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0篇
  免费   288篇
  国内免费   275篇
测绘学   174篇
大气科学   230篇
地球物理   242篇
地质学   753篇
海洋学   291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67篇
自然地理   13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7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5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5篇
  195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以灰树花发酵菌丝体水不溶性多糖GF4A为原料,以三氧化硫三甲胺盐(SO3·Me3N)为酯化试剂,探讨了GF4A的硫酸酯化工艺.实验结果表明,当三氧化硫与GF4A中单糖摩尔比为5.8∶1、反应温度为80 ℃、反应时间6 h时,所得酯化产物(SGF4A)水溶性好、产率高.该产物硫酸酯取代度为1.6, 相对分子质量为88 kD.通过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碳谱分析表明,糖残基中所有C-6羟基以及部分C-4和C-2位羟基被酯化.体外实验表明,SGF4A具有较好的抗凝活性.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受入海水沙减少、海岸带高强度开发和海洋动力作用等的影响,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床侵蚀凸显。基于实测地形和波浪资料,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工程防护区海床侵蚀过程及稳定性变化。工程防护区海床侵蚀主要分布在近岸10 km内,2007—2015年距岸8 km区域内表现强烈侵蚀,堤前海床较2000—2007年时段侵蚀量增大,海床侵蚀向岸加剧。随着现行河口沙嘴的淤积延伸和孤东浅水区的不断侵蚀,孤东南大堤外海逐渐形成了"近岸区深,远岸区浅"的反剖面形态。随着工程防护区近岸持续侵蚀,等深线不断向岸移动,堤前海床不稳定性逐渐加剧,2015年84.20%的堤前海床处于强或极强不稳定状态。本研究可为新形势下黄河三角洲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三塘湖盆地石炭系火山岩油气储层特征及碱性成岩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岩心、薄片、扫描电镜、测井及储层物性资料,通过对三塘湖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储层特征的研究,得到以下认识:①岩性上以玄武岩、安山岩及其过渡岩性为主;②岩相上以溢流相为主,爆发相之碎屑流亚相及爆发相内部的"岩体内松散层"次之;③次生储集空间往往叠加在原生储集空间之上,孔、洞、缝交织在一起形成有效储集空间;④储层物性整体表现出以安山岩类最好、玄武岩类次之的特征;⑤由浊沸石化、钠长石化、钠铁闪石化、菱铁矿化和SiO2溶解现象证明了石炭系火山岩中碱性流体的存在,其碱交代作用使储层中矿物组分迁移,为储层形成奠定了矿物学基础;⑥碱性成岩作用在石炭系火山岩中普遍存在,其"上硅下碱"的垂向分带规律形成和保存了大量次生孔隙,为次生孔隙带的发育奠定了基础;⑦流体在储层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的形成揭示了一种"碱性+酸性"叠加溶蚀的火山岩储层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5.
