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42篇 |
免费 | 327篇 |
国内免费 | 36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29篇 |
大气科学 | 248篇 |
地球物理 | 342篇 |
地质学 | 998篇 |
海洋学 | 213篇 |
天文学 | 40篇 |
综合类 | 140篇 |
自然地理 | 22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篇 |
2023年 | 78篇 |
2022年 | 65篇 |
2021年 | 78篇 |
2020年 | 77篇 |
2019年 | 82篇 |
2018年 | 72篇 |
2017年 | 72篇 |
2016年 | 73篇 |
2015年 | 68篇 |
2014年 | 109篇 |
2013年 | 88篇 |
2012年 | 99篇 |
2011年 | 104篇 |
2010年 | 126篇 |
2009年 | 87篇 |
2008年 | 111篇 |
2007年 | 79篇 |
2006年 | 81篇 |
2005年 | 65篇 |
2004年 | 72篇 |
2003年 | 74篇 |
2002年 | 39篇 |
2001年 | 107篇 |
2000年 | 70篇 |
1999年 | 51篇 |
1998年 | 47篇 |
1997年 | 26篇 |
1996年 | 32篇 |
1995年 | 29篇 |
1994年 | 35篇 |
1993年 | 24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24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14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5篇 |
1963年 | 2篇 |
1960年 | 3篇 |
1959年 | 3篇 |
1958年 | 3篇 |
195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93.
砂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在沉积物源区分析中的应用——以中国东北漠河盆地中侏罗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详细取样分析显示,漠河盆地中侏罗统砂岩具有如下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1)绣峰组、额木尔河组和开库康组砂岩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均表现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但具变化平缓和明显的Eu负异常特征;二十二站组虽呈现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但变化平缓的特征,但没有明显的Eu负异常特征,反映了砂岩形成时的物源有差别。(2)漠河盆地中侏罗统的物源主要来自于上地壳长英质源区,源岩可能为花岗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的混合;但二十二站组和额木尔河组时期还可能有来自下地壳或幔源的深部物质(基性岩)加入导致物源发生了变化。(3)漠河盆地中侏罗统物源区的构造背景为活动大陆边缘的岛弧环境。(4)Ce/Ce*和Ceanom指数显示漠河盆地中侏罗统的古环境为还原环境,对油气生成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94.
95.
96.
97.
钱家店凹陷姚家组高岭石的形成与铀成矿存在流体上的密切联系。通过岩心观察、孔渗测试、光谱扫描及电镜扫描等方法分析了姚家组砂岩高岭土化蚀变空间特征,并对高岭石进行H-O同位素测试,以查明形成高岭石的相关流体及其特征。研究发现:①高岭土化蚀变往往与砂岩的漂白和铀矿化关系密切,灰-灰白色砂岩渗透率明显高于红-红棕色砂岩,联井剖面反映姚家组砂岩的高岭土化与漂白程度总体呈现出沿NW-SE向逐渐减弱的趋势;②姚家组高岭石发育,含铀矿段及围岩砂岩的高岭石含量占黏土矿物的65%~90%,高岭石的δ18OV-SMOW值为-1.03‰~8.82‰,δDV-SMOW值为-115.87‰~-105.51‰,显示高岭石与水具有明显的O同位素分馏现象。以H-O同位素反演流体温度为切入点,从流体温度、流体性质与流向以及流体控制因素的角度探讨形成高岭石的相关流体特征,得到以下认识:①δD-δ18O特征表明形成高岭石的流体温度在40~120℃,且研究区西北部的姚家组砂岩高岭石形成的流体温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②与高岭石形成相关的流体可能... 相似文献
98.
重大自然灾害引起的房屋倒塌程度的快速制图,对灾害应急救援和灾后损失评估意义重大。针对目前利用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开展房屋倒塌程度调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房屋倒塌分类标准不统一、解译标准缺乏等,在考虑人员和经济损失状况、灾害救助、恢复重建难度等方面的基础上,建立了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支持下的重大自然灾害房屋倒塌程度的分类体系,分为未倒塌、轻度倒塌、中度倒塌、重度倒塌、完全倒塌5级。系统描述了房屋倒塌程度遥感解译规则,建立了遥感解译标志,并提出了一种基于瓦砾信息开展房屋倒塌程度的遥感识别方法。最后,以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为例,开展了房屋倒塌程度遥感制图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此方法,房屋倒塌程度识别精度达到92.73%,完全能够满足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和灾后损失评估的需求。该方法体系为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和灾后损失评估提供了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99.
100.
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地质科研范式正由过去的经验范式、理论范式向数据密集型范式转变。基础地质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成果,反映了地质调查的精度和质量,是地质调查工作创新、服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点与源泉,决定了地质调查事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和竞争力。在以密集数据为基础的科学研究第四范式即将来临之际,基础地质数据的数量、质量和更新时效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地质调查工作水准的基础标准之一。大部分国家按照严格的技术标准实现了基础地质数据库的实时更新和基础地质数据与图件的一体化表达,并面向社会需求研发出类别丰富的地质数据衍生产品。我国虽然建成了地质云平台,实现了一批数据库的汇聚和共享,但基础地质数据更新机制尚不健全,影响了宏观尺度的地质认知水平;基础地质数据更新标准与技术刚刚提上日程,制约了地质调查工作的支撑服务能力;基础地质数据研发服务能力不足,限制了数据更新的外在需求。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依托地质云平台构建基础地质数据更新体系的建议:一是建立“地质云节点一盘棋”的数据更新工作机制;二是构建全国统一的基础地质数据更新标准体系;三是构建“大数据、智能化和在线化”三位一体的数据更新技术体系;四是打造多方稳定协同的数据更新队伍体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