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45篇
测绘学   63篇
大气科学   51篇
地球物理   100篇
地质学   194篇
海洋学   6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4篇
  1965年   3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51.
Settling particulate matter(SPM) is widely used to describe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We have investigated here the SPM collected with a time-series sediment trap in the Heini Bay,Weihai,Shandong Peninsula,China,during the super typhoon Muifa(August 2011,maximum wind speed 55 m/s).Meteor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for 18 days.By analyzing the particle flux,grain size,and loss-on-ignition(organic matter content) of SPM we found dramatic changes in these parameters,induced by typhoon Muifa for about 6 days.With the arrival of typhoon,the daily SPM fluxes increased sharply to the maximum at 76.4 g/(m~2·d) on the first day and this increase is about 9 times of the normal value,and after 6 days the SPM decreased to the normal value gradually.Other parameters,such as grain size of SPM and organic matter also experienced similar changes.Using these SPM parameters,we divided the settling progress by cluster analysis into three phases:strong(for 3 days),weak(for 3 days),and zero typhoon impact.  相似文献   
152.
新疆罗布泊罗4井的孢粉组合及其意义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孢粉分析,对罗布泊罗4井沉积的地质时代和古环境进行了探讨。指出:沉积物堆积期间的气候下部干凉,上部温干,植被属荒漠类型,沉积物的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至全新世。 罗布泊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也是我国和世界上最为干燥的地区之一。为了探讨它的成因,恢复其地史时期的自然面貌,本文系统地研究了罗4井的孢粉,现就孢粉分析结果进行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153.
GIS空间数据的出版可视化技术研究与实践,不仅能够满足GIS空间数据的出版要求,同时对于最大限度地利用GIS数据资源、避免基础数据的重复投入和提高地图生产效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论述了地理空间数据的类型、关系、矢量数据结构及其在电子出版系统中共享的制约因素,讨论了GIS空间数据在电子出版系统中可视化技术实现的基本方法,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企业级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4.
多点输入的相邻结构—地基—土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样条函烽与半解析函数耦合法分析水平方向无限延伸的地基上,并对基岩处采用多点输入地震动的相邻结构-地基-土系统进行了分析,避免了人为的有限边界处理和有限边界地震动的处理,通过算例,得到了相邻结构-地基-土相互作用一些有意义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5.
西藏纳木错湖相沉积的U系和^11C测年结果表明,湖泊沿岸的6级湖岸阶地及拔湖约48~139.2m的高位湖相沉积形成于约120ka BP以来的晚第四纪。本文根据该套湖相层的发育和其中的孢粉组合特征对纳木错地区约120ka BP以来的湖面变化与古植被、古气候变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纳木错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经历了频繁的湖面波动、气候的冷暖与干湿变化以及森林—草原与草原植被的交替演化。其总体特征是:约115.9ka BP时,纳木错湖面最高。在116~78ka BP期间,该区气候温和凉爽或温和偏湿,植被以疏林草原与森林草原或森林的交替出现为特征,湖面经历了较大幅度的波动,但基本保持在拔湖140~88m之间。在78~53ka BP期间,该区气候干冷,植被以疏林草原为主,湖面大幅度下降,并在拔湖约36~48m之间波动。约53~32ka BP期间,气候转为温暖偏湿或温暖湿润,湖面波动于拔湖约15~28m之间,波动较为频繁。与阶地的发育相对应,该时期内包含了3次明显的暖期和湖面波动过程,区域植被主要以松、蒿、桦为主,为含一定量的冷杉的森林。其中36ka BP左右气候最温暖湿润,区域内可能出现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约32~12ka BP期间,该区气候最为干冷,古植被以草原和疏林草原为主,湖面再次发生较大幅度的下降,最低可至拔湖约8m处,但通常维持在拔湖约12~17m之间。约11.8~4.2ka BP期间,气候整体较为暖湿,其中在约8.4~4.2ka BP期间气候最温暖湿润,该区可能发育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湖面波动于拔湖2~9m之间,整体波动幅度较小,但波动最为频繁。区域气候对比发现,纳木错地区的冷、暖气候变化过程与整个青藏高原乃至北半球的气候变化基本是一致的,特别是阶地下切所反映的湖面退缩过程与北大西洋的Henrich冷事件之间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6.
论述压裂过程中诱发微地震的激发机理,分析人造裂缝与地应力关系并叙述了微震事件的定位方法。利用微地震监测技术,通过实时定位理论系统对深凹区BYHF1井页岩水平井分段大型压裂过程实时监测,运用偶极子测井和VSP资料建立监测井区的初始速度模型,并通过射孔炮对其校正。在对实时监测定位理论系统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分析,及有效微震事件识别的基础上,利用纵波和横波信息分析计算得到微地震事件的位置,通过可视化技术对压裂井区裂缝发育的方向、大小、空间分布进行了描述,监测结果是裂缝发育方向基本上为NE34°,与成像测井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57.
158.
本文主要针对新疆粉粘土质山体滑坡病害实例,通过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对其病害成因进行了定性的机理分析和定量的力学模型计算,并根据分析、计算成果,结合生态环保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整套综合治理措施,为今后该地区滑坡治理提出了一条新思路,对其他地区的类似土质滑坡治理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9.
共和盆地地热能分布特征与聚集机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位处青藏高原北部的青海省共和盆地,是一个自中生代以来形成的断陷盆地,周界由深大活动断裂控制,其内堆积有大厚度的第四纪和新近纪地层,揭露厚度达900~1440m,基底由印支期花岗岩组成,调(勘)查资料显示,盆地内具有热流值较高的特征,基底花岗岩地热梯度大于5℃,热异常明显。青藏高原宽频地震探测资料显示,共和盆地所在的东昆仑地块上地幔存在着一条宽达150km的低速带,其与巴颜喀拉地块深地幔中以大型低速异常体为特征的地幔热柱相关联,该低速带延伸到地壳,在共和盆地及其周边一带地表以下1~40km的不同部位形成热流异常区,导致在盆地浅部形成丰富的以干热岩、地下热水为主的地下热能资源,其不仅在城镇供暖方面具有现实推广意义,而且在发电等能源利用中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60.
严益生 《浙江地质》2011,(12):24-25
2008年,我局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国土中心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监督管理职能的通知》,明确了中心所地矿管理职能。从三年多的实践看,国土所地矿管理工作有序开展,成效明显。临安地处浙江省西北部山区,地质灾害易发,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286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1.7%;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96个,其中较大级地质灾害44个,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十分繁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