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9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胶东望儿山金矿带有限应变分析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望儿山金矿带中广泛发育变形石英颗粒。经三维有限应变分析表明,望儿山断裂曾经历过强烈的挤压作用,金矿体定位于断裂带的扩容空间,矿体附近付林参数普遍表现为拉伸型。构造岩有限应变椭球体拉伸轴,主要集中于NE—SW向,含矿热液在区域应力及岩浆热动力作用下,沿望儿山断裂带运移。成矿过程中,体系是开放的。  相似文献   
12.
脉金矿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脉金矿床在成因模式研究方面,有岩浆成因模式,变质模式、地幔去气—麻粒岩化和连续成矿模式等。并着重从成矿流体、矿质来源、沉淀过程和构造背景方面,探讨了脉金产出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控矿构造特征,煌斑岩(脉)与金成矿时空关系等。指出我国主要产于花岗岩中的脉金矿床,其流体来源性质,花岗岩中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花岗岩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是值得注意的研究课题。并指出应谨慎对待同位素测年资料。  相似文献   
13.
中国金矿床分布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丁式江 《地质论评》1998,44(2):188-193
根据1:40O万中国岩金成矿图,在矿床地质研究基础上,用分形理论探讨了中国岩金矿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在两个尺度范围内,金矿床在空间上呈分形分布,其中数盒子法的分维数D分别为0.3333(5~80km)和1.3259(80~2400km);密度分布的分维数D分别为1.2033(5~80km)和1.5459(80~2400km)。金矿床的分形分布给超大陆旋回会聚构造边缘控制金矿的分布及成矿作用的观点以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14.
海南岛主要成矿系列与矿床成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海南岛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其成矿规律、成矿系列与我国华南或南岭地区既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自己的特色,如印支期与花岗岩浆活动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及其成矿强度明显高于燕山期同类型矿床成矿系列,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本文按照成矿系列的学术思想,将海南岛的矿床(点)归并为9个矿床成矿系列,成矿时代从新元古代开始,一直到新生代第四纪.成矿作用方面,岩浆活动和风化-沉积作用对工业矿床的形成贡献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15.
望儿山金矿带中广泛发育变形石英颗粒。经三维有限应变分析表明,望儿山断裂曾经历过强烈的挤压作用,金矿体定位于断裂带的扩容空间,矿体附近付林参数普遍表现为拉伸型。构造岩有限应变椭球体拉伸轴,主要集中于NE-SW向,含矿热液在区域应力及岩浆热动力作用下,沿望儿山断裂带运移。成矿过程中,体系是开放的。  相似文献   
16.
海南岛前寒武纪基底组成及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南岛位于欧亚板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接部位, 区内构造复杂.根据沉积地层学、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等研究成果综合分析, 海南岛存在元古代的古老变质基底, 以九所-陵水断裂为界, 可进一步划分为南部的三亚块体和中北部的五指山块体.二者的基底组成及特征明显不同, 三亚块体的基底属南海-印支地块的一部分.五指山块体在早元古代末期地壳初步固结, 形成古陆的雏形; 中元古代大规模构造热事件(1.63Ga、1.4Ga) 形成了海南岛中北部地区成型的、稳定的结晶基底; 晚元古代(0.95Ga) 构造活动相对和缓, 已固结成型的古陆局部增生.此间深大断裂即开始活动并控制前寒纪基底构造格局和演化, 五指山块体的空间范围几乎遍及整个海南岛中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7.
在海南岛南端的三亚地体上发现了一些石榴霓辉石正长岩,其矿物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们是硅饱和的过碱性侵入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 ,Th ,U ,K ,Pb)和轻稀土元素,具有较明显的Nb ,Ta ,Ti,Sr,Ba ,Eu ,P负异常,重稀土含量相对较高且分异不明显;Sr,Nd ,Pb同位素组成与EMⅡ型富集岩石圈地幔类似。锆石的SHRIMPU Pb测定给出11个分析点的2 0 6Pb/ 2 3 8U年龄为2 37~2 5 1Ma,加权平均值为2 4 4±7Ma。根据这些资料,揭示了三亚过碱性正长岩是在中三叠世由于岩石圈拆沉、软流圈上涌导致减薄后的富集岩石圈地幔在较浅深度(<6 0km)因增温减压而发生低度的脱水部分熔融而形成。强调三叠纪时海南岛属于后造山伸展环境,是海西期造山事件连续演化的结果,不应划分出独立的印支期造山事件或印支旋回。提出三亚地体可能于晚二叠世通过九所—陵水断裂的大规模右旋走滑而移置到和琼中地体相邻。指出海南东南部存在一条北东向的三叠纪富碱侵入岩带,该岩带可能延伸到广东罗定—福建明溪。认为华南三叠纪时可能也属于后造山环境  相似文献   
18.
绿岩带型金矿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外绿岩型带金矿在成矿模式,构造控制,成矿物化条件研究方向的某些进展,我国绿岩带与国外经典绿岩带有一定的差异,因而表现在成矿作用上也独树一帜,初步提出我国绿岩带型金矿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抱伦金矿床是海南省新近发现的大型金矿床之一,属于成生于印支期受构造控制的岩浆热液型金矿床。矿区出露下志留统陀烈组浅变质岩系与白垩系红色碎屑岩,西北侧分布印支期花岗岩。北北东向豪岗岭断裂与其上盘的北北西向断裂破碎带组成矿区基本构造格架。磁组构分析显示矿区千枚岩以压扁变形占绝对优势,主压应力近东西向,矿化热事件前的构造变形较强,矿化之后的构造变形较弱。矿化期构造应力场为近东西向拉伸(主压应力近南北向)。北北西向断裂破碎带是主要赋矿(含矿)构造,对矿体的空间分布、形态产状起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琼西戈枕断裂带构造演化与金矿化系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