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1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105篇
测绘学   75篇
大气科学   63篇
地球物理   100篇
地质学   338篇
海洋学   62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8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761.
姚家车站剖面位于松辽盆地东南部,是研究嫩江组一段烃源岩发育时湖泊沉积环境的一个典型露头剖面。通过测定和分析总有机碳(TOC)含量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org)、特征分子标志物(Pr/Ph、伽玛蜡烷、C30甾烷、芳基类异戊二烯、脱羟基维生素E和GDGTs)的剖面变化,讨论了嫩江组一段下部湖泊有机质组成及沉积环境特征。根据剖面各参数的变化特征,可将其沉积划分为2个阶段。剖面TOC含量为0.06%~3.98%,具有阶段Ⅰ高,阶段Ⅱ低的特征,主要受初级生产力水平和保存条件的控制。δ13Corg值揭示出沉积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湖泊内源。特征生物标志物的剖面变化表明:嫩江组一段沉积期湖泊水体分层,下部水体缺氧,且阶段Ⅰ和阶段Ⅱ的上部湖泊水体缺氧已上升至透光带;湖泊下层水体盐度相对较高,存在短期快速变化。24-正丙基胆甾烷和24-异丙基胆甾烷含量的剖面变化揭示出嫩江组一段时期松辽古湖盆发生了海侵,但海侵是间歇性的,而不是持续的。分析认为:松辽海侵的发生与高盐、缺氧、分层的水体环境及油页岩的形成密切相关。尝试利用TEX86指标定量重建了嫩江组一段下部古湖泊水体温度,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在白垩纪基本处在亚热带气候区。  相似文献   
762.
塔北地区普遍存在气顶型凝析气藏和带油环的凝析气藏。与传统烃类热演化理论相矛盾的是:1)天然气的成熟度远高于油环原油或凝析油;2)高-过成熟天然气与同藏的原油间存在明显的物性不匹配。结合地质背景,认为这种矛盾是由后期形成的干气进入已形成的油藏并溶解原油轻烃这一过程所致,凝析气中的轻烃是气-液溶解平衡的产物。地质历史时期凝析气与油环分离或产生凝析油气藏或混入其它油藏的蒸发分馏作用过程导致了轻烃的油藏再分配,形成了塔北地区纵向上原油轻烃的“反序”分布趋势及某些参数的异常分布。认为烃类的气-液相溶解平衡作用是原始原油轻烃分布特征后期演变的主要控制机制之一。其实质是不同性质轻烃气液两相差异性分配基础上的物理化学分异过程。  相似文献   
763.
柴达木盆地归属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柴达木盆地西部已找到17个第三系油源的油田,其主要烃源岩层位是陆相始新统下干柴沟组。也有论文提出下干柴沟组是海侵湖泊沉积,并被命名为下干柴沟海侵。最近又有论文提出该组地层不是深湖相,应属于泻湖相,是塔里木盆地西南始新世海湾泻湖相带被阿尔金断裂东错的残留泻湖部分,或塔里木盆地原型盆地的东部被错移部分,并提出重新认识柴达木盆地西部的油气勘探方向。本文针对上述观点展示了塔里木盆地西部海湾古新统-始新统的吐依洛克组、阿尔塔什组、齐姆根组、盖吉塔格组、卡拉塔尔组的沉积相和典型的海相生物化石群,它完全不同于柴达木盆地古新统-始新统的路乐河组和下干柴沟组沉积相和陆相湖泊生物化石群,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不能支持柴达木盆地西部与塔里木盆地西南海湾在老第三纪时属于同一盆地或同一沉积单元。“源控论”依然是指导柴达木盆地西部陆相沉积油气勘探的理论依据。把塔里木盆地西南已知油气田的烃源岩划归老第三系海相沉积,显然是误解,把塔里木盆地西南老第三系海相油气勘探部署推广到柴达木盆地西部陆相沉积区也是一种误导。科学的古地理观将有助于勘探工作的正确部署。  相似文献   
764.
梯级水电站多目标发电优化调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发电量和保证出力为目标建立梯级水电站的多目标发电优化调度模型,对三峡梯级中长期发电优化调度进行研究。针对传统方法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的局限,提出一种强度Pareto差分进化算法(Strength Pareto Differential Evolution,SPDE)用于求解梯级水电站的多目标发电优化调度问题。SPDE以差分进化算法(Differential Evolution,DE)为基础,采用SPEA2的适应度评价方法,并根据多目标优化的特点对DE的进化算子进行修正。同时,提出一种自适应柯西变异策略(Adaptive Cauchy Mutation,ACM)用于克服算法的早熟收敛问题。三峡梯级水电站实例研究结果表明,SPDE可同时考虑两个目标并有效处理复杂约束条件,一次运行即可得到一组在各目标分布均匀、分布范围广的非劣调度方案供决策者评价优选。  相似文献   
765.
