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5篇 |
免费 | 160篇 |
国内免费 | 9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0篇 |
大气科学 | 106篇 |
地球物理 | 32篇 |
地质学 | 371篇 |
海洋学 | 33篇 |
天文学 | 14篇 |
综合类 | 39篇 |
自然地理 | 9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27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30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28篇 |
2018年 | 30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18篇 |
2015年 | 33篇 |
2014年 | 41篇 |
2013年 | 27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41篇 |
2010年 | 28篇 |
2009年 | 26篇 |
2008年 | 52篇 |
2007年 | 52篇 |
2006年 | 42篇 |
2005年 | 29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6篇 |
1976年 | 3篇 |
1973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59年 | 2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海西城市群工业空间格局与演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构建工业水平指标体系,采用客观性较强的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城市工业化综合水平,并以此作为空间分析的基础变量,探讨了1990年代以来以福建省为主体的海西城市群工业化现象的时空分异规律,从工业整体空间格局、热点区域演进及基于制造业层面的空间结构分析,得到结论:①工业空间的点—轴格局明显,核心区对外围区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断加强;②空间格局保持相对稳定性,闽西、闽北地区的边缘化地位基本没有改变;③制造业层面首先表现为沿海与内陆的差别,其次是二者内部的差异,再者体现为行业内部集聚水平的差距。从总体上看,已初步形成核心—转承—边缘—辐射的圈层递进式空间体系结构。最后,提出了该区域未来工业空间格局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2.
沙漠腹地乔木状沙拐枣对灌水量的生理生态响应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对不同灌水量条件下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乔木状沙拐枣(Calligonum arborescens Litv)的水分生理、生长和土壤水分进行了动态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①在35、24.5 kg·株-1·次-1和14 kg·株-1·次-1的灌水量下,土壤水分活跃层分别为:0~200、0~160 cm和0~100 cm。根系区土壤水分为3%~4%条件下,沙拐枣能正常生长,低于2.5%就会受到水分胁迫。②早晨和午后,沙拐枣的水势随着灌溉后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前期降幅较大。随着灌水量的减小,其水势降低较快,在14 kg·株-1·次-1处理下,灌溉3 d后早晨水势和午后水势分别达到-1.3 MPa和-2.19 MPa。③随着灌水量的减少沙拐枣的日耗水量急剧减小,液流速率也快速降低,灌溉后第15天,在24.5 kg·株-1·次-1和14 kg·株-1·次-1的灌水量下沙拐枣液流速率都为双峰型曲线,第25天3个处理都呈双峰型曲线。④不同灌水量下,沙拐枣的基径、新枝长度以及新枝直径的年增长量都随着灌水量的减少而减小,方差分析表明灌水量对新枝长度的影响非常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3.
伍翕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3,(4):113-116
为提高规划部门的审批效率,实现规划业务全周期信息化管理,本文利用GIS、OA、MIS、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探讨了规划业务从规划研究、规划编制、规划审批以及批后监管的全周期信息化管理流程,构建了规划信息数据库,研发了规划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合规性审查、网上申报、业务审批、建设项目管理以及项目归档等功能,有效地提高了规划业务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74.
岩土力学数值模拟中力学参数的确定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力学参数的选取是进行岩土力学数值模拟的关键,它直接决定了模拟结果的合理性。不同的力学模型需要选取不同的计算参数,经验值在参数的确定过程中具有一定程度的参考价值,几种变形参数和强度参数的现场尺度转化方法解决了室内土工实验参数的现场应用问题,提出了进行力学参数和计算模型合理确定的推断模型的概念,并对推断模型实现的思想和步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75.
麻栗坝矿化区位于云南腾冲梁河-古永锡、铜多金属矿集区北部。矿化区中北部出露与闪长玢岩紧密共生的铜多金属矿化及绿泥石化,北部发育与黑云母及二云母花岗岩紧密共生的黄铁夕卡岩蚀变。为了分析矿化区内两类矿化蚀变及岩浆活动与成矿的关系,本文分析了黑云母及二云母花岗岩主量元素组成、闪长玢岩和黑云母花岗岩矿物组成、两矿化蚀变区域次生晕元素组合差异及工程验证其所揭示矿体成矿元素组合。闪长玢岩脉具角闪石-磁铁矿组合,显示氧化岩浆特征;黑云母及二云母花岗岩具高硅(72.93%~76.09%)、富碱(Na2O+K2O7.11%~9.52%,K2O/Na2O>1)及过铝质(ANK1.24~1.45)特征;黑云母及二云母花岗岩副矿物含钛铁矿及其锆石Ce4+/Ce3+比值低(5.78~192,平均77),显示还原岩浆特征。中北部铜多金属矿化区次生晕显示Cu、Pb、Zn综合异常,而北部黄铁夕卡岩蚀变区显示Sn、Zn、Ag综合异常。次生晕异常区工程验证发现铜多金属矿化区深部发育与闪长玢岩脉密切共生的铜铅锌矿体,黄铁夕卡岩化深部发育锡锌铅矿体。上述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麻栗坝矿化区内既发生了与氧化岩浆岩热液有关的铜... 相似文献
76.
