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7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质学   122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11.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最大含油气之一,随勘探不断深入,盆地东南部山2段-盒8段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早期研究主要针对单一层段储集砂体发育特征,而多层段整体沉积演化未进行深入探讨。在综合岩芯特征、测井相标志以及分析化验资料识别三角洲相标志的基础上,通过基准面变化、物源供给条件、古坡度恢复及古气候分析,明确了曲流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演化的控制因素,再现了其沉积转换过程。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山2段-盒8段沉积过程中,基准面逐步下降导致河流沉积作用逐渐增强;SN向与EW向物源供给逐渐增加;利用"压实模拟计算地层古厚度"的方法恢复的古坡度逐渐变陡;通过岩芯相与地球化学标志恢复的古气温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在这些因素控制下,研究区由山2段曲流河三角洲逐步向盒8段辫状河三角洲过渡。重建的沉积演化过程对区域内油气勘探及不同类型三角洲时空转换均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2.
洼槽区是断陷湖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烃源岩的主要富集区域,但由于其独特的沉积充填特征、埋深及储集层发育程度方面的影响,洼槽区的油气勘探程度通常较低。以冀中坳陷饶阳凹陷中的马西洼槽为研究对象,针对主力油气勘探层段沙河街组开展沉积充填模式与演化规律研究,明确了洼槽区陡坡、缓坡沉积类型与沉积模式的差异,再现了沙河街组沙三段、沙二段及沙一段沉积展布特征,建立了洼槽不同构造演化期的沉积充填模式。研究表明,断陷湖盆洼槽区具有储集层发育的沉积条件,因此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区带,应该成为今后油气勘探走向深层的一个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13.
沉积结构与沉积构造的研究是目前细粒沉积学中的重要内容。同时,富有机质泥/页岩的纹层成因也一直是困扰人们的难题。影响湖盆细粒沉积物纹层形成的因素很多,其中盐度、有机质含量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尤其是油页岩在淡水与咸水环境均可发育,其纹层的形成与水体盐度有何关系需要深入探讨。通过长试管静置实验,模拟并观察在静水条件下,黏土矿物、富有机质泥质沉积物在淡水、微咸水及咸水3种湖盆水体环境中的沉降过程与沉降速率,通过实验观察绘制沉降过程曲线并计算沉降速率。研究表明: 在淡水中富有机质泥的沉降速率明显高于黏土矿物的沉降速率;而在微咸水与咸水中,黏土矿物的沉降速率明显比富有机质泥要高;同时,2种类型的细粒沉积物在3类水体环境中各自的沉降速率也存在不同的规律。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指出在不同水介质条件下,絮凝作用类型的差异与浮力作用的影响是造成细粒沉积速率差异的主要原因。而有机质、黏土矿物及水体盐度共同控制细粒沉积物的沉降速率,一旦这些条件发生变化,那么就容易形成类似或不同的纹层,尤其是有机质丰度与盐度变化时,更容易形成不同成分的纹层。因此,油页岩的形成除需要相对安静水体环境外,还与有机质丰度、黏土矿物含量、絮凝过程及水体盐度变化的综合响应有关,而并非单独与水体盐度相关。另外,受沉积作用影响,湖盆不同区域的细粒沉积构造类型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4.
驻马店气象局1984~1993年使用的是711(X波段)3 cm雷达,1994年更新为713(C波段)5 cm数字化雷达.经过前(1984~1993年)后(1994~2003年)各10年两种雷达回波资料的对比分析,发现了713C数字化雷达与711雷达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5.
南海陆坡中新世以来沉积物特性与气体水合物分布初探   总被引:27,自引:12,他引:15  
通过对南海陆坡地区中新世以来沉积物的一些属性和特征的研究,获得了下面的初步认识:(1)南海陆坡有几个沉积速率较高的地区, 如东沙一带、西沙海槽、中建南地区,以及南沙西南部和西北部(曾母、万安盆地);(2)大洋钻探钻井资料的研究表明,中新世与早上新世为高碳酸盐比值的低速堆积期,而近200万a以来为低碳酸盐比值的高速堆积期,上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沉积物以粘土质粉砂和粉砂质粘土为最主要成分;(3)南海不同时期的沉积速率不同,全新世为沉积速率最高的时期,其次为更新世;上新世和中新世为沉积速率较低的时期。南海利于气体水合物存藏的沉积可能为全新世和更新世的沉积;(4)对南海晚第四纪以来沉积物的综合研究表明南海陆坡的A区(东沙附近)、B区(西沙海槽)、D区(南海西部、越南以东)等地区可能利于气体水合物的形成和分布;而E区(南沙西南部)、F区(南沙中上部)和G区(南沙海槽)则是气体水合物调查值得关注的地区。  相似文献   
116.
