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7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选择太湖上游为研究对象,采集了1-400 km2不同尺度小流域产出径流TN、TP浓度实测数据,结合前期开展的地表坡面流人工暴雨实验监测结果,开展不同尺度流域水质监测对水体面源污染产出浓度估算影响的比较研究,探讨流域尺度之间入渗、汇流以及伴随的流域生态系统营养盐调节机制的差异.结果表明,流域监测尺度对土地利用面源污染产出浓度估算有较大影响.地表坡面流由于未经过流域汇流过程伴随的下渗滤过与吸附等过程,产出径流TN、TP浓度一般高于小流域.小流域林地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入渗机制、接近自然的生态沟谷汇流网络,对面源污染TN、TP有较强的削减作用.农业生态系统较弱的入渗机制、人工沟渠汇流网络对面源污染TN、TP的削减作用较弱.现代农业造成流域面源污染增加不仅仅是因为人类农业活动对流域局部土体及养分的改变,农业生态系统改变流域自然生态系统整体水文过程及营养盐调节机制也是面源污染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恢复小尺度的生态沟谷网络系统对削减流域面源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52.
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环境承载力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应用方向,也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本文结合山东半岛生态环境现状和特点,依据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将山东半岛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划分为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人口环境和污染环境4类一级指标,每类一级指标各选择其典型二级指标构建了17项评价指标作为其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然后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山东半岛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对现阶段山东半岛6个城市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做出了评价。评价结果为威海市生态环境承载力为Ⅰ级优,青岛、烟台、日照市为Ⅱ级良,潍坊市为Ⅲ级一般,东营市为Ⅳ级差,并对每个城市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做了分析说明,以期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53.
利用全国194个气象站1951~2009年日照、温度、风速和降水资料,将全国按照气候区域划分为11个气候区,采用线性趋势及Morlet小波函数分析法,对全国及各区域近59 年来日照时数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时间序列进行了分析,同时还对与日照时数变化密切相关的温度、风速、降水等气象要素进行了年际变化特征比较。结果表明:全国年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的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36.9 h,各区域变化与全国一致,只是日照时数减小程度不同;1981年是全国日照时数由较强期到偏弱期的转折年;全国年日照时数在1990年代中期前有7~10 a左右的明显周期振荡;全国四季日照时数沿海地区减少速度要快于内陆,南方快于北方。全国年日照时数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2;与风速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76;与降水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27;前两者均通过了99.9%的信度检验,后者通过了95%的信度检验。 相似文献
954.
针对使用组合观测值探测周跳存在不敏感周跳且难以修复的问题,研究了三频周跳探测与修复的几何原理,从几何角度研究了多个相位无几何组合(GF)探测周跳的异同,以及加入MW组合后的效果,并搜索了相应的不敏感周跳。提出了以对应的横截面积最小为原则选取组合量的方法。经北斗三频实测数据验证,GF组合的数量以两个为宜,加入MW组合后不敏感周跳进一步减少,优化选取的两个GF组合和MW组合联合探测周跳仅存在一个不敏感周跳,且探测到的周跳均能正确修复。 相似文献
955.
目的:以X线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的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探讨128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截取我院2010年3月~2012年1月共56例患者,具有冠心病临床症状或有冠心病高危因素,行128层螺旋CT检查,并于3~12天内给予CAG检查。以CAG的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CTA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的临床价值以及对冠状动脉开口异常检出的发现率。结果:根据128层螺旋CT显示,纳入的56例患者中,共672支冠状动脉节段可评价,其中正常505支,狭窄或闭塞167支,其中斑块引起狭窄或闭塞152支,冠脉开口异常4支。对照CAG检查结果,CTA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时,在冠状动脉不同分支中,混合斑块发生率(55%)远较钙化斑块(27%)及软斑块(16%)高,左主干不同性质斑块总发生率(11%)及软斑块发生率(0)均低于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根据CTA与CAG成像质量比较,CAG对斑块性质的确定准确性不如CTA,冠脉开口异常显示的准确性优于CAG。结论:128层螺旋CT作为一种无创成像方法,在冠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确定上优于X线冠脉造影,而且对于冠状动脉开口异常发现率(7%)好于X线冠脉造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某些程度上CTA可以选择性代替X线冠脉造影。 相似文献
956.
