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2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87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141篇
地球物理   56篇
地质学   177篇
海洋学   70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39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31.
铌的极谱催化波研究,已有文献报导,所采用的介质,均为硫酸或醋酸盐缓冲溶液,资料介绍过硝酸介质中铌的极谱波研究。本文对硝酸介质中铌(V)-酒石酸-硝基磺酚C络合物极谱催化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32.
中国台风灾情特征及其灾害客观评估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上海台风研究所及国家气象中心整编的中国台风灾情资料,分析了中国致灾台风造成的人员伤亡、房屋倒损、农田受淹及直接经济损失等灾情特征.引入了定基物价指数,改进了台风灾害指数(ATDI指数)的计算方法,基于1980-2004年间所有致灾台风的灾害指数的聚类分析,将致灾台风的灾害分为:轻灾(或小灾)、中灾、大灾(或中偏重灾)和重灾4个等级,并据此对1980-2004年间中国致灾台风的灾情进行了客观评估.结果表明:平均每年约有7.2个台风对中国造成明显灾情,最多的年份多达11个、最少年份也有4个.中国致灾台风的频数逐年减少,但造成的灾情却逐年趋重,因台风而伤亡的总人数逐年上升(死亡人数下降)、倒损房屋和受淹的农田面积以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均逐年递增,倒损房屋、受淹的农田面积、直接经济损失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33×10~4间/年、2.28×10~4 hm~2/年和14.56亿元/年.1980-2004年间,单个致灾台风而言,倒损房屋、受淹的农田面积、直接经济损失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581.4间/个、880.0 hm~2/个和0.33亿元/个.从台风灾害指数看,1990年代中期,中国的台风灾害较为严重,其中1996年最重,而1998年则是1980-2004年间台风灾害最轻的年份.  相似文献   
433.
陈有利  钱燕珍  段晶晶  徐迪峰  郭建民 《气象》2019,45(10):1402-1414
利用云图资料、再分析资料和自动站加密资料对2017年6月13日前后浙江梅雨暴雨的成因进行分析,发现此次暴雨过程与低层偏东风和西南气流带来充沛的水汽和能量有很大关系,而1702号台风苗柏对西南气流的输送有重要作用。为了验证"苗柏"的作用,使用WRF模式对此次过程进行了模拟试验,并做了"苗柏"强度增强一倍、强度减弱一半、去掉"苗柏"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苗柏"及其登陆减弱后的残留云系,有利于偏南风的维持和加强,使得冷暖空气在浙江汇合,南北风交汇处梯度增大,辐合加强。"苗柏"的存在增强了西南急流水汽输送,西南急流的左侧伴随有散度辐合中心,而在高空急流的右侧有散度的辐散,有利于垂直运动的发生,是强降水产生的主要原因。敏感性试验表明台风强度越强,西南暖湿气流输送越明显,辐合越强,越有利于垂直运动发展,对流发展更旺盛,降水也更强。  相似文献   
434.
和龙太古代铁成矿带是延边重要的铁成矿带,以官地铁矿为主体,近年来铁矿勘查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相继勘查新增资源储量或新发现了鸡南、东南村、泉水洞、土山子、大开河等多个铁矿床,使该地区成为延边地区重要的小型—中型铁矿开发基地。这些铁矿床均赋存于太古界鞍山群深变质的基性火山岩-沉积岩建造中。矿体有明显的层位,与围岩呈整合接触,矿床成因类型属铁硅质建造沉积变质铁矿床。  相似文献   
435.
通过对青海湖QH1孔沉积物稀土元素丰度分布模式及稀土总量(REE)的分析结合沉积物中TOC含量粒度参数的变化特征探讨了稀土元素纵向变化与气候环境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青海湖沉积物中稀土元素总丰度值不高平均值为63mg/kg不包括Y左右. 总体上表现以半干旱的环境为主导化学风化作用相对微弱. 同时湖泊沉积物具有轻稀土相对富集缓右倾斜型CeEu基本上无明显异常的REE分布模式. 稀土元素与总有机碳TOC粒度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 分析表明沉积物中REE高值段指示暖湿气候环境REE低值段代表冷干气候环境. 根据稀土元素分布与沉积环境的关系重建了8500aBP以来青海湖区经历4次较大的暖湿-温干-暖偏湿-冷偏干的气候演化过程. 从而得出在高寒半干旱地区的青海湖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对古气候变化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436.