2015~2016年在神狐新钻探区钻遇大量水合物岩心,证实南海北部神狐新钻探区具有较好的水合物成藏环境和勘探前景。结合2008~2009年该区采集的地震资料,我们对晚中新世以来细粒峡谷的沉积特征及其相应的水合物成藏模式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大量地震剖面进行解释,发现该区峡谷两侧的隆起上发育大量的滑塌体。本文通过岩心粒度分析,地震相识别分析和水合物测井响应分析等手段综合识别出对水合物成藏有控制作用的三种类型的滑塌体:原生滑塌体、峡谷切割滑塌体、和同生断裂滑塌体。结合沉积速率、流体流速分析和峡谷迁移等沉积学要素对滑塌体成因进行分析,认为峡谷切割滑塌体由于后期峡谷迁移对前期滑塌体切割形成的、同生断裂滑塌体是由于隆起区基底不平引起差异性沉降而形成的。不同类型的滑塌体发育位置不同:原生滑塌体常发育在隆起中坡度较缓的区域、峡谷切割成因滑塌体常发育在不定向迁移的峡谷两侧、同生断裂滑塌体常发育在隆起中坡度起伏较大的区域。三种类型滑塌及其相应的水合物成藏模式不同,其中原生滑塌体有利于水合物成藏,而另外两种类型的滑塌体由于其不能对自由气进行有效封堵而不利于水合物成藏。根据三种滑塌体对水合物成藏的响应指出在粗粒的含有孔虫粉砂岩储层上,覆盖细粒的泥岩对自由气进行封堵有利于水合物成藏,并且多层的泥岩覆盖是造成水合物稳定带中水合物多个分层成矿现象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7.
辽河油田东、西部凹陷深层沙河街组沉积相模式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东部大多数油田都已进入高含水的开发阶段,为了解决我国后备油气储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开展了东部深层(>3500 m)的油气勘探工作。近年来的广泛研究表明,深层异常高温、高压区或其附近的良好储集砂体常常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域,因而深层储集砂体的空间分布则是深层隐蔽油气圈闭的主要研究内容。根据辽河油田东、西部凹陷深层沙河街组的沉积特征,划分出3种沉积体系:扇三角洲、滨浅湖和半深湖湖底扇体系。对两个地区沉积层序旋回性和砂体韵律进行了统计研究,详细分析了两个研究区砂体在时空上的展布规律,并结合盆地构造演化史,探讨了地层的沉积充填过程,建立了沙河街期一、二、三亚期的沉积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18.
为弄清天然气水合物油气系统模拟的原理和实现过程及应用,系统分析了水合物油气系统发展历程和技术特色,总结了该技术在墨西哥湾、水合物脊、阿拉斯加北坡及中国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的应用。研究认为:天然气水合物油气系统模拟是在研究类似含油气系统中的生烃、排烃、运移、聚集和逸散模拟基础上,对地质模型网格和地质时代进行细化设置,达到对不同地质时期水合物的分布、热成因/生物成因甲烷气的运移、稳定带内水合物形成时期和资源量进行模拟的目的。系统的模拟可以证实含气流体的运移是天然气水合物聚集成藏的重要控制因素,可以预测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空间分布、地质演化,热成因气和生物成因气生成、运移、聚集并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过程,还可以定量计算水合物资源量。目前,中国对于该技术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应该深入学习国外成功经验,大力推广,以提高中国天然气水合物理论研究及勘探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119.
近年来随着层序地层学研究逐步走向定量化,将其标准化已成为沉积学界的共识。可容纳空间作为层序标准化中重要的参数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不同可容纳空间背景下汇水盆地的坡度和沉积供给量均存在差异,其复杂的沉积过程造成当前研究难以准确刻画出对应层序参数演化与三角洲形态之间的耦合关系。本次研究选取中国2个典型的湖泊—三角洲进行对比研究,包括较为平缓的鄱阳湖赣江三角洲(地层倾角小于1°)与坡度相对较大的岱海湖周缘三角洲(地层倾角3°~10°)。通过对近30年不同水位期卫星照片解译,并将其与现代沉积剖面解释相结合,明确了: (1)可容纳空间快速增加背景下,湖岸线变化相对稳定,但平面影响范围较小; 三角洲在低位域(LST)时期主要发育帚状或朵状前积体,在湖侵域(TST)和高位域(HST)时期主要表现为朵叶状或鸟足状前积体。(2)缓坡低可容纳空间背景下,湖岸线变化较为剧烈,并且影响范围较大; 三角洲在低位进积域(RST)时期多以鸟足状前积体为主,内部发育指状沙坝,高位域(HST)时期表现为鸟足状前积体,同时沿岸沙坝较为发育。综合上述认识,结合沉积正演模拟结果,在经典层序和滨岸坡折岸线迁移模式的基础上,分别针对可容纳空间快速增加背景和低可容纳空间背景,建立了对应的层序—三角洲发育模式,并从长短周期尺度分析了不同可容纳空间背景下层序—沉积演化过程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20.
油气储层表征与随机建模的发展历程及展望   总被引:18,自引:10,他引:8  
于兴河 《地学前缘》2008,15(1):1-15
油气储层表征与随机建模自提出至今仅经历了22年,但其发展的迅速可以说让世人刮目相看,其在油气勘探与油田开发中的作用与日俱增。文中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阶段地从这一学科的形成背景、石油工业发展的需求、专业化的形成与发展、学科的相互渗透与多技术应用等方面简述了储层表征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及其发展的主要历程;着重对这一学科当前的发展方向与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对学科中的不同研究方向对油气勘探与开发的作用、当前国内外面临的挑战以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逐一论述,提出了相应观点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