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1篇
  免费   150篇
  国内免费   177篇
测绘学   84篇
大气科学   314篇
地球物理   210篇
地质学   574篇
海洋学   48篇
天文学   36篇
综合类   50篇
自然地理   302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34篇
  1983年   33篇
  1982年   16篇
  1980年   16篇
  1974年   14篇
  1964年   10篇
  1959年   10篇
  1958年   20篇
  1957年   26篇
  1956年   2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和田市近40年蒸发量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和田市气象站1961-2000年20cm口径蒸发量资料,对蒸发量的年、季、月变化趋势、年代际变化特征、突变和周期等气候变化作了较全面分析。结果表明:40年来各季、月蒸发量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年蒸发量以48.52mm/10a的倾向率增多,偏多趋势主要表现在春季、秋季,其中5月份蒸发量偏多趋势最明显。年蒸发量在20世纪60年代为相对偏少期,80年代为相对偏多期。采用累积距平曲线和标准Morlet小波方法对年总蒸发量进行突变检验和周期分析表明,年蒸发量在1978年发生一次突变,蒸发量变化具有4~6年、11年和22年左右的年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152.
2005年4月6~10日,和田地区出现了大降水、强降温、沙尘天气过程。利用常规天气资料、ECMWF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对此次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有关物理量场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这次天气过程是冷空气从南疆西北翻山入侵南疆盆地,天气系统相互叠加而造成的,ECMWF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对和田地区这次强天气有很好的预报能力和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3.
利用民丰县近48a霜冻气候资料,分析了初、终霜冻日及无霜期历史演变特征,提出了相应防御对策措施熏分析结果呈示:民丰县近48a来初霜期呈偏晚趋势,终霜期略偏早趋势,无霜期呈延长趋势。这种变化趋势与气候变暖理论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4.
近14 a也门降水异常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90-2003年也门7个测站降水资料,在分析近148也门降水季节变化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也门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也门降水异常的季节变化明显,异常在4-9月最大,尤其是7-9月,异常峰值所在月呈现出较明显的提早趋势;近148也门夏季降水呈现出增加的趋势,90年代末该趋势加大;近148也门夏季降水存在38和78左右的显著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155.
2001年3月24日在新疆新源发生MS4.7地震,震前北天山地区的地下流体相继出现一些前兆异常,并且以中短期异常为主,异常主要集中在距震中约265 km的乌鲁木齐附近。通过观测事实,分析了本次地震前北天山地区地下流体前兆异常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6.
综合分析地震学、地球物理学资料及地壳深部构造信息,对北天山地震危险性进行评价。作为研究的数学基础采用了对正交归一函数系统进行多维随机抽样的定量分析方法。最后对分析结果的成因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57.
利用1990-2003年也门7个测站降水资料,在分析近14 a也门降水季节变化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也门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也门降水异常的季节变化明显,异常在4-9月最大,尤其是7-9月,异常峰值所在月呈现出较明显的提早趋势;近14 a也门夏季降水呈现出增加的趋势,90年代末该趋势加大;近14 a也门夏季降水存在3 a和7 a左右的显著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158.
综合分析地震学、地球物理学资料及地壳深部构造信息,对北天山地震危险性进行评价。作为研究的数学基础采用了对正交归一函数系统进行多维随机抽样的定量分析方法。最后对分析结果的成因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59.
新疆东天山剪切带型金矿床时代研究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东天山造山带中部的秋格明塔什-黄山巨型韧性剪切带内三个典型的剪切带型金矿床——康古尔金矿床、红石金矿床和红山金矿床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金矿床成矿作用和剪切带后期的走滑剪切变形作用在时间上具有强烈的耦合关系。秋格明塔什-黄山韧性剪切带剪切变形作用主活动期的时代为262.9~242.8Ma,而剪切带型金矿床金成矿作用发生在261.0~246.5Ma 之间,恰好落在剪切变形作用主活动期的时代范围之内。这种强烈的耦合关系证明了秋格明塔什-黄山韧性剪切带晚期的右行走滑剪切变形作用才是剪切带内一系列金矿床成矿作用的主因。金成矿和右行走滑剪切变形之间的时间耦合关系在不同部位还有不同的表现。在剪切带中-西段的康古尔地区,快速抬升发生在261.5~262.9Ma,而康古尔金矿床主成矿期时代范围是261.0~252.5Ma,可以看出,康古尔金矿床成矿作用刚好发生于剪切带中-西段快速抬升之后。在剪切带东段,快速抬升发生在247.1~246.9Ma 期间,位于该剪切带东段北外带的红山金矿床主成矿期的年龄范围是246.9~246.5Ma,表明该金矿也是在剪切带东段快速抬升冷却之后形成的。金矿石 Ar-Ar 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未能得到可靠的和早期韧性推覆剪切变形事件相对应的年龄,推测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发生的韧性推覆剪切变形事件可能仅导致了包括金在内的金属元素的初步富集,但由于高温不利于金属元素沉淀和挤压环境不易存在容矿空间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此阶段并没有形成有工业开采价值的金矿床。只是到了华力西晚期—印支早期,在原韧性推覆剪切带内发生了走滑剪切变形活动,并产生了快速抬升冷却降温到350℃后,在地体缓慢冷却阶段,在脆-韧性剪切带内才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形成金矿床。  相似文献   
160.
根据攀枝花宝鼎矿区+900、+700、+500水平的地温分布特征,结合矿区地貌、水系、构造发育程度、地层岩性组合、覆盖层厚度、矿井采空区范围等条件,对该区深部地温的分布规律进行探讨研究,认为其热源可能来自岩浆余热,但地温异常与矿区各地质特征有关,为老矿区深部煤炭资源的开发,防治地热灾害提供了地温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