研究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非均质性的动态演化特征,对于查明剩余油分布规律意义重大。扶余油田已进入高含水期,综合含水率已超过90%。为了科学有效地开发该油藏,调动剩余油潜力,有必要针对储层的宏观和微观非均质性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选取不同含水期密闭取心井的物性、薄片、电镜、压汞及粒度等分析化验资料,通过详实对比分析储层不同含水期的物性和非均质性变化特征,得到了储层高含水期非均质性相关参数的动态演化规律。研究表明,扶余油田储层非均质性随含水率上升而逐渐减弱,呈现出由低含水期的中孔、中渗储层向高含水期的中高孔、中高渗储层演化趋势;注水开发对孔隙半径影响较小;储层碎屑颗粒在低含水期以接触式为主,中高含水期转变为孔隙-接触式、接触-孔隙式接触,高含水期以孔隙式接触为主。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中游岩土侵蚀问题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中游出露地层岩性主要有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石炭系和二叠系碎屑岩;中生界三叠系砂泥岩、侏罗系砂泥岩和白垩系砂泥岩;新生界古近系砂泥岩、新近系(原为第三系)红土及第四系风积黄土和现代风积沙。第四系黄土厚度大,结构松散,遇水易解体,具湿陷性,是黄河中游粗泥砂的主要物源;第四系风积沙分布于黄河中游北部,亦是黄河中游粗泥砂的主要物源。岩土侵蚀类型有五:一是风力侵蚀—风沙侵蚀;二是降雨对谷坡面的面状冲刷—坡面侵蚀;三是地表径流对谷底的侧蚀—沟谷侵蚀;四是滑塌对谷坡坡体的破坏—重力侵蚀;五是潜蚀。并对不同侵蚀类型提出了不同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沁水盆地郑庄区块山西组的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庄区块山西组地层较薄,以K7和K8砂岩与上下地层分界,发育主煤层3号煤层.其沉积期处在陆表海背景下的海陆过渡演化阶段,发育了大面积的下三角洲平原沉积体系,主要沉积了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天然堤、沼泽等沉积相,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相不发育.在沉积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将山西组分为Ⅰ、Ⅱ、Ⅲ 3个砂组,进一步研究了区块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及演化规律.在山西组的演化过程中,分流河道变宽且平直,分叉减少,河口砂坝沉积逐渐消失,自下而上沉积相呈现向陆过渡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将混入污染物和杂质的地热尾水直接排向地表水体,会造成水、土环境污染,也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为高效减少地热尾水中污染物,实现供暖地热尾水的无害化排放,以林甸县花园镇供暖地热尾水为例,通过混凝沉淀、超滤、纳滤工艺开展供暖尾水处理的室内实验和中试试验研究,连续监测获取地热尾水各处理工艺运行参数,组合工艺稳定运行期间监测到溶解性总固体浓度由5 824.7 mg/L降为432.40 mg/L、氯化物浓度由3 010.13 mg/L降为194.16 mg/L、氟化物浓度由1.57 mg/L降为0.31 mg/L、硼浓度由4.04 mg/L降为1.62 mg/L。确定该区地热尾水处理的最佳组合工艺为采用超滤运行压力为0.1 MPa,纳滤膜为陶氏NF90,操作压力为0.60 MPa,进水量为0.8 m3/h。室内实验溶解性总固体去除率90.21%~92.49%,氯化物去除率91.63%~93.02%,氟化物去除率96.81%,硼去除率55.20%~55.69%。中试试验溶解性总固体去除率为92.62%;氯化物浓度200 mg/L,氯化物去除率为92.57%;硼浓度1.77 mg/L,硼去除率为55.7%,以上实验结果均达到相关规范标准。试验证明本工艺处理松嫩盆地北部林甸地热田供暖尾水是可行的,解决了供暖尾水处理中资源浪费和尾水回收利用的技术性问题,为地热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采用直接分离法、稀释法和毛细管分离法等方法,从酒药和大曲中分离得到了几株高糖化力的根霉纯培养,并应用于“全曲清酒”的制作;用富含淀粉的甘薯为原料,可省略通常采用的复杂的“发酵”工艺过程,从而降低了成本,可在乡镇企业推广生产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18年4月(春季)和10月(秋季)在舟山群岛外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鱼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优势种,并用典范对应分析方法分析了其与水文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舟山群岛外海域鱼类有106种,隶属于12目47科80属,春、秋季鱼类质量密度分别为210.50 kg/km2和829.06 kg/km2,尾数密度分别为8.08×103 ind/km2和165.94×103 ind/km2。春季鱼类资源密度在调查海域的西北部较高,东部较低,而秋季鱼类资源密度在东部海域较高,西北部海域较低。两个季节的鱼类优势种更替明显,春季优势种为黄鮟鱇(Lophius litulon)、日本红娘鱼(Lepidotrigla japonica)、细条天竺鲷(Apogon lineatus),秋季为细条天竺鲷、日本发光鲷(Acropom japonicum)。鱼类种数呈现显著的季节和空间变化,但是都以西部以及西北部靠近近岸岛屿的海域种类数较高,大部分鱼类栖息在50~80 m水深海域。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表层温度、底层温度、表层盐度是影响调查海域鱼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