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2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12篇
海洋学   29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1.
根据宏观与微观构造测量,揭示出在辽宁南部新房地区存在一个变质核杂岩构造,即新房变质核杂岩。该核杂岩具有典型的3层结构:上盘为新元古代—古生代弱变形沉积岩层,下盘是新太古代糜棱岩、片麻杂岩和中生代花岗质侵入岩体,中间是拆离断层带由不同层次构造岩构成。拆离断层带形态为向北西开口的反“C”型,产状较缓,倾向分别向西、向南、向东倾斜,线理产状240°~290°∠12°~30°。运动方向为上盘相对下盘由北东东向南西西运动,结合区域岩浆活动性及其测年资料等综合分析,新房变质核杂岩形成于早白垩世,与辽南金州变质核杂岩在几何学、运动学极性和形成时间等方面具有很多相似性,形成于同一动力学背景。该变质核杂岩的厘定不仅为阐明华北克拉通中生代岩石圈减薄过程及岩石圈的力学和流变学属性提供依据,而且为下一步新房金矿的勘查指明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212.
四川天宝山大型铅锌矿床成矿流体及同位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清  张均  王健  仲文斌  刘文浩 《矿床地质》2018,37(4):816-834
天宝山铅锌矿床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小江-甘洛断裂带和箐河-程海断裂带之间,是川滇黔多金属成矿带川西南地区重要的大型铅锌矿床。根据矿床流体包裹体岩相观察发现,天宝山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类型简单,主要为富液相包裹体,气相分数较小,少量纯液相包裹体。显微测温工作表明主成矿阶段流体温度峰值在110~140℃之间,w(NaCleq)集中于10%~14%,整体具有中低温、中低盐度特征,少部分流体包裹体w(NaCleq)为2%~6%,显示少量低盐度流体的混入。群体包裹体成分分析表明各期流体成分相似,液相为Na~+-Ca~(2+)-SO_4~(2-)-Cl~-型流体,气相主要为H_2O、CO_2,并有部分的H_2、CO及CH_4还原性气体。对以上流体包裹体成分数据分析发现成矿流体主要源于盆地热卤水,存在部分大气降水的参与。此外,C、O同位素、流体包裹体H、O同位素及硫化物S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流体除盆地卤水和大气降水来源外,还存在变质水及有机质流体来源,成矿还原硫主要来自灯影组硫酸盐和深源硫的混合。  相似文献   
213.
风廓线雷达对天山中部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的探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虎  王敏仲  阮征  高联辉  魏刚 《气象》2014,40(12):1513-1521
应用边界层风廓线雷达对天山中部巴音布鲁克201 2年8月8日22:00到8月9日04:00的层状云降水过程进行探测试验研究。利用垂直速度功率谱数据计算得到谱参数,根据谱参数的变化特点确定了0℃层高度为1100~1900 m。并对0℃层以下600~1100 m进行了雨滴谱的反演,反演结果说明了中粒子和大粒子浓度的多少是引起回波强度大小的主要因素。由雨滴谱计算得到了此次降水过程的降水强度和液态水含量的时空演变图,在变化趋势上和回波强度是一致的,建立回波强度和降水强度的关系为:Z=76.5 I~(1.6)。  相似文献   
214.
通过581.64km的路线地质调查和对20.16km的实测剖面的研究,将辽西阜新地区义县组自下而上划分为喷发旋回Ⅰ、Ⅱ、Ⅲ、Ⅳ、Ⅴ;每个喷发旋回的下部为火山碎屑岩组成的爆发相、中上部为熔岩组成的溢流相;熔岩类型主要是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及部分英安岩、流纹岩、珍珠岩、黑曜岩、粗安岩;各喷发旋回内部及不同喷发旋回中,具有熔岩的酸性或碱性程度向上逐渐增强的总体变化规律。义县组在紫都台—七家子地区较老河土—十家子、后新秋—苇子沟地区的火山碎屑岩的总厚度偏大,而玄武岩的发育厚度偏小,且老河土—十家子地区缺乏喷发旋回Ⅴ等,空间分布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215.
沙尘暴是风蚀荒漠化中的一种天气现象,既是加速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过程,又是土地荒漠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具体体现.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是我国荒漠化土地最多的省区,也是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重点论述了新疆地区沙尘暴的若干研究进展,从6个方面对沙尘暴的形成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即新疆沙尘暴气候背景、长期变化趋势、分布...  相似文献   
216.
