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6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8篇
海洋学   22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2年   2篇
  192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1.
基于WRF模式对青藏高原一次强降水的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由  阳坤  姚檀栋  何杰 《高原气象》2012,31(5):1183-1191
为了了解新一代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中各参数化方案组合、嵌套技术的使用对青藏高原降水模拟结果的影响,利用WRF模式对2004年10月5—6日青藏高原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模拟试验;对各微物理方案和积云参数化方案组合进行了模拟和对比评分,对嵌套技术的使用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分析了不同行星边界层方案选择对降水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WRF模式基本能够重建此次强降水过程的中心、强度及降水范围,Eta-Ferrier云微物理方案和Betts-Miller-Janjic积云参数化方案的组合在此次模拟降水过程中是最优的,采用嵌套技术的模拟结果要优于不采用嵌套技术的结果;行星边界层方案的合理选择能够明显提高降水模拟的效果。  相似文献   
22.
Google Earth软件具有免费、开放、简单易用等特点,对丰富教学资源和改善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GoogleEarth平台,在《城市遥感技术》教学中,对于遥感成像和影像特征、遥感解译标志及方法、城市遥感影像的信息提取、城市遥感专项调查等章节的理论教学,应重点运用遥感影像的搜索、标注和显示等功能;对于遥感影像地图制作、地类信息提取、演变信息提取等实验教学,应重点运用采集、存储、查询、分析、显示和输出等集成功能。实践表明,Google Earth值得在地学教育模式革新中推广。  相似文献   
23.
应强  何杰  辛文杰 《水科学进展》2019,30(6):915-922
伶仃洋内建有华南最大的两个主枢纽港及相连的深水航道,长期保持"三滩两槽"稳定格局是广州港选择西槽开发深水航道并取得成功的关键基础。2008年以后,由于在中滩上人工采砂,现已形成了容积达7×108m3的巨型采砂坑,直接影响了伶仃洋的滩槽演变。采用现场调查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了采砂活动过程中对周围水体及地形的影响,指出采砂区域水体含沙量为1.5~2.8kg/m3,最大可达5kg/m3以上,远大于采砂前0.2kg/m3,可引起附近海床淤积,对港珠澳大桥桥区的海床稳定也会产生影响。同时,采砂坑形成后潮位、潮流、潮量出现较大改变的区域主要在采砂坑及其附近水域,表现为潮位下降(小于1cm),潮流减小,采砂坑内以泥沙回淤为主(33cm/a),坑周围海床呈侵蚀冲刷状态,南侧冲刷较大。此外,现状条件下采砂坑以回淤为主,回淤时间预计20年,但在2#、3#采砂坑或2#、4#采砂坑连通等不利状况下,有可能形成新的潮流通道,改变现有"三滩二槽"的格局,对目前已有航道维护和港口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4.
滩坝是含油气盆地重要的油气储集体,对其展开研究可为盆地油气勘探和靶区优选提供指导。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流二段滩坝砂体富集,然而前人对其内部构型和控制要素研究较为薄弱,油气富集规律不清楚。利用三维地震、录井、测井和重矿物资料,对涠西南凹陷流二段滩坝砂体的沉积特征、内部构型和控制因素展开了细致分析,结果显示:滩坝砂体物源来自于南部企西隆起的正向鼻状构造和西边顺着3号断裂形成的扇三角洲,以粉砂岩和细砂岩沉积为主,结构成熟度高,表明滩坝砂体的形成经过了反复淘洗和搬运。利用高频层序划分,将滩坝沉积划分为5个期次,5期砂体在垂向上呈现出退积的叠置关系,其平面展布范围受控于水动力强度和物源方向。涠西南凹陷流二段滩坝沉积发育的控制因素主要包括:(1)较缓的古坡度和相对较弱的构造活动;(2)水体较浅且水动力较强;(3)湖平面的高频震荡;(4)点物源(扇三角洲)和线物源(鼻状构造)同时供源。储层物性对比分析显示第五期砂体和第三期砂体的物性最好,勘探潜力最大,其次为第四期砂体和第二期砂体,第一期砂体物性最差。  相似文献   
25.
以尼罗罗非鱼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量和回归分析,研究体重与体维可量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体重与体长、身长、全长、体高、体厚等形态特征性状的相关性均高于0.85,呈较高的正相关关系;多元回归方程lnW=a+b1lnLS+b2lnDB和lnW=a+b1lnLC+b2lnDB对于全体数据的拟合度分别为0.958和0.955,拟合度较高,且在实际检验中效果较好,超过88%的个体误差范围在5.0%之内,可有效反映出不同体维性状对鱼类体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26.
