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87篇 |
免费 | 298篇 |
国内免费 | 16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63篇 |
大气科学 | 102篇 |
地球物理 | 283篇 |
地质学 | 553篇 |
海洋学 | 121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106篇 |
自然地理 | 11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5篇 |
2023年 | 35篇 |
2022年 | 44篇 |
2021年 | 46篇 |
2020年 | 42篇 |
2019年 | 50篇 |
2018年 | 69篇 |
2017年 | 47篇 |
2016年 | 48篇 |
2015年 | 51篇 |
2014年 | 77篇 |
2013年 | 60篇 |
2012年 | 71篇 |
2011年 | 54篇 |
2010年 | 43篇 |
2009年 | 64篇 |
2008年 | 62篇 |
2007年 | 58篇 |
2006年 | 53篇 |
2005年 | 60篇 |
2004年 | 70篇 |
2003年 | 38篇 |
2002年 | 29篇 |
2001年 | 26篇 |
2000年 | 34篇 |
1999年 | 38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目的:探讨CT尿路造影 (CTU) 对泌尿系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CTU或IVP检查并经临床确诊的泌尿系结核患者的影像资料, 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79例纳入研究。50例CTU检查提示诊断46例。29例IVP检查提示诊断13例。CTU诊断率高于IVP。泌尿系结核的CTU征象主要有:肾实质内多发或单发类圆形低密度灶、肾内点片状钙化灶、肾盏不均匀扩张、尿路上皮增厚、输尿管僵直、“串珠样”改变及膀胱挛缩等。结论:CTU能准确反映泌尿系结核的不同病理改变, 可作为一线检查手段, 特别是对于肾功能差和IVP显影不良的患者能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82.
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衡山界牌倾滑韧性剪切带(以下简称该带)的分带、变形特征、形成环境进行了探讨;对该带的几何学、运动学特点进行了分析,计算了该带的变应程度和位移量,并探讨了该带的成因及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83.
北京一次大风和强降水天气过程形成机理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利用3维强风暴冰雹分档模式(IPA—HBM)对2001年8月23日北京的一次伴有大风、暴雨和冰雹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模拟和分析,并与部分观测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式对此次强风暴的生命史、降水分布、降雹的大小等要素做了较好的模拟,并能够模拟出伴随强风暴过程所产生的强下沉气流和及地面强风速切变(下去暴流)。从云微物理学角度分析了此次局地性大风的形成原因,认为由高空冰雹粒子的拖曳产生的负浮力作用是促发强下沉气流产生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冰雹的融化和雨水蒸发冷却对下沉气流起加速作用,冰雹的拖曳和融化作用对下沉气流具有决定性作用。强风暴所产生的爆发性强下沉气流最终导致了局地大风的形成。 相似文献
84.
四川甲基卡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成矿时代及其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青藏高原东部是中国仅次于新疆阿尔泰的伟晶岩集中产出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重要的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产资源产地,其中的甲基卡矿床是中国最大的伟晶岩型锂多金属矿床.由于地处高原,交通不便,对于该矿床的成因及相关科学问题缺乏系统的研究.根据野外调查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获得的甲基卡稀有金属矿床 134号脉和 104号脉的 Ar- Ar法坪年龄分别为 (195.7± 0.1) Ma和 (198.9± 0.4) Ma,等时线年龄分别为 (195.4± 2.2) Ma和 (199.4± 2.3) Ma.这说明青藏高原东部甘孜-理塘一带的伟晶岩矿床形成于印支运动之后的燕山早期,属于印支旋回强烈造山运动之后相对稳定阶段的产物,或者说甲基卡式的伟晶岩型矿床形成于印支旋回板块碰撞造山运动向燕山-喜马拉雅旋回陆内造山运动演化的过渡时期.这种特点与国内外类似的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86.
87.
安徽兆吉口热液型铅锌矿区元素迁移量三维地球化学勘查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兆吉口铅锌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安庆-贵池矿集区南侧的东至县杨老尖-龙门尖地区,这一矿床的发现使皖西南地区地质找矿实现重大突破。文中利用Grant的Isocon图解法,研究活动元素的分布特征和迁移规律,以奠定兆吉口地区的地球化学勘查指标及成矿环境指标的研制基础,发现成矿元素Pb、Zn、Cu、Au、Ag、Mo及其伴生元素As、Bi、Sb和矿化剂元素S等从围岩向矿体部位带入程度增加,常量元素SiO2、Fe2O3、MgO、CaO、Na2O、K2O等在青白口系带出,于矿体部位带入。矿床系统的质量是净带入的,平均质量变化为4%;青白口系质量是净带出的,质量变化为-18%。依据元素迁移规律,试制元素迁移量三维地球化学图,认为研究区进一步找矿工作应当沿断裂带向北东和南西方向拓展,结合已有地质资料,对元素迁移进行了解释,并对矿床成因进行了讨论,认为试验矿床是由区域变质构造运动热液作用形成的,试验矿床只是区域变质构造运动热液活动共同形成的矿床(系列)的一部分,研究区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88.
基于GRACE重力卫星数据,采用P3M6去相关滤波技术、350 km半径的高斯平滑技术与差分方法,提取2004年苏门答腊Mw9.3地震的同震和震后重力场时空演化过程。该地震断层下盘同震重力变化达到4.6 μGal,上盘同震重力变化最大值为-8.3 μGal,该结果与球体位错理论计算结果在量级和分布形态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震后7 a断层下盘重力变化累计达到5.6 μGal,超过同震变化信号|而断层上盘震后重力变化只有0.6 μGal,仅为同震变化信号的11%。该现象表明,断层下盘所在海洋地层的粘滞性较低,地层相对柔软,其地层在震后由于较大的粘滞性松弛效应而持续变形,并伴随较大的重力变化|而断层上盘所在的地层接近陆地地壳特性,地层相对脆硬,震后受地层的粘滞性响应而导致的重力变化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89.
四川岔河锡矿区富铟矿石的发现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铟(In)是一种稀散元素,它极少呈独立矿物出现,而是以其他矿物,例如金属硫化物、金属氧化物等为载体。近年来,随着对铟的年需求量不断上升,铟的市场标价一路走高,今后的上涨空间仍然很大。作者通过岩石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初步发现四川岔河锡多金属矿区的铟含量很高,最高可达186.5×10-6,因此,推测此地区有很大的找铟前景。通过对铟与其它成矿元素的相关分析,发现该地区的铟与Zn、Cu、Fe、Cd、Sn、Ga都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由此推测铟可能存在于它们的金属硫化物、氧化物和(或)锡的氧化物中,进一步的电子探针工作发现,铟主要赋存于闪锌矿中,闪锌矿中最高含量可达500×10-6。因此,初步推断岔河地区铟有很大的找矿前景,应该考虑在今后的地质找矿工作和采选冶过程中加以综合评价和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90.
小波和IHS变换结合实现ETM图像波段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小波变换和IHS结合的方法实现了ETM多光谱波段和ETM全色波段的融合,并与传统的IHS融合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小波和IHS变换相结合的方法优于IHS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