本文以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查阅有关资料以及结合磴口县统计年鉴、气象气候等资料,对磴口县生态脆弱区脆弱性原因的形成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磴口县地处农牧交错地带的生态脆弱区,导致其生态脆弱性的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温、降水量与蒸发量、地形地貌和大风扬沙等因素;人文因素包括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业污染、土地过度开垦和滥牧等原因。根据这些原因,提出了改善、缓解生态脆弱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37.
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油松种群更新及生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以林木径级结构代表年龄结构,采用分段匀滑技术,编制小陇山自然保护区油松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死亡率曲线、消失率曲线、存活曲线、生存函数曲线,分析种群数量动态特征,并对其年龄跟胸径进行线性回归。结果表明:1.油松种群年龄结构表现为稳定型。2.油松种群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4个生存函数曲线表明,油松种群具有前期稳定、中后期锐减和末期衰退的特点。3.油松年龄与其胸径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438.
气象影视工作要做好,做大,做强,人才是关键。《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提出了全面实施人才强业的战略措施,指出了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气象影视节目工作在这方面显得更为突出。一方面,气象影视节目是一个电视节目,它具有电视艺术所有的特性,即影视艺术本身就是集体合作的艺术,需要各个演职部门协作完成创作。另一方面,它是一个气象节目,有着非常强的专业性与科学性。因此,要做好气象影视工作,必须加强人员问的相互合作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439.
2008年1月中旬~3月中旬,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发生特大雪灾冻害,尽管此次灾害是在全国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背景下发生的,但在很多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尤其是局地性特征突出。为今后更好地做好雪灾冻害预测预报及防御工作,作者对此次极端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造成的影响和成因及防灾减灾效果进行了认真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雪灾冻害的强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危害和损失之重均为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少有;2007年8月~2008年5月的拉尼娜事件造成的大气环流异常、地面冷空气活动频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南支槽异常活跃是石渠发生特大雪灾冻害的重要原因,当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是雪灾冻害的又一个客观因素;天气气候预报预测、气象服务和相关部门同步开展的防灾救灾工作对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440.
关于亚洲夏季风爆发的动力学研究的若干近期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资料分析显示,与850 hPa风场相比,地面风的变化能更好地表征亚洲各季风系统的特征。基于地面风的季节性反转和降水的显著变化所构建的亚洲夏季风(ASM)爆发指数和等时线图表明:亚洲热带夏季风(TASM)在5月初首先在孟加拉湾(BOB)东南部爆发后不是向西传播,而是向东经中印半岛向东推进,于5月中到达中国南海(SCS),6月初到达热带西北太平洋。印度夏季风的表面低压系统源于近赤道阿拉伯海地区,于6月初到达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印度夏季风随之爆发。亚洲副热带夏季风(STASM)5月初在西北太平洋日本本州东南的海区发生后向西南伸展,于6月初与南海季风降水区连接,形成东北—西南向雨带,夏季风在中国东南沿海登陆,日本的“梅雨”(Baiu)开始。6月中该雨带向北到达长江流域和韩国,江淮梅雨和韩国的“梅雨”(Changma) 开始。本文还回顾了亚洲热带夏季风爆发的动力学研究的若干近期进展。春季青藏高原和南亚海陆分布的联合强迫作用使海表温度(SST)在BOB中东部形成短暂但强盛的暖池,在高层南亚高压的抽吸作用下,常伴有季风爆发涡旋(MOV)发展,使冬季连续带状的副高脊线在孟加拉湾东部断裂,导致亚洲热带季风首先在BOB爆发。BOB东/西部有东/西风型垂直切变,利于激发/抑制对流活动,并增加/减少海洋向大气的表面感热加热,从而使得亚洲夏季风爆发的向西传播在BOB西海岸遇到屏障。季风爆发逐渐向东伸展引发南海和热带西太平洋夏季风相继爆发。季风降水释放的强大潜热使南亚高压发展西伸,纬向非对称位涡强迫显著增强;在阿拉伯半岛强烈的表面感热加热所诱发的中层阿拉伯反气旋的共同作用下,位于阿拉伯海近赤道的低压系统北移发展成为季风爆发涡旋,导致印度季风爆发。由此可见,历时约一个月的亚洲热带夏季风爆发的三个阶段(孟加拉湾、南海和印度季风爆发)是发生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受特定的动力—热力学规律驱动的接续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