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1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21.
根据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天然气(烃类气和非烃气)及非常规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与研究,对所发现的烃类天然气、CO2等非烃气及天然气水合物等进行了类型划分.生物气及亚生物气在全区海底及浅层广泛分布,气源来自上新统及第四系海相沉积;成熟油型气(油田伴生气)主要分布于北部湾盆地及珠江口盆地北部裂陷带主要油气田分 布区,其气源...  相似文献   
22.
中国近海盆地处在欧亚、印度-澳大利亚及太平洋三大板块相互作用之新生代最活跃区域,古近纪以来,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尤其是中新世以来的新构造运动较强烈,在此区域地质背景的影响和制约下,中国近海盆地构造演化具有幕式演化特征,逐渐形成了"沟-弧-盆"系统,在边缘海浅水及深水区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断坳双层结构的不同类型的新生代盆地,沉积充填了古近纪断陷裂谷早期中深湖相地层及其烃源岩、断陷晚期煤系地层及烃源岩、新近纪坳陷期中新统海相地层及其烃源岩,进而为油气形成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近海盆地沉降沉积中心具有由陆逐渐向深海洋盆迁移的特点,形成了多套不同类型储盖组合,加之与晚期新构造运动和烃源供给系统时空上相互耦合配置,进而最终形成并控制影响了近海沉积盆地油气分布富集规律。  相似文献   
23.
根据X井钻遇的古近系和新近系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分析,确定X井生烃门限深度在2 600m以下,那么该井钻遇始新统流沙港组泥岩有机质丰度较高的井段(2 100~2 285m)尚未达成熟门槛,而生烃门限以下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低,生烃潜力差,不能提供充足的烃源供给,故导致X井勘探失利。X井位于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东3洼南部边缘,钻遇流沙港组厚度达568.5m,且泥岩厚度占该组地层的62.3%,其中单层泥岩最大厚度高达115m,表明流沙港组沉积时期水体环境偏深,沉积可容空间大,可见X井钻探结果与前人"迈5号同生断裂始新世活动弱,沉积可容空间小,导致东3洼缺少油气形成的物质基础"的结论存在较大偏差。由于X井处在东3洼陷边缘,流沙港组顶部剥蚀强度较大,推测靠近东3洼沉降中心的始新统流沙港组湖相泥岩沉积厚,埋深亦加大,完全能够达到有机质成熟生烃门槛,故应具有较好的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和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24.
琼东南盆地构造沉降的时空分布及裂后期异常沉降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考察琼东南盆地构造沉降的时空分布及裂后期异常沉降机制,利用回剥技术计算了盆内68口井的构造沉降史,并选择15口代表井进行拉张应变速率反演及拉张因子计算。结果表明:琼东南盆地构造沉降空间上表现为中央凹陷带和南部凹陷带强于北部凹陷带;时间上在裂陷期出现局部快速沉降-整体慢速沉降—局部快速沉降的阶段特征,进入裂后期逐渐减缓并在15.5~10.5Ma期间减至最低值,但自10.5~5.5Ma以来又明显增大。裂后期异常沉降在盆地东西部都有明显表现,在北部凹陷带较小,在中央凹陷带内往东区有逐渐增大趋势;时间上裂后异常构造沉降随时间增大,增长过程具有快-慢-快的阶段性。分析认为:裂后阶段早期的快速沉降可能是裂陷期非均匀拉张的结果,而晚中新世以后的快速构造沉降主要与岩浆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25.
何家雄  夏斌  张树林  阎贫  刘海岭 《中国地质》2006,33(6):1336-1344
泥底辟是南海北部边缘西区莺歌海盆地颇具特色的地震地质异常体,具有欠压实异常、高温高压特点及低密低速的地球物理特征,其展布则具有明显分带性且沿盆地北西走向呈近南北向雁行式排列。泥底辟成因及分布,主要受控于盆地快速沉降及高速沉积充填压实与排出流体不均衡所产生的巨大异常高温高压潜能.和区域控盆断裂晚期右旋走滑伸展活动。而晚期泥底辟热流体上侵活动及其他成藏条件的有效配置,则有效地控制了天然气及CO2运聚成藏规律。  相似文献   
26.
迄今为止,莺歌海盆地古近—新近系烃源岩研究及烃源条件分析均主要局限于中新统海相,而对于古近系尚未涉及。根据莺歌海盆地区域地质背景及构造沉积演化特征,首次系统地研究了古近系陆相沉积分布特征及其湖相及煤系烃源岩特点与烃源条件。通过对上覆新近系及第四系海相坳陷沉积较薄、古近系埋藏较浅的盆地西北部临高凸起和盆地周缘斜坡带的地震分析解释和探井钻探结果,采用地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判识和确定了古近系陆相地层及其湖相及煤系烃源岩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古近系烃源条件及其重要的石油地质意义。强调指出,盆地不同区域古近系陆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生源母质类型及成熟演化程度等,均存在明显差异。鉴此,根据古近系陆相烃源岩分布特征及烃源条件的控制影响因素,初步评价预测了古近系油气藏和古潜山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27.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深水盆地烃源岩早期预测与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与浅水陆架区一样,新生代均处于南海北部准被动大陆边缘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具有北部大陆边缘拉张裂陷的基本构造地质属性.深水盆地油气运聚成藏的基本地质条件亦与浅水区类似,但由于陆坡深水区凹陷裂陷更深、沉积充填规模更大,因此,烃源岩发育且展布规模更大,进而为深水油气形成莫定了雄厚的烃源物质基础.本文基于深水区少井无井、地质资料缺乏的现状,借鉴浅水区烃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点及评价参数,依据跨越深水区地震剖面层序地层追踪解释及油气地质综合研究,重点对深水盆地烃源岩进行早期预测与评价,同时亦对其油气资源潜力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8.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迄今勘探发现的非烃气主要为不同成因类型的CO2和N2,这些非烃气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具体的地质条件与成藏控制因素.壳源型及壳幔混合型CO2和壳源型有机成因及壳源型有机-无机混合成因N2主要富集于西北边缘走滑伸展型的莺歌海盆地中央泥底辟带浅层,受控于海相含钙砂泥岩与泥底辟热流体上侵活动的物理化学综合作用;而火...  相似文献   
29.
莺歌海盆地浅层天然气勘探和研究程度相对较高,绝大部分探井和发现的天然气储量亦主要集中于浅层。但迄今为止,浅层好的勘探目标、规模较大的局部构造大多已钻探,剩余好的勘探目标不多,故天然气勘探潜力不容乐观、本区中深层勘探领域则探井甚少,勘探和研究程度非常低,故发现并落实的天然气储量亦少,通过叶浅层与中深层勘探领域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类比和评价,指出和强调中深层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优于浅层、中深层应是本区手找大中型气田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30.
南海北部陆坡包括神狐海域在内无论在横向上还是纵向上影响水合物形成与分布的地质因素差异较大,其气源条件的变化是否为一种重要因素值得探索.本文将前人南海北部陆坡气源类型和气体组成概括为14种情况,分别运用模拟手段定量-半定量地分析它们对水合物成藏可能带来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与神狐海域已知水合物相比,不同气体组成形成水合物所需温度条件增大0.49~5.44℃,多数增大2℃以上.可以看出,不同气体组成明显改变水合物的形成条件,暗示着不同类型气源可能是影响南海北部陆坡水合物形成与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