统计分析方法是研究地震地质灾害的基本方法,很多学者以灾害面积和灾害数量为基础数据提取了不同的评价指标对地震滑坡的空间分布特点进行评价。在使用灾害数量或点密度等指标进行分析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需要通过实地调查确认等手段严格保证数据的精确性。以白沙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选取了灾害面积比(P h)、灾害数量比(P n)和地表面积比(P a)作为3个评价参数,通过相互对比的方法揭示了地震灾区小流域——都江堰白沙河流域内地震地质灾害的主要分布范围分别为坡度30°~50°,高程1450~2740m,坡向为E-SW向坡。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易行,可以更加全面的快速评估地震灾区小流域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提供较多的灾害信息,判断小流域地表破坏严重程度,为防灾减灾及灾后重建提供帮助。同时发现,地震地质灾害的主要集中分布区与破坏严重区并不一定重合,因此,在对地震灾害进行空间分布分析时需要同时对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不可忽略。将分析结果与汶川震区已有成果进行了对比发现,汶川地震灾区的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区存在坡度和高程上限,分别为50°和3000m;白沙河流域的地质灾害坡向分布与北川—映秀断裂走向关系密切,其主要分布坡向中间值与断裂走向夹角约90°,但在该研究区灾害的分布不存在"背坡面效应"的特点;该流域内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岩性分布相关性较弱。  相似文献   
766.
基于GDS的黏土非线性渗透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黏土渗透性与孔隙比的非线性关系,讨论和总结了4种渗透模型,即 渗透模型、 渗透模型、 渗透模型和 渗透模型。来用GDS高级固结仪,对萧山黏土8个试样进行了一维固结渗透联合试验,使用直接法整理固结压力作用下渗透系数等试验结果,分析了对应于4种非线性渗透模型的土性参数。试验与分析结果表明,萧山黏土渗透性随固结压力增加呈现非线性减少,在50~1 600 kPa压力作用下其的渗透系数从8 ? 10-8 cm•s-1减少为8×10-9 cm•s-1;4种非线性渗透模型对萧山黏土都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767.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钻孔崩落与现场应力状态的确定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钻孔在1200m深度以下出现了钻孔崩落现象,我们在1200m至2015m的范围内采集了82个钻孔成像测井图象资料。对钻孔崩落长轴方位进行了方向统计,结果表明近似对称的崩落平均方位为324.8°±3.3°,对应的平均最大水平主应力方位为54.8°±3.3°。利用崩落形状要素(崩落深度和崩落宽度)以及岩石力学实验确定的岩石内聚力和摩擦系数,计算了1269m、1500m、2000m等16个深度上的最大和最小水平主应力的大小。根据岩石密度测井资料计算了各个深度上静负载应力。三个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反映出主钻孔位置的应力场处于走滑应力状态,与地震震源机制解得到的走滑应力场一致。  相似文献   
768.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介形类动物群特征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介形类动物群依其属种组成及埋葬学特征可区分为河流、滨湖沼泽、浅湖(0~12m)、半深湖(12~25m)和深湖(>25m)等多种组合。湖相介形类化石组合始见于始新世中期沉积的下干柴沟组下段上部,它们既不同于淡水湖介形类,也不同于湖介形类,而是典型的陆源半咸水—咸水湖介形类动物群;该组合的首次出现,是本区古近纪以来第一次大规模湖侵的标志。介形类动物群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古近系中的纵向横向分布表明,在中、晚始新世(下干柴沟组上段—上干柴沟组下段沉积期)发生规模最大的湖侵,渐新世(上干柴沟组上段沉积期)的湖区虽仍继续向东扩大,但水体明显变浅,标志着湖侵已接近尾声。这一湖侵与邻区塔里木盆地西南始于古新世而结束于始新世末至渐新世初的古近纪海侵相比,发育时期大不相同,在起源上两者间应无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769.
通过对惠民式和疆峰式铁矿的研究,认为它们都是受变质中基性火山岩建造控制的海相火山-沉积型铁矿床,前者兼有条带状含铁建造(BIF)和粒状含铁建造(GIF)的特征,而后者则为条带状含铁建造.它们均具备元古代条带状铁硅建造铁矿的特征,满足形成前寒武纪大型条带状含铁建造的“大型海洋热液供应系统、作为沉积仓储的大陆架体貌及有能力...  相似文献   
770.
针对防洪保护区溃堤及漫堤洪水演进数值模拟面临复杂计算域、河道-防洪保护区洪水耦合作用等问题,建立了基于侧向联解的一维-二维耦合水动力学模型.通过构造并求解Riemann问题实现一维-二维模型耦合,有效克服了基于堰流公式的传统方法难以处理模型间动量交换的缺点,也避免了堰流公式中流量系数选取的不确定性;提出了时间步长自适应匹配方法,解决了一维模型和二维模型时间步长不一致问题.算例研究表明,该模型可有效模拟河道-防洪保护区耦合系统中漫堤洪水和具有任意溃口形状的溃堤洪水演进过程,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