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3篇
  免费   263篇
  国内免费   605篇
测绘学   116篇
大气科学   223篇
地球物理   1323篇
地质学   1242篇
海洋学   384篇
天文学   137篇
综合类   94篇
自然地理   24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217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176篇
  2007年   180篇
  2006年   175篇
  2005年   169篇
  2004年   166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80篇
  1994年   89篇
  1993年   112篇
  1992年   111篇
  1991年   114篇
  1990年   99篇
  1989年   82篇
  1988年   88篇
  1987年   60篇
  1986年   43篇
  1985年   46篇
  1984年   43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35篇
  1973年   6篇
  1964年   6篇
  1959年   9篇
  1958年   16篇
  1957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2008年5月12日在龙门山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彭县-灌县断裂亦发生了同震地表破裂。在前期对龙门山活动构造研究的基础上,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在灾区进行了多次的野外调查和国际合作考察,重点对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和地质灾害开展了详细的详细野外地质填图,利用全站仪和GPS对地表破裂进行了精确的测量,研究了的地表破裂地貌错位、构造组合和运动学,已实地测得地表破裂数据70余组(其中彭县-灌县断裂地表破裂数据20余组)。文章以彭县-灌县断裂地表破裂为切入点,在彭县-灌县断裂的关键部位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貌测量,主要测量了彭州磁峰、白鹿、绵竹金花和汉旺等地的地表破裂,标定了彭县-灌县断裂破裂带的垂向断距和水平断距,结果表明该地表破裂南西起于彭州磁峰,向北东延伸经白鹿、绵竹金花至绵竹汉旺,全长约 40~50km。地表破裂带沿彭县-灌县断裂带的走向断续分布,单个破裂长度在几米到500余米不等,破裂带切割了多种类型的地貌单元,包括山脉基岩、河流阶地、冲洪积扇、公路、桥梁等,同时也使道路发生拱曲、破坏和桥梁垮塌或移位。其以脆性破裂为特征,以逆冲-右旋走滑为特点,断面倾角较陡,北西盘为上升盘,南东盘为下降盘,垂直位错介于 0.39~2.70m之间,水平位错介于 0.20~0.70m,平均垂直位错为1.6m,平均水平位错为0.6m; 地表最大错动量的地点位于彭州白鹿镇,其中最大垂直断错为 2.7±0.2m,最大水平断错为 0.7±0.2m。垂直位错与水平位错量之间的比值为2 ∶1,表明该地震地表破裂带不仅存在逆冲运动分量和右旋走滑运动分量,而且逆冲运动分量大于右旋走滑运动分量,显示了彭县-灌县断裂破裂带具有以逆冲和缩短作用为主、右旋走滑作用为辅的破裂性质。其与映秀-北川断裂带的地表破裂相比较,该断裂的地表破裂程度远小于映秀-北川断裂带的地表破裂程度,主要表现在地表破裂的长度较短,垂直位错和水平位错也相对较小,而且为以逆冲作用为主。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彭县-灌县断裂与映秀-北川断裂地表破裂的平面组合样式显示为两条在平面上近于平行的北东向地表破裂带,其间由一条南北向的次级地表破裂带(小鱼洞断裂)将它们相连结,地下破裂面的剖面组合样式显示为叠瓦状,并在汶川地震震源附近或震源的上方相连的,是同“根”的。  相似文献   
82.
83.
通过仪器中子活化分析测定了拉脱维亚利耶帕亚湖沉积物样品中33个元素的含量,在湖的北部、Cr、Mn、Cu、Zn、Sb、Ba和Ta的含量是增高的,这可能是由于来自冶金工业和其他来源的固态废物排入到湖中污染所致。在湖北部的沉积物中Cl和U的富集很可能是与因海水中的元素通过连接湖和波罗的海之间的运河进入湖中有关,在湖的南部有较高的As含量,这可能与湖四周的农业耕作有关。  相似文献   
84.
新疆北部古地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和布克赛尔、克拉玛依、玛纳斯—乌鲁木齐地区泥盆纪到白垩纪古地磁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结果:(1)首次建立了准噶尔西北缘及南缘石炭纪—白垩纪古地磁极移曲线,由石炭纪到二叠纪的古地磁极位置基本在同一区间,说明该时期这些地区为一个统一的构造单元,而其古地磁极明显与塔里木、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地块存在着差异。(2)该地区侏罗纪及白垩纪古地磁结果与塔里木地块结果一致,侏罗纪乌鲁木齐与和布克赛尔磁偏角相差30°左右,说明和布克赛尔地区相对乌鲁木齐地区逆时针旋转了30°左右,晚古生代以后曾发生过南向移动,而侏罗、白垩纪以来均向北发生了相当规模的北向运动,并发生了相对旋转,目前东、西准噶尔的构造格局可能就是由于局部相对旋转造成的。(3)中国大陆在早二叠世还不是一个联合的整体,而是以相互分离的独立块体分布于45°N—15°S的古特提斯洋中。(4)该地区二叠纪的磁偏角为165°—168°,而塔里木为218°,哈萨克斯坦为229°,说明存在35°—55°的逆时针旋转,这个旋转可能是由于西部推覆构造造成的。如果将西准噶尔超基性岩带顺时针旋转35°—55°后,东准噶尔超基性岩带、西准噶尔超基性岩带和斋桑泊—鲁布佐夫斯克超基性岩带应在同一构造带上。(5)该地区晚古生代古纬度变化不明显,位于30°—45  相似文献   
85.
