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73篇
地质学   71篇
海洋学   23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太行山中段石湖金矿控矿构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幔枝构造成矿理论为指导,根据石湖金矿的地质特征、成矿物质来源、矿石品位变化、成矿控矿构造分析,指出石湖金矿区深部及外围均具较大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92.
针对人口空间格局分布分析不足的问题,借助遥感信息与基本统计信息,引入人口地理集中度、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定量地分析了特征因子在市域范围上的空间异质性。人口集中指数与Moran指数能有效地反映空间事物之间的密切作用关系,在产业空间分布中能较好地评价集聚效应,反映空间分布状态。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对人口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圈层集中-东西对立-南北差异-四周分散”的分布特征,并从经济、社会、环境、土地利用方面分析原因,为人口合理增长和资源分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3.
在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地震重点监视区地震与次声联合台阵探测对比试验》支持下,在云南腾冲火山区建设了一个由4个子台组成的三角形地震/次声台阵,首次将宽频带地震计及次声传感器联合部署在强地震活跃区及火山区。本文详细介绍了腾冲火山区地震/次声台阵的建设及其观测系统组成,特别是与次声观测有关的次声降噪滤波系统,并提出了下一步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94.
本文从WXS凹陷中低孔渗储层岩石声波实验出发,以岩样的纵横波速度和密度为基础数据,求取出一系列的弹性参数,包括纵横波波速比、纵波波阻抗、横波波阻抗、泊松比、拉梅常数、剪切模量、体积模量、杨氏模量,等等。在前人的孔隙流体识别究基础上,综合相关理论和实验分析,构建了一个新的流体识别因子F。以饱和流体岩石弹性参数及其组合参数的相对变化量Ag/w和Ao/w为定量指标,评价各流体识别因子的流体识别效果,并采用交会图技术进行了验证。新流体敏感因子在传统较难分辨的孔隙流体"水"和"油"的区别上具有良好效果,有利于提高中低孔渗储层流体识别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5.
汶川8.0级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重定位研究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汶川M8.0级破坏性地震及其震后的2706个M≥2.0级余震进行重新定位,获得2553个地震的重定位结果.为了减少龙门山断裂带附近地壳和上地幔速度结构巨大横向差异的影响,东西两侧采用了不同的速度模型.在重定位过程中,增加了流动地震台站近台数据,以便更好地控制震源深度.重定位后E-W,N-S和U—D三个方向大致的定位精度分别为0.6,0.7和2.5km.定位结果显示,汶川地震余震震中沿北东.南西向分布,总长度约330km.余震主要集中在龙门山断裂带主中央断裂的西侧,但在青川以北余震带明显偏离了地表断裂,并在北端横穿了平武-青川断裂.余震震源深度的优势分布在5~20km之间,平均震源深度为13.3km,主震震源深度重定位后为16.0km;深度剖面图像显示部分地区余震分布表现出高角度西倾的特点,并且在主震破裂过程中断层南段以逆冲为主,北段具有很强的走滑分量.  相似文献   
96.
豫南桐柏—信阳一带分布着一条为许多构造位移面所分割的岩带。据目前资料看它是由不同时代、不同来源的岩石、岩层碎块相互呈混杂状态的混杂岩带,即桐柏—信阳混杂岩带。它标志着华南、华北两板块地缝合线所在部位。其两侧分别发育有以片岩、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大理岩为主,组成的信阳群和毛集群、围山城群等,它们分别代表此两板块中元古代至晚古生代期间,活动性大陆边缘的沉积。 桐柏—信阳混杂岩带主要分布在NWW向的桐—商断裂带内,向西延至南阳盆地,其东端经商城北,尚有继续延伸入皖北的趋势,长达200公里以上。  相似文献   
97.
The middle Qilian orogenic belt and Lajishan orogenic belt, both of which were formed in the Caledonian, strike NW-SE direction across southeast Qilian Mountains and their basement consists of pre-Caledonian metamorphic rocks with lozenge-shaped ductile shear zones in the crystalline base- ment. The blunt angle between the conjugated ductile shear zones ranges from 104° to 114°, indicating approximate 210° of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The plateau ages of muscovite 40Ar/39Ar obtained from the mylonitized rocks in the ductile shear zones of Jinshaxia-Hualong-Keque massif within the middle Qilian massif are (405.1±2.4) Ma and (418.3±2.8) Ma, respectively. The chronology data confirm the formation of ductile shear zones in the Caledonian basement metamorphic rocks during the Cale- donian orogeny. Furthermore, on the basis of basement rock study, precise timing for the closing of the Late Paleozoic volcanic basin (or island-arc basin) and Lajishan ocean basin is determined. This pro- vides us a new insight into the closing of ocean basin in the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orogenic belt.  相似文献   
98.
太行山中段麻棚岩体的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棚岩体位于太行山中段,阜平幔枝构造核部。侵位于太古界阜平群中-深区域变质岩系。岩体内部分带明显,划分出五个单元。岩石矿物特征、化学特征、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均说明其来源较深,推测为上地幔物质,熔融混染了大量壳源物质,属脉动式同熔型花岗岩类。并据此,建立了岩体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99.
分析传统地震现场应急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介绍地震应急通系统的组成、架构设计和主要功能特点。对地震应急通系统在尼泊尔8.1级地震应急工作中的应用进行简单描述,并结合新技术和新思路,对地震应急通系统下一步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和展望。实践证明,地震应急通系统帮助地震部门建立了一套功能全面、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地震应急指挥体系,提高了地震部门应对地震事件的能力,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0.
工业开采注水能导致现存断层活化,从而诱发大量的破坏型地震。因此,研究注水作用下断层的动力学响应对探索诱发地震的力学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孔弹性弹簧-滑块模型,采用多孔介质弹性耦合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三类典型注水方式(上升型、迅速上升/下降型和间歇型)对断层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流体的不断注入,断层内部流体压力会经过缓慢上升、迅速上升和稳定上升三个阶段。针对于不同的注水方式,这三个阶段并不完全相同,体现形式存在差异;在注水方式相同的条件下,储层的渗透率越小,井口附近流体压力越大,断层处流体压力越小,两者间的流体压力差值越大;注水过程中断层临界刚度的变化与是否发生滑移并引发地震密切相关,数值越大越易诱发地震,其数值与注入储层流体的流体压力呈负相关,与流体压力变化率呈正相关;临界刚度由于流体压力变化率的增加在前期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后期则是由于流体压力的影响开始减小。迅速上升/下降型注水方式极大增加了注水前期诱发地震的可能性,间歇性注水方式在注水后期引起的临界刚度变化值较大,增大了诱发地震的可能性。该研究可以为注水诱发地震的危险性评价提供定量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