海尔-波普彗星刘麟仲在20世纪即将结束之时,继百武彗星之后,一个肉眼可见的更亮彗星海尔─波普彗星出现了。这颗彗星是由美国天文学家海尔和天文爱好者波普于1995年7月23日分别发现,故命名它为海尔─波普彗星。一特殊的轨道海尔─波普彗星有着特殊的轨道,它...  相似文献   
217.
塔里木盆地沙尘天气具有独特的持续浮尘滞空区域特征.目前塔里木盆地浮尘天气的气候学特征认知依然停留在1990年,亟待认知近30年塔里木盆地浮尘天气的变化特征.因此,利用1991—2020年塔里木盆地27个观测站浮尘天气观测资料,分析塔里木盆地近30年浮尘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给出盆地持续浮尘天气的频次分布,以加深对塔里...  相似文献   
218.
为了得到沙尘粒子和沙尘质量浓度的实时定量特征,利用Grimm180粒子仪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对沙尘暴进行了实时观测。通过分析Grimm180粒子仪在2018年5月20日和24日两次沙尘暴过程观测的数据得到:在浮尘、扬沙和沙尘暴期间,PM2.5的质量浓度值随时间变化不大,一般PM2.5浓度值<1500μg·m-3,而PM10在不同阶段的变化比较明显,数值在2000~6000μg·m-3。沙尘粒子谱和沙尘质量浓度谱的分布形状在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基本相同,当粒子直径>0.35μm时,粒子数浓度随直径的增大近似符合M-P分布。从浮尘到扬沙再到沙尘暴,小粒子区(D≤1μm)的占比越来越小,而中粒子区(1μm10μm)的粒子数越来越多并且占比越来越大。当粒子直径为0.35μm左右时,粒子数浓度达到最大值;当粒子直径在25~32μm时,沙尘质量浓度的值最大。在浮尘和扬沙阶段,PM2.5/PM10>25%;每分钟1 L体积内的沙尘粒子总数大约是4×105,最大沙尘质量浓度<20μg·L-1。在沙尘暴阶段,PM2.5/PM10<15%;每分钟1 L体积内的沙尘粒子总数>5×105,最大沙尘质量浓度>25μg·L-1。这些结论为准确地分析沙尘暴的定量特征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19.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塔中站2021年7月6—17日加密探空观测数据,分别采用Coen法、Rib法、Liu-Liang法、反转强度法等4种方法进行了稳定边界层高度计算,比较了不同方法计算结果之间的差异,并结合塔中站80 m观测塔梯度探测系统资料,分析了近地面气象因子和稳定边界层高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试验期间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稳定边界层高度在1000 m以内,采用4种方法计算的平均高度依次为141、269、227、173 m,平均为202.38 m。稳定边界层在日落后开始发展,并在日出前后发展到最厚,采用4种方法计算的稳定边界层高度平均值从22:15的49、257、164、121 m分别上升至07:15的220、290、242、188 m,边界层高度上升趋势明显。(2)采用4种方法计算的稳定边界层高度总体变化趋势一致,但存在个别极端值,极端值出现多与特殊天气现象有关。其中采用Rib法计算的稳定边界层高度分布范围(10~890 m)大于采用其余3种方法计算的高度范围,可能因为Rib法既考虑了热力因素又考虑了动力因素,综合性较好。采用其余3种方法计算的高度略低,原因可能是每个时刻边界层发展并不均匀,夜间4个时刻平均后拉低了总体平均值,观测期间不同个例地面辐射冷却强度和湍流运动强度也会有影响。(3)不同天气条件下采用4种方法计算的稳定边界层高度也不尽相同。在晴朗夜晚条件下,采用4种方法计算的稳定边界层高度平均偏差最小,高度变化趋势相近;在沙尘天气中,采用4种方法计算的稳定边界层高度平均偏差居中,高度差异主要体现在日出或日落前后;雨天情况下,受边界层内各气象要素变化影响,采用4种方法计算的高度整体差异较大,平均偏差也最大。(4)在晴天天气下,采用Coen法确定的稳定边界层高度呈现出明显的升高过程,能够较为完整地描述稳定边界层在夜间的发展变化过程,几乎没有出现突然升高或降低的异常高度值,适用于热力作用显著的晴天;而在特殊天气条件下建议选择Rib法,该方法既考虑了热力作用又考虑到了动力作用的影响,是一个同时涵盖了风、温、湿的综合性参数,计算的边界层高度不确定性最小,更容易减小误差。(5)沙漠腹地稳定边界层高度受到动力和热力因素的共同影响,与湍流动能、风速、地面温度、土壤热通量的相关性较显著,相关系数最大依次为0.9、0.88、0.63、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