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1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134篇
测绘学   56篇
大气科学   105篇
地球物理   94篇
地质学   336篇
海洋学   74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6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6 毫秒
731.
江苏省苏北岸外辐射沙脊群是由潮流沙脊组成的大型砂质堆积体,其海区水动力环境及地质地貌复杂多变,难以开展实地调查。根据遥感图像反映的色调、纹理信息,结合实测地形数据以及历史海图、历史地貌图等,进行了辐射沙脊群地貌遥感制图,并对辐射沙脊群地貌进行了空间特征分析。利用遥感图像绘制辐射沙脊群地貌图,对研究辐射沙脊群的地貌结构及辐射沙脊群空间资源开发利用,都能提供切实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32.
733.
综合气象观测运行监控系统的建设提升了气象探测设备的运行保障能力。作为运行监控系统在移动端的扩展,以Sencha Touch框架为核心技术,以混合模式移动应用为应用类型,构建了综合气象观测运行监控移动应用开发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天气雷达运行监控移动应用系统软件。文章重点阐述了系统框架及功能设计,讨论了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探索了综合气象观测运行监控系统在移动端快速化改造的方法,可以为我国综合气象观测运行监控系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34.
采用1948—2010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计算大西洋风暴轴特征指数和西伯利亚高压特征指数,研究了冬季北大西洋风暴轴的变化及其对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结果表明:风暴轴经度指数与西伯利亚高压纬度、强度、面积指数显著相关。风暴轴经度指数正异常月,大西洋天气尺度瞬变波活动向东扩展到欧洲乃至乌拉尔山以东,西伯利亚及东亚地区反气旋式波破碎加强,瞬变波对月平均气流的反馈作用使得欧亚大陆上空50°N以北西风加速、50°N以南西风减速;中纬度经向环流加强,气候态的西欧沿岸脊、欧洲东部槽、青藏高原北部脊均加强,东亚大槽减弱东移;在西伯利亚地区,暖空气向北输送加强,来自极区的冷空气南下减弱,致使西伯利亚及东亚地区温度偏高,西伯利亚高压面积减少、纬度偏南、强度减弱。风暴轴经度指数负异常月的情况则反之。  相似文献   
735.
利用基本气象站观测资料、ECMWF ERA资料和NCEP FNL资料,通过对强降雨时刻的多种物理量场诊断,分析了2015年梅雨期发生在江苏省沿江地区的6月16—17日和27—29日两次大暴雨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两次大暴雨过程均发生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维持、西南气流强盛、高层有冷空气不断入侵的大环流背景下,受中低层江淮切变线和西南急流共同影响,冷暖空气一直在沿江一带交汇,造成沿江地区持续强降水过程。两次大暴雨发生时32°N附近梅雨锋很明显,锋面随着高度的升高向北侧冷区倾斜,强降水主要位于梅雨锋南侧的暖区内。该侧700 hPa高度层以下湿位涡为负值表明大气为对流不稳定,且随着降水的发生,中层有弱冷空气入侵,使得大气的对流不稳定性进一步加强。强的降水区主要位于低空急流的左侧和高空急流的入口区右侧,高低空急流的这种配置带来了风场高层辐散、低层辐合,有利于垂直上升运动加强。同时低层暖平流和中高层正的相对涡度平流交汇于32°N附近,也有利于暴雨区的上升运动加强。暴雨区与850 hPa水汽通量散度负值中心相吻合,表明低层西南急流为暴雨区源源不断地提供水汽。  相似文献   
736.
针对潮滩地形监测存在的操作难度大、价格高、精度低等问题,本文基于ICESat-2卫星激光点云剖面数据,提出了结合多源光学影像的潮滩地形反演方法。以中国黄海辐射沙脊群的两大沙洲系统——条子泥与高泥为研究对象,利用低通滤波降噪技术提取地形高度值,并与潮汐水位数据相结合赋值,实现了从二维到三维的转换,提高了目前主流的水边线潮位赋值法的反演精度。该模型展现了更多滩面地形起伏变化的细节,高度差异明显,可以观测到清晰的潮沟地形。对比实测数据,相关系数为0.89,均方根误差为0.34 m。研究结果验证了ICESat-2数据对于潮滩地形反演的重要作用,为构建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潮滩演化理论奠定了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737.
