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15篇 |
免费 | 151篇 |
国内免费 | 18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7篇 |
大气科学 | 154篇 |
地球物理 | 138篇 |
地质学 | 532篇 |
海洋学 | 114篇 |
天文学 | 5篇 |
综合类 | 47篇 |
自然地理 | 10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9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19篇 |
2019年 | 24篇 |
2018年 | 27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27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44篇 |
2013年 | 28篇 |
2012年 | 48篇 |
2011年 | 32篇 |
2010年 | 49篇 |
2009年 | 37篇 |
2008年 | 36篇 |
2007年 | 36篇 |
2006年 | 38篇 |
2005年 | 23篇 |
2004年 | 31篇 |
2003年 | 26篇 |
2002年 | 28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49篇 |
1999年 | 49篇 |
1998年 | 35篇 |
1997年 | 38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53篇 |
1994年 | 39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23篇 |
1991年 | 27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5篇 |
1979年 | 4篇 |
1959年 | 3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3篇 |
1955年 | 2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常宁县汤市硼矿属接触交代—热液型矿床。区内沉积岩和花岗岩磁性微弱或无磁性,与硼矿密切相关的矽卡岩及硼矿石中磁铁矿含量较高。大理岩型硼矿石磁化率168×10~(-1)nT,矽卡岩型硼矿石磁化率29033×10~(-1)nT。已知半边街矿段△T等值线形态反映出矿体产状,并与矿体投影形态一致。用△T高精度磁测寻找埋深大、磁性弱的隐伏内生硼矿是有效的方法之一。从已有磁测资料分析,预测该地区瓦盏洲一新屋山、周家屋场一带可作为硼矿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62.
对香山群时代的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布于宁夏中部的香山群划分为1~4个未命名的亚群,第一亚群中的薄层灰岩所含的三叶虫Holocephalites punctatus Zhou,Olenoides ningxiacus Zhou,Peronopsis ovalis Zhou组合时代为中寒武世,牙形石Furnishina asymmetrica Müller,F.furnishi Müller为晚寒武世,指示第一亚群的时代为中—晚寒武世。牙形石Cordylodus proavus Müller和Oistodiform分子在第二亚群的发现表明这个亚群的时代最可能属于晚寒武世—早奥陶世。然而,整个香山群的精确时代仍不能完全确定,因为它的第三亚群和第四亚群不是化石稀缺就是不含化石。 相似文献
63.
环境地质,城市地质与人类在实际生活中有着紧密的联系,它行旅我们因地质灾害的发生所造成对自然环境,生产平衡的破坏,已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为了减少因地质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人类要注重收集灾害发生前各种地质现象产生的迹象,各种地质灾害的破坏程度以及灾害带来的损失大小等多方面的地质信息,并通过收集这些信息,加以研究,采取对策,从而达到合理地利用有限资源,有效的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避免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在 相似文献
64.
65.
本文在1986年6月西藏拉萨市十通道太阳光度计六天观测工作基础上,计算了高原地区的整层大气垂直光学厚度,与北京西郊1981年6月的资料对比表明,在可见和近红外波段,拉萨市的大气光学厚度只有北京的一半,甚至更小。分析了在高原地区利用臭氧的Chappuis吸收带反演大气臭氧总量的可行性、方法、结果及其合理性。接着,本文讨论了双通道法和多通道法计算水汽光学厚度的差别,并简要分析了影响水汽总量变化的原因。本文还讨论了拉萨地区六月份大气浑浊度的时变规律及其变化机制。大气浑浊度不仅与地面大气状况(对流、地面风速等)有关,而且取决于大气的湍流结构。最后,本文利用Philips—Twomey方法反演了气溶胶的谱分布,结果表明,高原六月份气溶胶谱形大多接近Junge分布形式。另外,文中还简单讨论了折射率对反演气溶胶谱的影响。 相似文献
66.
赤道不稳定波(tropical instability waves)存在于热带东太平洋赤道附近, 通常于每年的春末夏初出现, 以约0.6 m/s速度向西传播, 波周期为20~40天左右, 波长约为1000~2000 km。本文利用一个全球高分辨率海气耦合模式对赤道不稳定波在赤道附近的热量输送进行分析, 表明赤道不稳定波产生指向赤道的热通量, 从而部分抵消了热带东太平洋地区由Ekman辐散和温度平流导致的强冷却效应, 维持热带地区的热量平衡。其对赤道冷舌区的增暖作用可以消除和减弱气候模式中热带东太平洋地区的系统性冷偏差, 能使冷舌的强度和分布得到合理的改善, 对气候模式的改进和发展具有潜在贡献。赤道不稳定波还可以改变赤道海洋上空低层大气层结稳定度, 导致近地层强的风场辐合辐散, 并进一步影响大气混合层的温度、 风场等气象要素。模拟分析结果还表明, 赤道不稳定波对大气强迫产生二次响应, 改变赤道上空逆温层的垂直位移和逆温强度。研究赤道不稳定波对热带海洋气候及其海气相互作用机理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7.
68.
针对IPCC评估报告中海洋碳循环的疑问——δ13C收支平衡法的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比IPCC历次评估报告中全球碳循环的收支发现,尽管评估报告在估算各主要碳库及其间的通量时差别不大,但表层至中深层海水间溶解无机碳通量却存在巨大差异。利用δ13C的收支平衡检验了这一通量的适用范围,结果表明:IPCC 1996年和2007年评估报告对此通量估计过大,而1990年和2001年评估报告估计偏小。 相似文献
69.
利用2017年1月—2019年12月太原地区逐时气象资料,分析了能见度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的变化特征,并对两次低能见度过程进行深入分析,构建了能见度预报模型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从空间分布看,太原北部能见度明显高于南部地区。从时间分布看,太原地区平均能见度最大值出现在5月,最小值出现在1月;日间最低值出现在06:00(北京时,下同),冬季略向后推移,最高值出现在15:00前后。(2)2017—2019年太原地区低能见度分别出现93、84、79 d;低能见度发生时,干霾、湿霾发生频率分别为59.27%、40.73%;湿霾发生时,能见度降低更加明显。(3)所选个例中,能见度均随各影响因子有所起伏,干霾、湿霾过程中能见度分别与颗粒物浓度、相对湿度变化一致。(4)采用神经网络方法构建太原地区能见度预报模型,预报模型相关系数为0.81,均方根为4.43 km,平均绝对误差为17.39%,轻微级能见度的TS评分为87%。神经网络方法对太原地区能见度预报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