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地质学   3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华南热水沉积硅质岩建造及其成矿效应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华南地区热水沉积建造发育。文中介绍该地区热水沉积建造 ,特别是震旦系顶部、泥盆系榴江组和二叠系当冲组 3个重要层位的硅质岩建造 ,分析它们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 ,华南三层位沉积硅质岩的共同特征是TiO2 、Al2 O3 和K2 O含量一致偏低 ,大部分微量元素含量偏低 (与地壳克拉克值相比 ) ,但Ba、As、Sb富集 ,具有较为典型的热水沉积成因特点。多元统计分析显示 ,大部分微量元素在第一个主因子上均有显著因子载荷 ,与它们在基底的富集或亏损无关 ,代表了古地热系热水循环中的淋滤因子。华南三层位热水成因硅质岩具有相似的REE地球化学特征。REE总量低 ,稀土配分模式落在典型热水沉积物的上、下限之间 ,多数样品呈现δCe和δEu负异常。正常沉积的混入使部分硅质岩的REE配分模式复杂化。最后 ,讨论了与热水沉积建造相关的成矿效应 ,为金属矿床成因和评价提供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22.
现代海底热水活动是当前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海底地质作用体系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海底的构造作用、岩浆活动等因素制约了热水循环的发育和活动规律,而热水活动又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了一些地质效应,如海底的热水喷流成岩成矿效应,此外它还与海底的热能输导与转化、海洋化学组分特征、海洋生命和生命起源等现象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开展现代海底热水活动的系统性研究,应注重将热水循环的内部动力学机制和热水活动所引发的外部环境效应相结合,为此我们把它初步展开为:热水循环的空间组构研究、热量输导作用研究、热水流体的化学成分研究、热水活动与极端生命的关系研究以及热水活动的生命周期研究等 5个方面,分别解析其内部特征以及引发的环境效应。最后初步探讨了开展海底热水活动的系统性研究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23.
西藏南部江孜盆地的下白垩统地层为一套浊积海底扇沉积序列。在沙拉岗一带, 这套地层中发育一段明显的硅化层。矿物学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 硅化层主要由硅化程度不等的硅化泥岩和硅化灰岩组成, 其矿物组成单调,主要包括石英、低温钠长石和被交代残余的方解石; 硅化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以继承原岩为主, 而硅化灰岩则受硅化流体改造的程度较大; 硅化灰岩中的微量元素随着硅化程度的递进表现出4种类型的迁移规律, 硅化灰岩的w(∑REE)和w(LREE) /w(HREE)等指标均与硅化程度成正相关关系。综合这些特征表明, 参与硅化层发育的流体可能是一种富SiO2 的偏碱性中低温热流体, 它的活动导致了硅化层的发育并可能和该区内锑矿的产生具有直接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24.
造山带硅质岩的含矿特征及其变质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硅质岩是指由化学作用、生物化学作用及部分火山热液作用形成的富含SiO2的岩石,主要由非晶质、隐晶质或微晶质自生SiO2矿物(蛋白石,玉髓,自生石英等)组成,常混入粘土矿物、碳酸盐矿物等杂质.  相似文献   
25.
在藏南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和喜马拉雅地体中广泛分布中、新生代硅质岩建造.这些硅质岩建造主要可分为三类:蛇绿岩套硅质岩(与蛇绿岩共生)、非蛇绿岩套硅质岩和新近形成的硅、泉华体.  相似文献   
26.
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及藏南地区产出红、绿、黑、褐等多色调的中生代硅质岩.石英是它们的主要矿物,但不同样品的石英晶体微形貌各有特征,X衍射和红外吸收光谱特征表现出细微差别.夏鲁和彭错林分别作为生物成因和热水成因硅质岩的代表,它们在矿物演化路径、石英晶体微形貌和集合体微结构存在差异,为利用微组构区分不同成因硅质岩提供了参考依据.在夏鲁硅质岩中生物化石残骸内存在方英石和玉髓,为反演生物成因硅质岩的矿物演变序列提供了很好的证据.硅质岩成岩过程中微组构演变和元素迁移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石英在重结晶过程中对杂质元素的剔除作用是促使某些微量元素产生富集的重要机制.从微组构角度切入硅质岩研究是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它综合运用微区微束手段对硅质岩的微观组构特征进行测试,进而探讨微观组构信息所指示的地质意义.结果对探讨硅质岩的成因、演化和藏南地区硅质岩容矿型Au-Sb-Cs矿床的成矿机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7.
