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1篇 |
免费 | 15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篇 |
大气科学 | 9篇 |
地球物理 | 16篇 |
地质学 | 43篇 |
海洋学 | 9篇 |
综合类 | 5篇 |
自然地理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2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7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兖州煤田各矿区目前已相继开始下组煤开采工作,深部下组煤开采受高地应力、高奥灰水压力影响,开采难度远大于浅部煤层。本文以兴隆庄煤矿开采下组煤中的16上煤和17煤两层煤为例,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模拟了高地应力条件下近断层煤层反复采动过程,获得了采煤工作面距断层不同距离时的采场围岩竖向位移、竖向应力和塑性区分布图;对比分析了初次采动和第二次采动时围岩竖向位移、竖向应力和塑性区分布规律;利用塑性区分布范围是否与含水断层接触判断煤层底板是否突水,并得到了工作面发生底板突水时的临界突水距离,与规范计算结果进行对比,两者基本一致。研究成果对指导煤矿防治水害工作和确定防隔水煤岩柱留设宽度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2.
93.
94.
95.
96.
97.
本文对2016年“7·19”华北特大暴雨进行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并设置了改变地形高度的敏感性试验,以探究该过程降水系统的发生发展机制以及太行山地形的作用。结果表明:(1)本次强降水过程发生在“东高西低”的有利环流形势下,受太行山地形和平原环流系统影响,低层东风急流造成强的对流性降水和低涡作用的叠置造成“7·19”华北地区持续性暴雨的维持和加强;(2)第一阶段为对流性降水,太行山东麓大气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大气逐渐转为稳定层结;第二阶段为低涡降水,涡度收支分析表明水平散度项和扭转项对低涡维持和发展起到了主要的正贡献,同时伴随有较强的上升运动和垂直风切变,垂直风切变的增强促使水平涡度向垂直涡度转变;(3)太行山地形在持续性暴雨中对两阶段降水、低涡和水汽的作用存在差异。地形高度敏感性试验中,地形高度增高对低层气流的阻挡和强迫抬升作用增强,使得地形降水增强,低涡路径东移,且强度增大。水平散度项使得对流层低层辐合上升运动增强,造成涡度的垂直输送,这是低涡发展和维持的重要原因之一。太行山地形阻挡截留东部平原水汽,且水汽回流加强,有利于太行山东麓水汽的输送与辐合。 相似文献
98.
基于中国1993—2017年的历史地震资料,通过对四个现行地震灾害人员死亡评估模型进行对比,深入分析不同模型在不同震级(M)及不同地区的适用性和精度。研究结果表明:(1)当M<6.0时,四个模型评估结果与实际死亡人数数量级基本一致,均适用于震后人员伤亡快速评估;当6.0≤M<7.0时,四个模型评估结果与实际死亡人数差距较大,经过参数修正后的刘金龙模型评估结果相对较好;当M≥7.0时,四个模型的评价结果都不理想,需要结合震区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进行人工修正才能使用;(2)在地震较多的云南、四川、甘肃、新疆、西藏五个省份中,GB/T 30352-2013评估结果优于其他三个模型;在四川、云南、甘肃地区评估时需考虑次生地质灾害因素的影响,不然可能会导致评估误差较大。研究结果可为各级政府和应急管理部门地震灾害应急业务能力的提升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