A new species, Tsuga nanfengensis sp. nov. (Pinaceae), is described on the basis of lignified fossil wood from the late Miocene of the Xianfeng Basin, central Yunnan, southwestern China. Detailed observation of the fossil wood specimens show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distinct growth rings, absence of resin canals, uniseriate bordered pits in the radial wall of tracheids, ray tracheids and piceoid and cupressoid cross-field pits. These features indicate similarities to the wood of extant Tsuga canadensis, T. chinensis, and T. dumosa. According to the fossil record, Tsuga was present in Xundian County during the Miocene. Today Tsuga is drought intolerant, preferring wet conditions with no extant species growing naturally in Xundian County. The presence of Tsuga in the Miocene of Xundian County indicates a humid climate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palaeoclimatic reconstructions showing a wetter and probably shorter dry season in the Miocene, relative to the present day. Therefore, the change in the local climate such as increasing aridity through the Miocene might explain the local extinction of Tsuga from central Yunnan.  相似文献   
86.
在过去15年间,已报导过格陵兰(伊苏阿上地壳群,大约3770Ma)、非洲(翁韦瓦克特群,大约3540Ma;无花果树群,大约3400Ma;维特瓦特斯兰德岩系,大约2640—2820Ma;布拉瓦约灰岩,大约2600Ma)、澳大利亚(瓦拉沃纳群,大约3520Ma;戈尔格溪群,大约3400Ma;南部克罗斯石英岩,大于2700Ma;哈默斯利群,大约2700Ma)、印度(马德拉斯片麻岩,大于3000Ma;G.R.组,大于2600Ma)、以及北美(苏丹含铁  相似文献   
87.
地震通常在时空上是丛集的。传统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所考虑的只是每个地震丛集中最大震级的事件——主震,并用所考虑场地地震动强度量值的超越率来表示(Cornell,1968)。这种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PSHA)用于长期的结构设计或评估。近来,出于对短期风险的管理,已采用一种类似的方法来进行余震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APSHA),其与主震的发生相关(Yeoand Cornell,2009)。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通常用一种均匀泊松过程来描述事件的发生,而余震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则通过有条件的非均匀泊松过程来模拟余震的发生,其概率值取决于触发余震序列的主震震级。另外,由主震和后续余震组成的每个地震丛集,可以看成以相同主震概率发生的单一事件。这就可以用相对简单的方式在危险性分析中考虑余震,这个方法首先由Toro和Silva(2001)论证,并由Boyd(2012)进一步研究。实际上,这篇短文中心探讨概率方面,说明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和余震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的联合结果以得到一种考虑主震一余震序列的地震危险性整体解析解的可行性,而前面提到的研究中这些仍然缺乏。这种方法应用的结果,说明有助于依据导致超越某一加速度阈值同时也考虑余震的地震事件发生率(如对于结构设计),初步评估地震危险性的增加。因而这从地震工程长远来看是切合实际的方向。  相似文献   
88.
通过对渤海湾西岸L剖面中同一关键层的碳酸钙和原生腹足类壳债权的^14C测年对比研究,确定了晚全新世的2800cal BP的层位及沉积速率0.045cm/a;8个样柱的^137Cs和^210Pbex强度、蓄积量揭示了距今约120年来堤后盐沼的平均沉积速率约为0.35cm/a,而面向开放海湾的潮坪上部则达到约2-3cm/a。研究区近1个世纪以来沉积速率的加速趋势,是渤海湾西岸泥质海岸带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89.
90.
河北张家口水泉沟岩体SHRIMP年代学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采用先进的 SHRIMP测年技术对河北水泉沟碱性杂岩体进行了年龄测定,获得东坪金矿区水泉沟岩体二长岩锆石 U- Pb年龄为 (390± 6)Ma,后沟金矿区水泉沟岩体正长岩年龄 (386± 6)Ma,比较可信地确定了水泉沟岩体的成岩时代为晚加里东期—早海西期。这表明北部温都尔庙-西拉木伦河加里东俯冲造山运动强烈地影响本区,水泉沟岩体是这次运动的产物。根据前人测得的东坪和后沟金矿床蚀变围岩钾长石的 Ar- Ar和 K- Ar年龄,金矿化的时代是中生代燕山期,与岩体的成岩年龄有 200 Ma的时差,成因上可能与碱性杂岩体关系不大,因此,东坪和后沟等金矿床可能不属于碱性岩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