藏南硅质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效应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西藏南部地区广泛发育中,新生代硅质岩,具有层状构造、纹理状构造、块状构造和角砾状等典型古热水沉积构造,其Al/(Al Fe Mn)比值、Co/Ni比值、Fe/Ti比值、氧同位素以及TiO2-Al2O3图解等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热水成因。藏南沉积硅质岩与锑、金多金属等矿化关系密切,成矿流体和热水流体有很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8.
广东河台金矿尾矿库金属硫化物环境地球化学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河台金矿尾矿库中尾矿、尾水及生长植物进行采样分析,研究了尾矿库剖面中金属硫化物的环境地球化学效应,结果显示金属硫化物的化学风化作用呈规律性变化,从而导致尾水的pH值降低,游离态重金属离子浓度增加。通过对水生植物凤眼莲和尾矿坝上的植物蜈蚣蕨的分析发现,它们对矿山污染环境中的砷和铜有显著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29.
藏南彭错林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系统的岩石化学、常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及稀土元素等研究,探讨了藏南彭错林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研究表明,呈厚层状产出的绿色、棕褐色硅质岩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局部受Fe、Mn矿化,Al/(Al+Fe+Mn)比值小,在Fe-Mn-Al三角成因判别图解中,大部分硅质岩样品落入热水沉积区域,微量元素Sr、Zr、Cu、Zn和Ba含量较高,稀土元素∑REE较低,Ce负异常,Eu正异常,北美页岩标准化后配分模式稍向左倾,体现出热水沉积特征;在沉积环境判别图100×Fe2O3/SiO2-100×Al2O3/SiO2、Fe2O3/(100-SiO2)-Al2O3/(100-SiO2)和Fe2O3/TiO2-Al2O3/(Al2O3+Fe2O3)中,硅质岩样品投影到洋中脊和深海区域,说明形成于大洋中脊和深海盆地环境;硅质岩常量和稀土参数变化特征图显示,在剖面中PCL-1、PCL-5和PCL-7采样位置更接近热液中心;硅质岩的形成与板块的汇聚消减产生的以洋中脊和海底热点为中心的洋壳热水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30.
陕西省凤县-太白(凤太)地区位于秦岭造山带的西段,是我国重要的金属成矿集中区之一.本文重点分析凤太地区中泥盆统古道岭组与上泥盆统星红铺组过渡部位的沉积成因硅质岩.它是八方山-二里河铅锌矿床的主要赋矿层位.硅质岩多为灰黑色,块状、层纹状、角砾状构造,致密坚硬,经受过轻微变质作用(主要是重结晶作用),主要组成矿物为细晶、微晶石英,含有少量的铁白云石、方解石、绢云母、炭质.根据地球化学分析,八方山-二里河地区沉积成因硅质岩的SiO_2含量均大于80%,最高者可达95.3%,TiO_2和Al_2O_3明显偏低,高FeO,Al/(Al+Fe+Mn)值落在0.13~0.64之间.大部分微量元素含量远小于地壳元素丰度,但Ba、As、Sb、B、Ag、Hg含量较高.在V/Y-Ti/V和Ti-V图解中,硅质岩样品投影在洋中脊→大陆边缘的洋盆位置,大部分落在远洋区域,部分靠近大陆边缘.样品稀土元素含量较低,∑REE仅为3.28×10_(-6)~20.66×10_(-6),经北美页岩标准化后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可以分为H和S两组.H组曲线左倾,富集重稀土(HREE),具有明显的热水成因特征.S组与H组稍有差异,是受非热水沉积作用影响所致.(La/Lu)_N介于0.36~1.99,多分布于0.36~0.70和1.00~1.99两个区间内,分别代表与洋中脊环境相似的的洋盆喷口或断裂附近环境和受一定陆源物质影响的远洋盆地或深海平原环境.(La/Yb)_N值介于0.32~2.21,多分布0.32~0.72和1.74~2.21两个区间内,地质意义与(La/Lu)-N类似.硅质岩样品的(La/Ce)_N值在1.04~3.28,多数大于1,平均为1.62,主要反映大洋盆地(或深海平原)环境,个别样品也表现出大陆边缘沉积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尽管经历了后期成岩作用等,但硅质岩仍整体上较好地保持了初始沉积时的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