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33篇 |
免费 | 378篇 |
国内免费 | 63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12篇 |
大气科学 | 338篇 |
地球物理 | 322篇 |
地质学 | 1431篇 |
海洋学 | 275篇 |
天文学 | 7篇 |
综合类 | 181篇 |
自然地理 | 18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5篇 |
2023年 | 79篇 |
2022年 | 81篇 |
2021年 | 78篇 |
2020年 | 91篇 |
2019年 | 90篇 |
2018年 | 92篇 |
2017年 | 73篇 |
2016年 | 86篇 |
2015年 | 87篇 |
2014年 | 115篇 |
2013年 | 88篇 |
2012年 | 132篇 |
2011年 | 152篇 |
2010年 | 118篇 |
2009年 | 121篇 |
2008年 | 122篇 |
2007年 | 121篇 |
2006年 | 133篇 |
2005年 | 107篇 |
2004年 | 129篇 |
2003年 | 99篇 |
2002年 | 64篇 |
2001年 | 64篇 |
2000年 | 45篇 |
1999年 | 59篇 |
1998年 | 46篇 |
1997年 | 59篇 |
1996年 | 60篇 |
1995年 | 41篇 |
1994年 | 49篇 |
1993年 | 42篇 |
1992年 | 28篇 |
1991年 | 38篇 |
1990年 | 29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4篇 |
1978年 | 2篇 |
1965年 | 5篇 |
1962年 | 2篇 |
1960年 | 6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991.
泉州湾洛阳江河口桐花树和秋茄红树植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与富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定泉州湾洛阳江河口红树林区表层沉积物中酸提重金属元素含量及桐花树、秋茄两种红树植物各部位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了重金属元素在两红树植物不同部位的分布特征及其富集和迁移能力,并初步探讨了两种红树植物体内各重金属元素的主要来源。红树林区各采样点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酸提量顺序为:FeMnZnPbCuCrN iCo,Cu和Pb的平均酸提量超过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限值。同种元素在两种红树植物不同部位中的含量顺序一致:Cu为根枝叶;N i为叶根枝;Fe、Mn、Cr、Zn、Pb、Co为根叶枝。两种红树植物对N i、Cr、Cu、Zn、Fe、Mn的富集能力高于Co和Pb。秋茄对Cu、N i、Mn、Fe、Co的富集能力比桐花树略强些,而对Zn、Cr、Pb的富集能力则相对弱些;但两种植物对各元素的富集能力都达不到超富集植物的要求。两种植物对N i元素的富集能力都大于其他元素,且都集中在叶部,其他元素则主要集中在根部。除N i外,其余元素在两植物体内的迁移系数均小于1。桐花树中的Cr和秋茄中的Cu、Zn、Mn主要来源于林地沉积物,其他元素在两植物各部位均有不同的来源。 相似文献
992.
南定河断裂带断层活动特征与古地震事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南定河断裂带是滇西南地区一条重要的北东向断裂构造,它由东、西两分支断裂组成。本文根据沿断裂带发育的串珠状盆地展布、沉积物的分布以及第四纪地层的变动情况,分析了该断裂带的活动特征,西支断裂第四以来活动强烈且明显的差异性,东支断裂从晚第三纪末起已停止活动,对于这条缺少地震历史载和仪器记录的活动断层,古地地震研究也是一个进一步认识其活动强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3.
994.
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及邻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
阿木山组的沉积特征和时代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额济纳旗地区是阿木山组分布的最西端,产出于伸展背景下的裂谷环境,火山岩比较发育,从下到上可分为火山岩段、灰岩段和碎屑岩段。火山岩段和灰岩段产丰富 的 类化石,灰岩段下部产丰富的珊瑚化石。珊瑚化石的时代主要为晚石炭世, 类从下到上分别属于Triticites组合和Pseudoschwagerina组合,从而确定阿木山组的3个岩性段之间以叠覆关系为主,地质时代为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其中火山岩段为晚石炭世小独山期或更早;灰岩段下部为小独山期,上部为紫松期;碎屑岩段为早二叠世紫松期或更晚一些至隆林期。 相似文献
995.
一次由“列车效应”引发的梅雨锋暴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Micaps软件系统、多普勒雷达和NCEP 1°×1°再分析等资料,对2011年6月14日江西北部地区一次超历史极值的短时强降水过程的天气尺度系统和中小尺度系统及其两者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支槽移动缓慢、中层干冷空气入侵、强盛的西南急流、高低空急流耦合及地面辐合线维持是造成此次极端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反射率因子表现为低质心、垂直发展旺盛、高效率的强回波连续经过同一地区;同时,回波具有明显的后向传播特征和热带降水回波特点;径向速度表现出锋面过境特征,"牛眼"结构表明了低空西南气流较强。当暖湿急流输送方向与地面辐合线平行时,孟加拉湾的水汽被低槽前西南气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辐合线上空,使辐合线稳定、维持或发展。干冷气流入侵有利于对流单体的产生;大风速区和辐合区的发展有利于中小尺度对流单体及其次级垂直环流的维持、发展,且这些次级环流规则排列,从而"列车效应"得以维持。有组织的多单体风暴活动、地面静止锋及其附近多条中尺度地面辐合线长时间维持,是形成"列车效应"的主要原因;降水回波处于东北—西南向的高能舌北侧移动,江西东北部特殊的地形作用促使"列车效应"形成和维持。 相似文献
996.
997.
999.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