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4篇 |
免费 | 64篇 |
国内免费 | 10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3篇 |
大气科学 | 42篇 |
地球物理 | 32篇 |
地质学 | 244篇 |
海洋学 | 33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25篇 |
自然地理 | 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19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23篇 |
2006年 | 20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5篇 |
1985年 | 4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3篇 |
1980年 | 3篇 |
1965年 | 2篇 |
1958年 | 4篇 |
1940年 | 5篇 |
1938年 | 5篇 |
1937年 | 2篇 |
1936年 | 6篇 |
1935年 | 4篇 |
1934年 | 9篇 |
1933年 | 5篇 |
1932年 | 4篇 |
193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1.
内蒙古商都大石沟花岗岩体锆石SHRIMPU-Pb年龄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内蒙古商都县大石沟黑云母钾长花岗岩主要由钾长石(40~60%)、更长石(10~15%)、石英(25~32%)及黑云母(5~7%)组成.主元素SiO2含量68.25%~69.64%,K2O含量5.03%~8.03%,K2O>Na2O;A/CNK为0.77~1.1,稀土元素分馏较强,REE配分型式具中等铕负异常,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碰撞花岗岩类似;本文对大石沟黑云母钾长花岗岩进行高精度锆石SHRIMP U-Pb定年研究.其形成时间为342±5Ma,可能代表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碰撞阶段的岩浆热事件.区域最新研究资料表明,侵入图林凯蛇绿岩带的埃达克岩的年龄为467~429Ma,代表洋壳俯冲的消减时间;390~310Ma花岗岩侵位的SHRIMP U-Pb锆石年龄以及383Ma蓝片岩Ar-Ar年龄代表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的碰撞事件;390~342Ma和324~310Ma花岗岩可能代表碰撞阶段两期岩浆热事件产物. 相似文献
32.
基于普适性单通道算法,利用2005年5月6日的TM数据反演北京市区的实际地表温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北京市区的热环境特征、热岛分布的位置。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分析了地表温度与地形特征和地表覆盖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市热岛分布具有环状和带状分布特征,高程较低处和坡度较小处更容易形成热岛中心,不同地表覆盖类型的热特征具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33.
我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面向太平洋。毗邻我国大陆边缘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互相连成一片,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自北向南呈弧状分布,是北太平洋西部的边缘海。因紧邻中国大陆,又有“中国近海”之称。 相似文献
34.
35.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及多卫星遥感数据融合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合成孔径雷达(SAR)数据,以其特有的成像机理和对地物信息的属性描述及其全天时、全天候作业能力,形成了对传统多光谱遥感数据的互补。通过数据融合技术,可以优化遥感信息资源,实现多卫星遥感数据的优势互补,使遥感信息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从而为地学研究中的各种模型方法和决策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根据信息的抽象程度不同,融合可分为原始数据融合、目标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三个层次。在不同的层次具有相对应的信息融合方法。 相似文献
36.
37.
38.
39.
新疆博州地区近46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根据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简称博州,下同)四个气象代表站点的气温及降水资料,利用线性趋势函数及t检验法分析了该地区近46年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博州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而且平均最低气温上升的幅度远大于平均最高气温的上升幅度。年平均气温及年平均最低气温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显著的均值突变,而年平均最高气温在80年代末出现突变;除春、夏季平均最高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外,其它各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均以冬季增幅最大,秋季次之;80年代冬夜升温最强劲,90年代则明显减弱;夏季的平均气温与平均最低气温均在70年代中期出现突变,比其它任何突变时间都早;暖温年多发生在80年代后,冷温年多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年降水量略呈上升趋势,少雨年多在60年代、70年代,多雨年多在近20年,除春季外,其余各季降水略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0.
中国与蒙古之地质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25
按照构造单元和构造阶段讨论中国和蒙古的演化史。中国前寒武纪地壳演化可分3大阶段:陆核的聚结(2·8Ga);原地台在吕梁运动中固结和侧向增生(1·8Ga);地台在晋宁运动中固化拼合成华夏超大陆(830Ma)。晋宁运动后,中国和蒙古以离散大陆和洋盆并存为特征,至早古生代末聚合为中国和北蒙古两个古大陆。晚古生代时,斋桑—南蒙古—兴安和乌拉尔—天山两大海域陆续消减,形成了海西期的主缝合带。中国蒙古各地块大致于印支运动末期(210Ma)重新聚合,成为劳亚超大陆,即二叠纪—三叠纪泛大陆北支的一部分。印支期后大阶段的特征是泛大陆裂解和大西洋扩张导致了环太平洋域的出现,这一新的构造型式使中国由南北部之间的差异转变为东西部之间的差异。中国东部,也包含蒙古在内,在中—新生代基本上处于张性构造状态,发育张裂盆地和大陆内部火山活动;而在中国西部,中—新生代的构造发展过程则表现为亲冈瓦纳诸地块陆续向北增生拼贴到古亚洲大陆之上。这个过程最终导致了青藏高原在中新世至第四纪的迅速上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