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45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56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02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1.
为了探明苏州地区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收集2012年苏州、昆山和太仓三个大气环境监测站的PM2.5、PM10等大气污染物观测资料及三站全自动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三站的PM2.5和PM10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气象条件对PM2.5和PM10的影响。结果表明:(1) 苏州市区PM2.5和PM10的年平均值分别是42.5和85.5 μg/m3,周边地区的年平均值是62.0和111.5 μg/m3;一年中苏州地区PM2.5和PM10的最大值出现在春季,最小值出现在夏季。(2) 一天中,苏州地区PM2.5和PM10的最大值出现在上午的8—9点。(3) 降水、气温、风速、气压等气象条件对PM2.5和PM10高浓度污染变化有重要影响。降水对PM2.5和PM10具有明显的清除作用,风则有较好的稀释扩散效应;PM2.5和PM10的浓度随气温的上升而升高;在高压状态下,PM2.5和PM10的浓度上升。(4) 苏州站PM2.5/PM10的变化范围和平均值都低于昆山站和太仓站,且PM2.5/PM10日变化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   相似文献   
82.
高速公路路面温度极值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应用地表热量平衡方程,在太阳短波辐射、大气和地面长波辐射、感热和潜热等参数化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用于预报高速公路路面温度极值的数值模型.并利用沪宁高速公路梅村站和仙人山站2006年7月8日-12月31日的逐分钟的各要素实测数据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为1.32 ℃,预报误差在±3 ℃以内的频率高达85.23%,且对冬季路面温度低于0 ℃时的预报误差基本在-1~0 ℃,可以运用于冬季高速公路路面溜滑的实际预报中.  相似文献   
83.
河套干旱地区夏季边界层结构特征观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洋  常倬林  桑建人  左河疆 《冰川冻土》2015,37(5):1257-1267
利用2013年夏季7月爱尔达K/LLX802J型机动式边界层风廓线雷达获取的三维风场资料和银川站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对河套干旱地区夏季边界层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爱尔达K/LLX802J型机动式风廓线雷达能较好的反映并分辨出夏季河套干旱地区边界层内大气湍流和风场的演变过程.夏季7月河套干旱地区边界层高度白天平均为2127.2 m,夜间平均为1760.7 m,白天边界层高度比夜间平均高366.5 m.河套干旱区夏季地表非绝热加热对边界层的影响主要集中在800 m以下,800~2000 m高度边界层则主要受昼夜交替和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影响.夏季7月河套干旱地区边界层风速在300 m以下随高度增加而增大,离地500 m以下边界层易在北京时间07:00-11:00和18:00-21:00时段发生风速切变;300 m以下边界层白天盛行西南偏南风、夜间盛行南风,300~2000 m高度边界层白天和夜间均盛行东南风;离地300 m以下边界层易在夜间21:00-23:00时出现风向切变.夏季7月白天河套干旱地区边界层大气垂直速度在300 m高度以下随高度增加而增大,由0.3 m·s-1增大到0.6 m·s-1,夜间边界层大气垂直速度在200 m高度以下随高度增大而增大;300 m高度以上边界层大气垂直速度无论昼夜随高度变化均较小.  相似文献   
84.
采用不同参数化方案对沪宁高速公路浓雾过程的模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6年12月24—27日沪宁高速公路及其周边地区出现的一次罕见持续性大雾为例,采用模式验证方法,研究了采用不同微物理过程和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对浓雾模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相对湿度等常规气象要素的模拟,各个参数化方案的模拟效果都较好,与实况都有很好的一致性。对直接表征能见度的变量———液态水含量的模拟,各个参数化方案中以微物理过程采用Lin方案,陆面过程采用SLAB方案模拟效果最好,其他方案的模拟效果与实况相比偏差较大。  相似文献   
85.
小湾水电站施工期间,笔者基于现场调查,分析、复核了进水口边坡内控制性结构面的产状和性状,确定了7个可动块体;基于块体理论,计算了各块体的稳定性及所需要的锚固力,认为,f89-1南侧块体为控制边坡稳定的主要块体,由此确定边坡下限锚固力为351029kN;综合二维极限平衡分析成果,确定小湾进水口正面边坡所需总锚固力为516121.5kN,其较前期预估总锚固力有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86.
锦屏一级水电站左岸Ⅳ#-Ⅵ#山梁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锦屏Ⅰ级水电站左岸Ⅳ#-Ⅵ#山梁发育较多的深裂缝,分布有断层F2、F5、F9,这些断层、深裂缝在空间上交切组合形成了巨大的潜在不稳定块体,其在开挖及泄洪雨雾条件下的稳定性问题备受关注。在大量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岩体裂隙分布特征及其对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了Ⅳ#-Ⅵ#山梁在泄洪雨雾条件下整体及浅表部的变形失稳模式。在此基础上,运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分析Ⅳ#-Ⅵ#山梁在边坡开挖过程中地应力的变化情况,尤其是拉应力的分布范围,以此分析开挖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可见开挖对山梁整体的应力分布未见明显影响,对边坡整体稳定性影响不大。运用FLAC3D软件模拟泄洪雨雾时水文地质条件改变情况下的Ⅳ#-Ⅵ#山梁变形情况,并进行了参数变化及地下水位变化的敏感性分析。参数变化分析结果表明,与地下水位变化相比较,前者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87.
滹沱河出山口修建黄壁庄和岗南水库后,滹沱河成为间歇性过水的泄洪通道。在丧失河水对河道两侧地下水补给功能的前提下,距河岸不同距离的浅层地下水表现出不同的动态变化特征,并且在间歇性通水时发生不同响应变化。根据多年来研究区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分析,总结出长期人类活动干扰下滹沱河近岸地下水响应河道过水的动态变化规律:从时间上看,不同区位和距河道远近不同的地下水位升降规律各异;从空间上看,随着距河道距离的增大,地下水的响应强度和响应速度逐渐减弱;在河道常年有水和间歇性过水不同背景条件下,地下水的年际回升量变化随距河道距离不同而表现出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8.
农田表层土壤中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皖江经济区南陵县是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该区农田表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潜在生态风险效应研究对于提高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南陵县基本农田区作为主要研究区,按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要求,布设和采集了0~20 cm深度的表层土壤样品500组,分别监测了土壤中Cd、Pb、Cr、Hg、As、Cu、Fe、Mn和Zn等重金属含量现状,并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量化解析了这些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潜在生态风险效应。结果表明:(1)土壤中除了Cr元素,其余重金属元素都不同程度存在异常;(2)局部土壤中Cd、Hg和Fe等元素含量存在异常,平均含量分别是所在区域背景值的1.92,1.95,7.13倍,存在潜在生态风险的影响;(3)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值(平均RI值)为164.5,Cd和Hg元素为主要影响元素。  相似文献   
89.
马步坎高边坡采掘沉陷变形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现场地质调查及变形观测分析后提出.近百年来马步坎高边坡T33岩组中煤层普遍被开采.使T33上部坡体发生向坡外的掀斜沉陷.是导致坡顶后缘拉裂一沉陷进一步发展的直接原因。如无新的采掘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将会自行稳定下来。并通过有限元计算.模拟再现了采掘与坡顶后缘拉裂一沉陷变形的发展。  相似文献   
90.
西南某坝区右岸由海西期花岗岩组成。除断裂构造发育外,右岸岩体蚀变类型多,分布广,风化和卸荷强烈,深度大。上述现象组合在一起,使右岸岩体极为复杂。实地调查表明,这一复杂岩体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右岸丫口后山穹隆新生代以来曾经经历过较强烈隆升导致放射状和环状张裂隙发育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