湖南瑶岗仙超大型钨矿床位于南岭成矿带中段,主要由石英脉型黑钨矿矿脉和矽卡岩型白钨矿矿体组成。前人对瑶岗仙石英脉型黑钨矿矿体开展了较为详细研究,但对矽卡岩型白钨矿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有关其矿体特征、成矿过程及其与石英脉型矿化的成因联系尚不清楚。本文在矿床地质研究基础上,将瑶岗仙矽卡岩型钨矿床分为早期石榴子石-透辉石-白钨矿阶段(Ⅰ)和晚期碳酸盐-硫化物-白钨矿阶段(Ⅱ),并重点针对两个阶段的白钨矿开展了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研究,进而厘定了矽卡岩型白钨矿的成矿过程。结果显示,Ⅰ阶段白钨矿的Mo含量(1648×10-6~3310×10-6)明显高于Ⅱ阶段白钨矿的Mo含量(816×10-6~1725×10-6),且Ⅰ阶段白钨矿的稀土配分具明显的MREE和HREE亏损特征,指示早期矽卡岩阶段成矿流体具有相对高的氧化条件。两阶段的流体包裹体具有相似的δ18O值(7.7‰~9.8‰和7.4‰~8.9‰)和δD值(-53‰~-60‰),表明成矿流体均主要来源于花岗质岩浆,而大气降水与岩浆流体的混合程度低于其他矽卡岩型钨矿床。白钨矿中的流体包裹体具有富CO2和CH4的特征,指示该成矿流体体系易于发生流体不混溶作用。白钨矿Ⅰ的成矿流体均一温度为229.1~377.3℃,盐度为1.8%~14.7% NaCleqv,白钨矿Ⅱ的成矿流体均一温度为187.4~294.5℃,盐度为1.2%~10.2% NaCleqv,指示成矿流体演化过程中流体温度和盐度逐渐降低。由此可见,瑶岗仙矽卡岩型矿床的成矿流体起源于花岗质岩浆,与石英脉型黑钨矿同源,总体上经历了两阶段钨矿的叠加成矿作用,流体不混溶作用对钨的聚集至关重要,在早期矽卡岩阶段形成了呈条带状的白钨矿矿体,在晚期矽卡岩退化蚀变阶段形成了被碳酸盐交代的白钨矿矿体。 相似文献
957.
探讨红藻多糖在食品中的应用前景,对蠕虫叉红藻(Furcellaria lumbricalis)中1种硫酸半乳聚糖(FB)的粘度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流变仪通过与标准k-卡拉胶(KCA)比较,分析FB在不同温度、pH、金属离子以及酪蛋白存在下粘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25~50℃下,FB水溶液的粘度随温度升高而迅速下降;在相同温度下,FB水溶液粘度稍受pH值大小的影响;钾离子和钙离子均能降低FB水溶液粘度,但Ca^2+的加入能明显提高酪蛋白与FB混合水溶液体系粘度。由于FB和KCA粘度变化行为具有相似性,这为FB用作食品添加剂提供了有用数据。 相似文献
958.
本文首次研究了滩间山金矿田控矿构造特征。笔者认为含碳堇青石白云母石英糜棱片岩之中的控矿构造在加里东期韧性剪切带基础上发育而成;华力西期,闪长玢岩和煌斑岩脉与糜棱片岩接触部位控矿构造生成,并同上述糜棱岩之中的控矿构造一起经历了韧脆性剪切作用;印支运动之后,控矿构造演化为脆性断裂。金矿的形成富集与控矿构造多期(次)活动密切相关。华力西期韧脆性剪切作用则做出了突出贡献。闪长玢岩、煌斑岩脉接触带韧脆性变形 相似文献
959.
近年来,我国休闲度假需求持续增加,旅游模式不断创新,渔业产业中的休闲渔业应运而生,休闲渔业的发展迅速,但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相关研究亟待进行。文章以宁波石浦镇为研究对象,依托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因子分析和IPA分析模型,对影响休闲渔业游客满意度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石浦镇需要继续保持的项目主要有景观特色、渔民风情文化展示、休闲项目的消费价格,需要重点改善交通的通达性、合理的指示标志及生态环境方面。石浦可以通过升级相关基础设施、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深度挖掘渔文化等措施,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同时促进休闲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60.
1995年8月-1996年4月,采用注射感染、浸浴感染、创伤感染和投喂感染比较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鳗弧菌、弗尼斯弧菌及其胞外产物对中国对虾的致病性,测定它们的半致死浓度,观察弧菌感染引起的病理组织变化。结果表明,注射感染中,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鳗弧菌和弗尼斯弧菌24小时的半致死浓度(LD50)分别是1.2×10^6,6.5×10^7,4.0×10^8,6.8×10^9(CFU/ml);48小时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