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60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47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248篇
海洋学   3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41.
142.
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近海地震震级(M)最终被确定为9.0,其中共变更过3次.即:Mj7.9(2011年3月11日,14:49公布)→Mi8.4(2011年3月11日,16:00公布)→Mw8.8(2011年3月11日,17:30公布)→Mw 9.0(2011年3月13日,12:55公布).  相似文献   
143.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铜多金属矿床模型   总被引:63,自引:10,他引:53  
通过对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系统考察和对前人资料的阅读和研究,聚焦铜陵矿集区,初步提出了一个可以涵盖不同类型矿床的矿床模型.该模型表达为:在早白垩世高钾钙碱性花岗岩侵位过程中,通过岩浆的分馏演化,在岩体隆起部位及其内外接触带形成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由于广泛发育石炭纪至三叠纪碳酸盐岩.钙质和镁质矽卡岩型矿床是最主要的矿床类型.作为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系统的一部分,在斑岩-矽卡岩铜金钼矿床外围分布有矽卡岩铜金矿床、脉状金矿床以及脉状铅锌银矿床.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三叠纪曾作为大别-苏鲁造山带的前陆盆地,在后碰撞时期出现了大量滑覆构造和扩容空间,它们在不整合界面处十分发育.因此,在成矿过程中不仅形成了像新桥那样的厚大矿体,而且在位于不整合界面附近的矽卡岩往往退化蚀变成为具有典型层纹状和曲卷状构造的退化蚀变岩和矿石,甚至沿一些层位交代形成了层控矽卡岩型或Manto型矿体.此外,还提出了运用该模型开展勘查评价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4.
付家山矽卡岩钨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鄂东矿集区,矿体产于晚中生代花岗闪长斑岩体与下二叠统含碳质地层的接触带。付家山矿区西侧地层为茅口组灰岩,东侧地层为栖霞组灰岩,茅口组灰岩中有机碳含量(0.72%)低于栖霞组灰岩(0.95%)。为了探明不同地层对矽卡岩钨矿床的矿物成分的影响,文章针对付家山矽卡岩钨矿的地层、矽卡岩矿物和白钨矿进行详细地野外地质观察和编录,并利用电子探针(EMPA)开展矿物成分分析。东、西侧地层中矽卡岩阶段的石榴子石和辉石有明显差异,与茅口组接触交代形成的石榴子石变化范围较小(And_(31~90)Gro_(1~53)Spr_(5~20)),辉石端员成分变化范围变化较大(Di_(0~100)Hd_(0~97));而与栖霞组接触交代形成的石榴子石变化范围较大,主要为And_(66~95)Gro_(0~27)Spr_(3~7),部分为And_(19~33)Gro_(60~76)Spr_(3~7)。辉石端员成分为Di_(44~64)Hd_(29~49(。西侧矿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和方解石阶段中白钨矿的MoO_3相较于东侧矿段含量要高,产于茅口组矿体的石英-硫化物和方解石阶段白钨矿w(MoO_3)为0~1.82%,产于栖霞组矿体的石英-硫化物和方解石阶段白钨矿w(MoO_3)为0.08%~0.86%。上述矿物组合暗示付家山西侧矿段相较于东侧矿段形成环境更为氧化,表明含碳量不同的地层对矽卡岩钨矿的形成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5.
地质之秀     
<正>读过艾青的《鱼化石》一诗,这些诗句让你记忆犹新:"过了多少亿年,地质勘察队员,在岩层里发现你,依然栩栩如生。"也读过徐迟《地质之光》一文,这些文字留下诸多回忆:"它在地质上也是相当破碎的,半岛、岛屿、岬角、港湾相间。"但还是有许多人对地质停留在概念上,那些"艰苦、偏远、朴素"等等词汇,往往成为其代名词。而在地质工作者和热爱地质的人们之镜头下,留下了精彩一瞬,彰显地质之秀。  相似文献   
146.
