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2篇
  免费   197篇
  国内免费   207篇
测绘学   85篇
大气科学   73篇
地球物理   144篇
地质学   756篇
海洋学   110篇
天文学   38篇
综合类   61篇
自然地理   9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9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61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13 毫秒
281.
应用濒海陆基水池中8个围隔生冬系实验袋研究污染物对浮游动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Cd,Cu,Pb,Zn,Hg的混合物对草食性桡足类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浓度增到高值,抑制作用更为强烈.低浓度沉积物对草食性桡足类的生长发育同样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浓度增到高值,抑制作用也更为明显,两类污染物均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生态系的结构,肉食性桡足类对污染物的反应并不明显,但幼形类住囊虫(Oikipleura sp.)对低,高浓度混合重金属则较为敏感,而对低、高浓度的沉积物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反应迹象.  相似文献   
282.
孢囊是甲藻生活史中特殊的休眠阶段,被认为是赤潮发生的种源。于2018年4月采集了福建福宁湾海域表层沉积物,对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重点揭示有毒有害甲藻孢囊的分布;同时测定了沉积物中生源要素含量,以揭示孢囊分布与生源要素的关系。共鉴定甲藻孢囊25种,其中别什藻(Biecheleria tirezensis)孢囊占据优势。孢囊的种类多样性指数(H'')偏低,为2.06~2.34;均匀度指数(J)为0.71~0.81。孢囊密度介于178.6~386.3 cysts/g (以干重计,下同),平均为286.0cysts/g。孢囊密度高值区位于水深较深、沉积物颗粒较细的长表岛外海域,而低值区则位于长表岛至海尾角的近岸海域。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分析鉴定出9种有毒有害甲藻的孢囊,包括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原因种奥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ostenfeldii)和链状/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tamarense)孢囊复合体、goniodomine A原因种平野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hiranoi)、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YTX)原因种具刺膝沟藻(Gonyaulax spinifera)和网状原角藻(Protoceratium reticulatum)、产生鱼毒素的哈曼褐多沟藻(Pheopolykrikos hartmannii)以及赤潮藻类Barrufeta bravensis、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acuminata)和垂裂莱万藻(Levanderina fissa),其中Barrufeta bravensisGonyaulax spiniferaScrippsiella acuminata的孢囊分布广泛且密度较高,需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283.
大嵛山岛海域浮游植物的生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林金美 《台湾海峡》1995,14(1):57-61
本文鉴定了1990年5、8、11月和1991年2月采自福建大存山岛海域的48价浮游植物样品,记录浮游植物115种,其中蓝藻2种、硅藻90种、甲藻22种和金藻1种。其月平均细胞总量为89.54×104个/m3。年高峰出现于春季5月,达236.65×104个/m3,次高峰为夏季8月,达113.19×104个/m3,最低谷出现在冬季2月,仅有3.75×104个/m3。  相似文献   
284.
众所周知,在海水的理化因子场和环流结构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对此做了某些分析和推论.在这基础之上,计算了1976-1981期间黄海温盐度资料序列的均方差并用于流系的分析.文中给出了黄海西部4个季度的表、底层海流示意图,并对环流结构做了一定的说明.  相似文献   
285.
福建西洋岛海域浮游植物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定分析了于1990年5、8、11月和1992年2月采自福建西洋岛海域的72份样品。记录浮游植物127种,其中蓝藻1种、硅藻105种、甲藻20种、金藻1种。浮游植物月平均细胞总量为51.42×10^4个/m^3。其年高峰出现于夏季8月,达137.05×10^4个/m^3,低谷出现在冬季2月,仅有6.96×10^4个/m^3。  相似文献   
286.
简要介绍了准地转(→Q)矢量分析方法,并用NCEP 1°×1°格点资料计算了(→Q)矢量、(→Q)矢量散度场及(→Q)矢量锋生函数等物理量.从(→Q)矢量流场、(→Q)矢量散度场水平和垂直分布,及(→Q)矢量锋生函数场分布等方面,对2005年5月5日福建前后两次飑线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Q)矢量分析方法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具有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287.
久效磷对真鲷鳃、肝和肾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0.5mg/L的久效磷处理真鲷4d和10d后,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真鲷鳃氯细胞,肝细胞和肾小管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鳃氯细胞微小管严重水肿;肝细胞核膜水肿,溶解,部分线粒体外膜和嵴溶解,内质网明显水肿;肾小管细胞内质网和刷状缘严重水肿。并且这三种组织细胞器的超微结构变化呈时间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288.
岩质边坡非饱和带水分对于边坡植物生长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目前对岩质边坡非饱和带水汽运移的系统性研究还很少,现有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大气与岩体的接触面和凝结水能否生成的定性层面,而未将边坡非饱和带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研究.为了阐明岩质边坡非饱和带的水汽运移机制及其与边坡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运用热力学和系统科学的理论,开展边坡温湿度监测试验,进行了详细的水汽运移机制的研究.研究发现,岩质边坡非饱和带内的水汽运移驱动力为水汽分压梯度,水汽从水汽分压大的位置向水汽分压小的位置运移.冬季时,水汽从边坡深部向浅部运移,夏季时,水汽从大气向边坡深部运移.岩质边坡非饱和带内存在水汽饱和带,夏季范围较大,冬季范围收缩.同时,通过对岩质边坡复绿植物的成活率进行监测分析,论述了岩质边坡非饱和带内的水汽内循环机制及其生态学意义.本文对于研究岩体非饱和带水文学、探索植物水分来源、指导岩质边坡复绿乃至干旱半干旱带的生态修复都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89.
王恒元  左重辉 《湖南地质》1999,18(2):150-154
本文通过实例列举了4种方法,说明中小型水电站工程选择建基面的方法,因所处地质环境不同,上部结构不同,以及勘察手段不同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90.
地史时期海洋环境曾经历过不同的氧化还原状态,与生物种群演化、烃源岩的保存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重大地质事件密切相关,因此古氧化还原条件分析是古海洋生态环境重建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前人的研究多集中在氧化还原单个指标分析,这样的分析结果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众多学者的研究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氧化还原研究分析方法,重点介绍了它的岩石学、古生物学、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黄铁矿体系指标,探讨了各项指标的优势性与局限性,为进一步开展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研究提供借鉴。尽管各项指标在特定地质背景下均存在自身优势,但不同沉积环境下的各项指标所反映的氧化还原条件却存在一定差异,甚至是相悖的,因此准确地识别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需要各个指标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