滩坝是含油气盆地重要的油气储集体,对其展开研究可为盆地油气勘探和靶区优选提供指导。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流二段滩坝砂体富集,然而前人对其内部构型和控制要素研究较为薄弱,油气富集规律不清楚。利用三维地震、录井、测井和重矿物资料,对涠西南凹陷流二段滩坝砂体的沉积特征、内部构型和控制因素展开了细致分析,结果显示:滩坝砂体物源来自于南部企西隆起的正向鼻状构造和西边顺着3号断裂形成的扇三角洲,以
粉砂岩和细砂岩沉积为主,结构成熟度高,表明滩坝砂体的形成经过了反复淘洗和搬运。利用高频层序划分,将滩坝沉积划分为5个期次,5期砂体在垂向上呈现出退积的叠置关系,其平面展布范围受控于水动力强度和物源方向。涠西南凹陷流二段滩坝沉积发育的控制因素主要包括:①较缓的古坡度和相对较弱的构造活动;②水体较浅且水动力较强;③湖平面的高频震荡;④点物源(扇三角洲)和线物源(鼻状构造)同时供源。储层物性对比分析显示第五期砂体和第三期砂体的物性最好,勘探潜力最大,其次为第四期砂体和第二期砂体,第一期砂体物性最差。   相似文献   
27.
基于岩心、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分析,对北部湾盆地涠西 南 凹 陷 C洼湖底扇沉积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建立了研究区湖底扇发育模式。研究区重力流沉积类型主要有滑塌、砂 质 碎 屑 流、浊 流3种 沉 积类型,受涠西南低凸起物源、外界触发机制以及古地貌的共同影响,多期重力流在研究区湖盆形成湖底扇。近 源区湖底扇沉积以滑塌和厚层砂质碎屑流为主。湖底扇中部主要充填大套砂质碎屑流成因的厚层砂岩。随着流体运移和稀释,砂质碎屑流逐渐转变成远端浊流。在湖底扇末端主要沉积正粒序浊积岩和湖相泥岩。在 高 精 度 层序地层格架的约束下,研究区流沙港组一段下亚段湖底扇砂体可划分为5个期次,即 U1~U5。受5号 断层 带 差异性活动影响,5期砂体垂向叠置,平面上不断迁移摆动。早期北部分支断层活动较强,砂体主要沉积在分支断层下降盘;后期随着南部主干断层活动性增强以及北部分支断层活动性降低,砂体厚度中心逐渐向南迁移。   相似文献   
28.
对从南海东沙群岛近海陆坡(水深约500-3100m)采集到的二维地震剖面提取地形数据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合地震相研究,发现研究区陆坡形态的变化与火成岩体,以及与火成岩体相关联的沉积过程存在着紧密地联系。共识别出了3种陆坡类型:(a)发育多个火成岩体的粗糙、陡的陆坡(类型1);(b)发育单个火成岩体的较为光滑、平缓的陆坡(类型2);(c)无火成岩体发育的光滑并且平缓的陆坡(类型3)。这些火成岩体形成于南海海底扩张之后,具有较为复杂的形态,在地震剖面上多表现为强振幅的杂乱反射。在类型1中,多个火成岩体将陆坡分为上部的两个或者多个次凹和下部的一个主凹,这些凹陷可以同时被沿坡流带来的沉积物充填。然而在类型2中,单个火成岩体将陆坡为一个上部的次凹和一个下部的主凹,只有当上部的次凹被沉积物填满后,沉积物才可以开始充填主凹。类型3为发育斜坡沉积的正常陆坡。研究区现今的陆坡形态是由于火成岩体的侵入和与火成岩体相关的沉积过程所共同导致的陆坡形态调整的结果。三种陆坡类型现今陆坡形态间的差异指示不同的沉积条件和陆坡形态调整。  相似文献   
29.
断裂陡坡带是沉积盆地重要的油气勘探区,对其扇体展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展开研究可揭示储层发育规律,指导油气勘探.综合利用录井、测井、三维地震资料,并结合区域轻重矿物、岩心沉积构造与粒度分析,对涠西南凹陷流一段沉积时期一号断裂陡坡带扇体的沉积类型及展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陡坡扇体的发育具有明显分区性:陡坡西段发育大型下切沟谷,发育的扇体规模较大,呈不对称朵状,以粗粒的砂质碎屑流沉积为特征;陡坡中段发育带狭长水道的小型扇体,以发育悬移质为主的浊流沉积为特征;陡坡东段发育一系列小型沟谷水道及对应的对称状扇体.结合边界断裂活动、物源区母岩类型及古地貌分布特征分析,揭示了物源、构造、古地貌等要素对扇体的控制作用.陡坡西侧边界断裂活动较强、处于断层转换部位、物源供给充分,为大型粗质扇体形成提供条件;而陡坡中段与东段断裂活动和物源供给较弱、地形平缓,使其扇体发育规模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30.
高精度海洋重力仪系统误差建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出高精度海洋重力仪系统的速度控制方程、角速度控制方程和纬度控制方程。以高精度海洋重力仪系统中平台的横倾角、纵倾角、运载体的东向速度误差、北向速度误差和运载体的纬度误差为变量,导出高精度海洋重力仪系统误差模型,并进行了系统误差仿真实验.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表明:高精度海洋重力仪的系统误差形成过程分为误差积累、误差衰减和误差稳定三个阶段;0~1800 s是系统误差积累阶段,最大系统误差约为3.0×10-6m/s2;由于水平阻尼网络的作用,从1800~3000 s是仪系统误差衰减阶段;3000 s以后,系统误差进入稳定阶段,仿真4000 s时,系统误差约为2.246×10-6m/s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