小秦岭—熊耳山金矿区是我国重要岩金产地之一。对豫西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床成矿物质来 源的可能矿源层分析、同位素和稀土元素示踪等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太古代太华群结晶基底、燕山期花岗岩类、中生代中基性岩墙都不是金的成矿物质源区。该地区成矿物质来自于造山带环境下壳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多种相关地质体,成矿流体主要来自于地幔。中基性岩墙没有为金矿床提供成矿物质或热液流体,金成矿作用与岩墙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二者都形成于发生强烈壳幔相互作用的区域构造环境下,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二者是“共栖”关系。  相似文献   
147.
东秦岭中生代钼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模型及其找矿评价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最近几年不仅在东秦岭地区又发现和探明一批大型—超大型斑岩型钼矿床,而且在南泥湖矿田(包括南泥湖-三道庄-上房沟矿床)和东沟超大型斑岩钼矿床外围探明了一批脉状铅锌银矿。这些脉状铅锌银矿与斑岩钼矿具有明显的时空关系,而且互为找矿指示。以南泥湖和东沟为代表的斑岩钼矿分别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56~137Ma)和白垩纪中期(125~114Ma),其成矿有关岩体指示成矿物质分别来源于壳幔同熔和壳源。尽管有物质来源的差别,但是在2个不同时代斑岩钼矿的外围都有一系列脉状铅锌矿的发育,而且通常在断裂膨大或拐弯处和2组断裂的交会部位形成大矿和富矿,也见出现在地层不整合界面的部位。这种钼与铅锌矿的密切时空分布关系构成一个很好的成矿系统,斑岩-矽卡岩钼矿与铅锌银矿互为找矿的指示标志。矿床模型的建立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在中国东部地区开展此类矿床组合的找矿勘查。  相似文献   
148.
华南地区中生代主要金属矿床时空分布规律和成矿环境   总被引:141,自引:1,他引:140  
以广泛地质调查和放射性同位素年龄精测数据为基础,总结提出了华南地区中生代主要金属矿床成矿出现于三个阶段,即晚三叠世(230~210 Ma)、中晚侏罗世(170~150 Ma)和早中白垩世(134~80 Ma)。晚三叠世矿化组合为钨锡铌钽;中晚侏罗世的矿化组合进一步分为170~160 Ma斑岩-矽卡岩铜矿和160~150 Ma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多金属矿床;白垩纪矿化虽然持续了54 Ma,但主要峰期在100~90 Ma,主要矿化组合为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银矿床和花岗岩有关的钨锡铜多金属矿床。晚三叠世钨锡铌钽矿化成因上与过铝质二云母花岗岩有关,是华北、华南和印支三大板块后碰撞过程的成岩成矿响应。在180 Ma左右Izanagi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于170~160 Ma期间可能由于俯冲板片局部多处撕裂而形成Ⅰ型或埃达克质岩石和有关的的斑岩铜矿,紧接着在南岭地区于160~150 Ma期间俯冲板块开天窗,软流圈物质直接涌入上地壳,形成了一种壳幔混合型高分异花岗质岩石及其钨锡多金属矿床。在135 Ma左右由于俯冲板块改变了运动方向,由斜向俯冲调整到几乎平行大陆边缘沿NE方向走滑,造成大陆岩石圈大面积伸展而形成了大量白垩纪断陷盆地和变质核杂岩,并伴随大规模的火山活动和花岗质岩浆侵位及其浅成低温热液铜金银矿化系统、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多金属矿化系统和热液型铀矿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9.
长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古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古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本区第一“暗绿色硬粘土层”的硅铝率在2.80~3.37之间,说明该层已经发生了较强的土壤化作用,可以确定为古土壤。古土壤层土体样品与胶体样品的化学全量分析结果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只能用胶体样品来研究古土壤特征。在古土壤中,SiO2、Al2O3、MgO、TiO2、K2O相对积聚,而Fe2O3、CaO、MnO、Na2O、P2O5相对淋溶。在剖面上,SiO2/(MgO+CaO)的分子比值变化规律表明气候逐渐湿润  相似文献   
150.
前言人们总以为地震是地球内部岩石急剧运动产生弹性波的物理现象,而常常不把它当作化学现象来研究。但是,传播地震波的地球介质不是均匀的弹性体,而是有空隙的岩石。如果认为地震发生全过程中,充填空隙的液体和气体(总称地下流体)一般会出现流动和变化的话,那么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