三峡库区高切坡致灾因素及防护对策——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库区百万移民的搬迁建设导致大量高切坡的形成。未及时治理或治理不当的高切坡,不同程度地发生破坏,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甚至引发了地质灾害。因此,科学认识及治理高切坡十分必要。重庆市万州区高切坡主要有风化及差异风化、崩塌和土体滑塌等破坏形式。影响破坏的因素主要为工程地质条件、气候及时间效应。针对高切坡不同的破坏形式,以安全、经济及环境和谐的人文理念作为设计指导思想,充分论证了高切坡的防护方案,即:削坡、排水以及格构防护较适合万州区高切坡的防护。这些措施,既能很好地解决高切坡的防护问题,又能兼顾环保、降低造价。研究结果可以作为三峡地区高切坡类地质灾害防护设计的参考。也可为其它流域类似问题借鉴。 相似文献
77.
根据安顺夏季降水资料,分析了厄尔尼年,厄尔诺次年与安顺夏季降水的关系,得出:厄尔尼诺年安顺夏季降水以偏多和正常为主,其中6、7月偏多明显:次厄尔尼诺年,安顺夏季降水仍以正常到偏多为主,其中6月明显,7、8月接近常年。厄尔尼诺年我区出现大旱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78.
利用1956~2012年长江和黄河源区内2个水文站点逐月流量数据,分析了近57a两江源区径流的长期变化趋势、突变特征以及周期特征的异同。结果表明:长江源区径流量月变化呈单峰型,峰值在7月;黄河源区则表现为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7月和9月。近57a来,长江源区各季节及年平均径流量均呈现上升趋势,而黄河源区表现为年平均、春季和秋季平均流量呈下降趋势,而夏季和冬季则表现为上升趋势的特征。长江源区1960年和1968年前后的突变点比较可靠,在1998年前后可能也存在一次突变;而对于黄河源区,则在1960年和1968年前后的突变点具有较高的可靠性。长江源区年径流量主要存在9~10a和准22a的变化周期,而黄河源区年径流主要存在4a、7~8a和准16a的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79.
浙江省登陆台风暴雨落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1949~2007年在浙江登陆的38次台风的年内分布和迁移规律,台风强度与暴雨中心雨量关系,最大暴雨落区.结果表明:浙江沿海登陆台风以7~8月份为最多;前后两次台风登陆点以区间迁移为主;最大暴雨中心雨量与登陆时台风中心风力、气压关系不密切;最大暴雨落区与台风登陆点位置、登陆后的运动路径和离登陆点的距离关系不大.也研究了登陆台风致涝暴雨分布区域,在防台风实践中,应依此客观事实调整台风暴雨山洪的防御战略. 相似文献
80.
利用黏土矿物X衍射分析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采用Couch公式和Adams公式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9油层组沉积期湖盆古盐度进行恢复,确定由于受到成岩作用影响,由Couch公式计算出的古盐度值比实际值低,而由Adams公式计算结果反映的水体古盐度性质更可靠。研究表明:①鄂尔多斯盆地长9油层组沉积期湖盆水体具微咸水—半咸水性质,盐度从北东、北西及西南3个方向往湖盆中央呈逐渐升高,晚期的盐度低于早期盐度,反映湖平面上升的湖进过程。盐度高值区为相对闭塞的湖湾和湖盆中心的半深湖区。平面上,古盐度向河流入注湖盆的河口方向降低。由古盐度变化为古地理恢复提供了依据;②湖泊水体盐度与储层关系密切,较高盐度的水体有利于早成岩阶段绿泥石环边胶结和浊沸石的形成,前者有利于原生粒间孔隙的保存,后者更容易被溶蚀而形成丰富的次生溶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