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131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39篇
地质学   450篇
海洋学   25篇
天文学   27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中扬子区海相沉积盆地性质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分析了中扬子区海相沉积盆地基底和层序充填特性;研制了M判别图解,研究了沉积盆地的性质,认为盆地基底具有三分性,盆地层序充填具有阶段性和分区性,沉积盆地主体具有克拉通盆地的特点和性质。  相似文献   
62.
在GPS空间信息技术综合应用于山区土地资源动态示范研究背景下,总结山地GPS野外测量方法和经验。山地GPS测量作业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保证测量数据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强度。GPS测量数据已成为国土资源动态监测和管理领域的新型数据源。  相似文献   
63.
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将以白垩纪与碳循环相关的重大地质事件和温室气候变化的关系为主线,以大洋缺氧事件—富氧作用转变过程和机制研究为突破口,进行海陆相整合研究,重点追溯东特提斯洋和我国大陆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的记录,探讨这些事件与碳循环、快速气候变化的正/负反馈机制。项目将充分利用中国大陆发育完好的白垩纪海相、陆相地层及古生物记录,通过松辽盆地白垩系科学钻探全岩芯取样和多学科综合研究的途径,着眼于厘定反映地质事件和气候变化的层位及标志和时间格架,解决高分辨率海、陆相沉积事件的精确对比,分析地层记录中气候标志和古生物类群的地理分布,集中研究陆地和海洋环境对同一事件的响应机制,重溯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过程及成因,探究陆相烃源岩大规模形成、陆地生物群更替与温室气候变化和碳循环之间的正/负反馈关系和机制等科学问题,为预测全球长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趋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4.
全球气候变化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球系统科学把地球看成是一个相互关联的自然协调的系统,涉及地圈、气圈、水圈和生物圈(Johnson,2000)。其基本方法强调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和动力过程的相互作用。在地球长期的演化中,气候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1]。本文旨在通过对大气中CO2和构造事件对气候的影响以及第四纪气候变化的讨论,初步探讨全球气候变化的特征和趋势。1 CO2对气候的影响过去的几十年间,人们对地球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与日俱增,气候变化已成为科学家们研究的一个热点,这种已经出现的全球变化将可能对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带…  相似文献   
65.
对藏北长江源地区河谷地貌和新构造变形调查发现,该区具有平行式水系格局,河谷地貌以形态不同的窄谷和宽谷为特点,新近纪以来该区主要经历了早期挤压和晚期伸展构造演化过程,产生了褶皱-逆冲、走滑剪切、正断层和地堑构造3种构造变形样式。长江源区河谷地貌的形成演化明显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新构造运动不仅控制了河谷地貌形态与水系格局,而且影响了河流阶地分布以及洪(冲)积扇的形态、结构。长江源地区主要水系至少自全新世以来是沿新构造运动产生的不同性质断裂构造溯源侵蚀发育而成。  相似文献   
66.
青藏高原北羌塘新生代火山岩中的麻粒岩捕虏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北羌塘枕头崖地区新生代火山岩主要岩石类型为安山岩和英安岩类。其中,安山岩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埃达克质火山岩的特征,如高Sr(>1000×10-6)、Sr/Y>50以及低Yb(<2×10-6),表明其应源于榴辉岩相的青藏高原加厚陆壳中下部(>45km深度)。而英安岩类富集LILE,如Rb、Ba、Th、U和K等,亏损HFSE,如Ti、Nb、Ta和Sr等,尤其是Sr显著亏损,表明其应源于斜长石稳定的麻粒岩相源区。该区新生代安山岩和英安岩中麻粒岩捕虏体可分为两种类型,即二辉石麻粒岩和单斜辉石麻粒岩。二辉石麻粒岩平衡温度为783~818℃,单斜辉石麻粒岩形成压力在0·845~0·858GPa之间,来源深度约为27·9~28·3km,表明它们是来自青藏高原加厚陆壳中部的岩石样品,代表了本区英安岩类火山岩的源区物质组成。  相似文献   
67.
基于元数据的信息共享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元数据作为关于数据的数据,是目前信息共享的关键技术,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在对比国际、国内元数据标准的基础上,采用元数据管理的三个层次:元数据子集、元数据实体和元数据元素,建立了“数字成都”元数据标准模板。它主要包括:标识信息、数据质量信息、空间参考信息、数据集的内容信息、分发信息、元数据参考信息。讨论了“数字成都”中基于元数据信息共享系统的结构、模块和特点,实现了分布式数据组织与管理、分布式数据共享、分布式数据快速索引机制以及跨平台数据访问。  相似文献   
68.
西藏南部上白垩统大洋红层岩石类型有碳酸盐岩、泥质岩和硅质岩. 碳酸盐岩又细分为红色有孔虫颗粒灰岩、红色生物碎屑泥晶灰岩、红色含微体生物泥晶灰岩、红色泥晶灰岩、红色-杂色内碎屑砾状灰岩等类型; 泥质岩主要为红色页岩; 硅质岩有红色放射虫岩、红色(含)放射虫硅质岩、红色硅质岩. 红色页岩沉积环境为碳酸钙补偿面(CCD)之下、受浊流影响的下斜坡/盆地相; 而红色灰岩为远洋沉积环境下由先成的较浅水上斜坡红色灰岩层通过滑移、滑塌沉积在下斜坡页岩内. 野外观察、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漫反射数据表明, 细小的、分散状出现的赤铁矿是导致藏南上白垩统大洋红层呈现红色的根本原因, 赤铁矿不是碎屑来源的, 而是同沉积期-成岩早期阶段的产物. 无论是红色页岩还是红色灰岩, 都以出现高含量Fe2O3和低含量FeO为特征, 铁主要以三价形式出现, 指示了一种氧化条件. 藏南大洋红层沉积时期, 在东特提斯洋上斜坡-下斜坡-盆地环境下广泛出现高含量溶解氧的氧化条件, 导致该条件出现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变冷、洋流活动和海洋-大气氧通量改变.  相似文献   
69.
基于数据融合的SRTM数据空洞填补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总结国内外对SRTM数据空洞的填补方法,指出基于内插的填补方法无法满足大区域SRTM数据处理的需求。提出在内插的基础上进行数据融合的空洞填补方法,并以实例验证了该方法是一种获取完整地形数据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0.
西藏北部雁石坪地区晚巴柔—早巴通期玛托组是一个以砂岩、泥岩为主夹少量灰岩组成的混积型陆棚环境的沉积。含有介壳的凝缩段、下超面及沟蚀面,它们是划分体系域的关键界面。体系域具有二元结构特征,即海侵—高水位体系域,且TST沉积旋回厚度>HST,准层序类型有3种,分别是以砂岩为主的准层序、以泥岩为主的准层序和以潮坪体系向上变浅的准层序,准层序叠置构成进积型和退积型准层序组。采用沉积体系分析方法,初步建立研究区玛托组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并与藏南及全球海平面曲线进行对比分析,结合碳、氧同位素和磁化率资料,探讨研究区晚巴柔—早巴通期玛托组海平面变化控制因素。研究认为全球海平面变化控制了雁石坪地区晚巴柔早期海平面变化,而班公湖—怒江逢合带向北俯冲构造活动引起的区域洋盆容积变化是晚巴柔晚期—早巴通期海平面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