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使用多种改性方法对几种国产天然沸石进行改性处理,提高其铵氮吸附率,制备符合海水硝酸盐氮同位素预处理要求的沸石。发现重力筛选可提高沸石铵氮吸附率16%以上,钠改性及酸改性后钠改性可提高沸石铵氮吸附率80%以上,微波改性和超声波改性均可进一步提高沸石铵氮吸附率。改性处理后,几种沸石在酸性条件下对低浓度铵氮吸附率达90%以上,其氮同位素分馏较美国UOP沸石分馏系数更小,且更稳定。改性后的国产沸石更适于海水硝酸盐氮同位素预处理。应用改性后沸石对长江口海域硝酸盐水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后沸石可以应用于海水中溶解态硝酸盐的氮同位素分析,为海水中溶解态氮的来源问题及循环机理研究等提供了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22.
寄生亚目(Epcaridea)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动物亚门(Crustacea)软甲纲(Malacostraca)等足目(Isopoda),成体是甲壳类的专性外寄生动物,多附生于十足目的鳃室或腹肢间的腹甲表面。本亚目多为海生种类,极少数为淡水生活。大多数种在找到宿主前,先经历浮游期。据Kensley和Schotte统计寄生亚目有近800种,隶属于2总科11科约304属。关于寄生亚目的分类系统,学者们的争议较大。Bonnier主要根据寄主的不同,将寄生亚目分为2部分Bopyrinae和Cryptoniscinae,前者包含4科,分别为檐虱科Dajidae Giard& Bonnier,1887,软虱科Phryxidae Bonnier,1900,鳃虱科Bopyridae Rafinesque,1815,内虱科Entoniscidae Kossmann,1881;后者包含8科,分别为微虱科Microniscidae Bonnier,1900,半虱科Hemioniscidae Bonnier,1900,Cyproniscidae Bonnier,1900,Liriopsidae Bonnier,1900,囊虱科Asconiscidae Bonnier,1900,毛虱科Crinoniscidae Bonnier,1900,足虱科Podasconidae Bonnier,1900,Cabiropsidae Giard& Bonnier,1887。  相似文献   
23.
胡尊英  于海燕  周斌 《湿地科学》2009,7(2):169-174
为从宏观上快速掌控蓝藻水华发生状况,提高遥感信息处理的准确度,选取太湖上空2008年4~10月的18幅MODIS影像数据源,应用近红外波段2和可见光波段4的比值算法对太湖蓝藻水华进行了提取实验,并与目视判读结果进行了比对分析.结果表明,经过大气校正且无云层干扰的情况下,比值算法与目视判读结果吻合度较好,平均相对偏差为5.4%,有83.3%的样本相对偏差小于30%.2008年4月25日与5月22日的比值算法验证分析表明,在蓝藻暴发初期和蓝藻的快速增殖期,比值算法均能较好的区分水体与藻类,比值算法与目视解译的结果偏差分别为4.3%和10.2%.比值算法分析识别快,能有效避免因个人经验引起的差异;将比值算法与目视判读相结合,能够大大提高判读的准确度,可以在太湖蓝藻水华预警及应急监测中进行业务化应用.  相似文献   
24.
对2010年2、5、8、11月份长江口海域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进行稳定氮同位素分析。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区域内悬浮颗粒有机物的稳定氮同位素组成(δ15 Np)值的变化研究水体中氮的迁移、转化等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揭示其环境行为,从而对该海域的氮循环机制进行探索。研究发现:长江口海域悬浮颗粒物的稳定氮同位素组成具有较宽的分布范围,δ15 Np值分布范围为-1.1‰~8.6‰,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点,反映了不同程度的陆源输入和氮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其中,2月份生物反应较弱,δ15 Np分布体现了陆源和海源的混合特征;5月和11月份上层水体δ15 Np随叶绿素a升高而降低,指示了生物的同化吸收作用;8月和11月δ15 Np和总溶解无机氮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该海域发生了氮的矿化再生。  相似文献   
25.
胶州湾底栖软体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采用1998年2月—2002年11月,共5年19个季度月对胶州湾10个站进行综合调查的资料,对胶州湾大型底栖软体动物的种数、生物量和栖息密度三项数量指标与温度、盐度、底层初级生产力、底质四项生态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底栖软体动物是胶州湾重要的生物类群,共发现了51种。生物量和栖息密度最高的站均为2号站,分别为1015.6g/m^2和1041ind/m^2。软体动物的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与底质、温度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同时底栖软体动物的出现种数和平均栖息密度与底层初级生产力呈线形相关,但三者与盐度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