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1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19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21.
上官志冠 《中国地震》1996,12(2):202-208
本文根据1993年6月至1994年1月滇西及其邻近地区数次中强以上地震前CO2,N2,Ar,Rn等气体组分释放动态的观测结果,研究了气体的物质迁移对其前兆异常变化的影响,发现深,浅源气体的震前趋势性异常释放和短临突跳异常的发生时间具有明显的有序性,基本模式是源自深部的气体组分的震前异常变化总是上先于浅源气体,这种现象在强震发生前更为明显。作者认为,导致深一浅源气体异常变化有序发生的原因与气体物质迁  相似文献   
22.
北京地区部分碳酸盐糜棱岩和碳酸盐假熔岩碳氧同位素组成的测试结果表明,碳酸盐岩在发生塑性变形时其δ13C、δ18O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同位素证据表明,碳酸盐糜棱岩的形成温度较低,并具有缓慢冷却的生成环境;碳酸盐假熔岩具有高温淬冷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它的形成可能与发震断层的迅速破裂过程有关。研究断层面附近产出的碳酸盐岩的稳定同位素组成对确认古地震事件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3.
滇西地区二氧化碳的释放与地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在研究了滇西地区碳酸泉的分布及其同位素组成特征后提出,该区存在五种不同成因机制的CO2释放.其中,深源CO2混合成因和热动力变质成因CO2的释放与地壳深部应力状态的变化关系密切,因而具有较好的映震效能.对下关、江干等典型泉点的CO2释放的连续观测表明,在该区发生五级左右地震前,地热流体的溶解CO2总量有明显的异常变化,其中短临前兆变化十分引人注目.因此,监测这类碳酸泉的CO2释放有可能是一种有效的地震前兆观测方法.   相似文献   
24.
稳定同位素和元素组成判定潜水河雨后地表径流水的构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潜水雨后地表径流由地表下潜水、雨水地面上径流、雨水风化层径流构成,三部分水均随河道流量的增减而增减。其中地表下潜水超过一半,雨水挤压和置换雨前地表下潜水的作用是该流域降雨形成产流的重要作用。雨水地面上径流在流量过程线退水段转折点附近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25.
荣冠 《岩土力学》2007,28(Z1):479-484
在分析彭水地下厂房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用3DEC程序建立了3#机组部位三维离散元数值计算模型,对地下厂房开挖支护全过程进行了计算,详细分析了围岩变形情况、应力状态、塑性区分布及稳定性影响因素。计算结果反映:按基本计算条件,地下厂房开挖支护后,围岩整体稳定性良好。受开挖及结构面空间组合作用,上、下游边墙部位变形量在15? 35 mm左右;边墙变形主要发生在从其开挖往下的2?3级开挖步之内,从整个厂房开挖来分析,223.0?201.0 m高程开挖阶段对围岩稳定影响最重要;围岩稳定主要受层面、软弱夹层及贯通节理特性及其切割块体在开挖临空面的位置控制,局部分布的页岩本身变形及地应力因素对围岩稳定性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6.
煤炭储量/资源分级分等分类与技术经济评价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以当前储量分级为基础,建立了广义分级与可信度的新概念,提出了中国煤炭储量/资源分类方案,并实现了与联合国分类框架的合理接轨,首次提出技术经济评价应从原地评价入手,原地评价遵循的原则是效率-成本规则,依据是地质,采矿,经济等多学科的交叉复合,成果是评价储量/资源的分等,并提出了定性和定量评价方法,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等别与井型规模和煤炭资源区位系数的模型,以等别,区位系数二项因素复俣为基础,再用  相似文献   
27.
云南腾冲地区现代地热流体活动类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腾冲地区存在两类地热流体活动。其中热海- 热水塘地区、马鞍山火山口附近的地热流体活动属火山区地热流体活动,其热源或气体挥发组分的物质来源与近代火山喷发活动或现代幔源岩浆侵入活动直接有关。区内其它地热流体活动多属构造活动成因。在腾冲地区,地热流体逸出He 的3 He/4 He≥1-2 Ra 可作为区别这两类地热流体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28.
腾冲热海地热田热储结构与岩浆热源的温度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腾冲热海地区是一个由幔源岩浆侵入形成的地热田, 地热流体排放受深浅不同的三组活动断裂控制, 具多层地热储结构特征。气体、 同位素、 水化学地球化学温标显示, 深层热储的温度约为250±7℃、中、浅层地热储温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41~190℃和195~154℃。根据岩浆来源CO  相似文献   
29.
川滇块体边界断裂的CO2释放及其来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川滇块体边界断裂沿线及附近地区有大量的CO_2泉出露,其分布与1900年以来强震震中的分布大体一致,这表明该区CO_2释放可能与现代地震活动有直接关联。稳定碳、氧同位素证据表明,现代活动断裂释放的CO_2绝大部分来自地壳深部,并有两种主要的释放机制。现代活动断裂既可以直接产生大量的热动力变质成因CO_2,又可以作为通道释放来自下地壳甚至上地慢的CO_2组分。连续监测深源CO_2的释放动态有可能获得反映震源物理化学变化的地震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30.
地热流体溶解二氧化碳总量观测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CO_2前兆观测方法——重量法测定地热流体的溶解CO_2总量。这种方法引入的溶解CO_2总量参数有确切的物理含义,因而能比较准确地反映采样当时地热流体的CO_2释放特征。文章较详细地阐述了新方法的理论基础,并根据大量的条件实验和实际观测资料论述了新观测方法的可行性,对溶解CO_2,总量观测中的影响因素和应用前景也作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