区域尺度数字信息及生态环境参数获取存在结构纹理要求细、空间分辨率要求高、参数类别要求多等特点,难以利用卫星遥感等手段实现。本文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方便、快捷、灵活的特点,选择校园作为典型研究区,利用飞马D2000搭载D-MSPC2000多光谱相机和CAM3000航测相机,开展倾斜摄影和多光谱数据获取,在ContextCapture、ENVI、ArcGIS等专业软件的支持下,开展校园三维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多光谱遥感图绘制,选择典型地物评价数据几何精度,并在定量遥感模型的支持下从植被、水体等角度开展校园生态环境评估。本文对于区域尺度自然资源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38.
以柴达木盆地西南缘山前沙丘区为研究区,采用地球化学元素分析方法,阐明了研究区不同类型地表沉积物的地球化学元素特征,并探讨其风化特征、物质来源及输移过程。结果表明:(1)研究区沉积物常量元素组成以SiO2、Al2O3和CaO为主,三者的平均含量总和超过83%。微量元素以Cl、Ba、Sr和Zr含量较高。与上陆壳(UCC)平均化学元素组成相比,常量元素CaO轻微富集,微量元素As高度富集,Co轻微富集。(2)研究区化学蚀变指数(CIA)变化较小,为40.90~53.05,平均47.51,化学风化程度较弱,均处于风化的初期阶段。(3)特征元素比值表明,研究区沉积物具有相同的物质来源。柴达木盆地西南缘东昆仑山中的岩石经过风化剥蚀产生的碎屑物质在季节性流水作用下被搬运至山前堆积,形成广布的山前冲-洪积平原,后经风力吹蚀改造形成现在的地表景观。本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区域风沙地貌研究内容,而且也可为区域风沙灾害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39.
狄乾斌  高广悦  於哲 《地理科学》2022,42(4):650-661
科学评价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是准确把握新时代背景下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基于面板、门槛、贝叶斯等多指标评价模型,考虑指标时效性研究与内在逻辑联系,以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路径-目的为分析框架,评价2007—2017年中国沿海11省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和区域差异,分析其影响因素及优化路径选择等。结果表明:① 通过指数测算和综合分析,沿海11省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差异较大。从高质量发展前提来看,各省市发展稳定,基础水平呈明显的3个梯队;从高质量发展路径来看,各省市差异较大,上海优势明显,天津与广东有一定的优势,广西、海南需要注重实力与稳定性的共同提升,其他省市发展需要注重稳定性;从高质量发展目的来看,各省市发展较不稳定,实现结果差异小,没有明显的梯队形成,但广东省与浙江省有显著的提升趋势。② 海洋经济创新驱动对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目的呈“V”字型影响,目前创新驱动对中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程度最大,潜力较大。③ 海洋经济发展结构优化对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目的呈“U”字型影响,目前结构优势红利尚不明显,需推进结构优化向下一个门槛跨越。④ 海洋经济发展效率提升对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目的具有正向的显著影响,其发展基础好,潜力最大。⑤ 海洋经济市场环境优化对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目的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正向影响趋势,目前红利不明显,需推进市场环境优化向第三门槛跨越。  相似文献   
740.
眭海刚  刘畅  干哲  江政杰  徐川 《测绘学报》2022,51(9):1848-1861
遥感图像匹配是遥感图像处理的关键基础,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由于多模态图像具有辐射差异、几何差异、尺度差异、视角差异、维度差异等特性,目前尚未出现一种普适性强的通用匹配方法。随着遥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持续拓展,图像匹配技术体系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化。本文在系统梳理图像匹配技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多模态遥感图像匹配分类体系进行了归纳总结,从特征驱动和数据驱动两方面论述了多模态图像匹配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指出其面临的核心困难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推动多模态图像匹配研究更加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