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0篇
  免费   242篇
  国内免费   249篇
测绘学   95篇
大气科学   235篇
地球物理   162篇
地质学   635篇
海洋学   166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96篇
自然地理   14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41.
梅冥相 《地质论评》2012,58(5):937-951
早期"生物矿化作用"的概念,被定义为生物形成矿物的作用,并进一步分为生物控制和生物诱导两大类型。这个宽泛的概念,被修订为生物以生命活型(living form)影响矿物物质的沉淀作用;相应地,"生物矿物"是在严格的生物控制下、从局部环境中选择性地吸收元素并融合成具有生物功能构造的矿物。"有机矿化作用",则被定义为"与那些无生命活力的有机物质相关联的矿物形成作用"。与生物矿化作用相对应,有机矿化作用的产物被定义为"有机矿物",用来指那些通过有机聚合物、生物的和(或)非生物的有机化合物所导致的矿物沉淀作用,但是,有机矿物并非活着的细胞所直接形成。有机矿物与生物矿物的重要区别是,有机矿物没有被融合成受到生物严格控制的功能性构造。生物学家和化学家将生物矿化作用作为关注"生命体系中复杂的化学过程"的研究主题,超越了地质学范畴并使生物矿化作用的研究成为多学科关注的迷人领域,也大大促进了有机矿化作用的研究;考虑到有机矿物是沉积岩的重要组成,而且与生物的出现同步,还是潜在性的地外生命的遗迹,因此,从生物矿化作用衍生出的有机矿化作用的研究,自然就成为与生物矿化作用存在紧密关联的、地球生物学框架下又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642.
梅冥相 《地质学报》2014,88(10):1944-1969
发生在中、晚三叠世之交的印支运动,在中国南方表现为以下构造事件:1秦岭-大别造山带的形成与隆升,记录了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的对接碰撞;2中国南方东南部1300km宽的陆内造山带的强烈作用,以及由此造成的前陆褶皱逆冲带的北西向迁移。在上述构造事件的结果,结束了扬子地台自埃迪卡拉纪以来以作为一个稳定的古地理单元而且大多数时间发育浅水碳酸盐岩的沉积历史。在扬子地台消亡之后形成一个特别的上扬子前陆盆地(或四川前陆盆地),其中堆积了以河流沉积为特征的须家河组及其相关地层。以河流沉积为特征的须家河组及其相关地层,在川西地区覆盖在马鞍塘组台地碳酸盐岩和小塘子组陆棚至滨岸相砂页岩地层之上,向东、向南逐渐超覆尖灭,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上三叠统层序地层格架,这个特殊的层序地层格架记录了扬子地台的消亡和上扬子前陆盆地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就像黔西南地区在中三叠世台地边缘再生的晚三叠世前陆盆地以及该盆地中填充的特别的上三叠统一样,上扬子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层序地层格架,尤其是河流沉积为特征的须家河组特别的沉积趋势(从相对集中发育煤层的高可容纳空间低能河流沉积、演变到河道砂岩聚合作用为特征的低可容纳空间高能河流沉积的序列,所组成的沉积层序)所组成的冲积构架,以及逐渐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逐渐超覆尖灭的空间分布,不但是了解扬子地台消亡和上扬子前陆盆地形成的重要物质记录,而且代表了前陆盆地充填序列中一种较为特别的河流相层序地层序列。  相似文献   
643.
梅冥相  苏德辰 《地质论评》2014,60(3):539-554
受控于白垩纪时期的祁连山隆升过程,在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形成了一系列的陆相盆地,在这些盆地中堆积了厚度上千米的下白垩统,其中,特别的沉积相序列所构成的沉积层序,不但代表了"非常规体系域"概念框架下较为典型的陆相层序样式,而且对认识和了解青藏高原的形成及其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甘肃省古浪十八里铺剖面的河口群,沉积在早白垩世兰州盆地的西北边缘,其地层学特征和沉积学属性成为白垩纪时期祁连山隆升过程的沉积学响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河口群下部为一套紫色色调的粗碎屑岩系所构成,可以进一步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这些层序的低可容纳空间体系域为冲积扇砾岩和辫状河沉积所组成,高可容纳空间体系域主要为湖泊相沉积所构成;②河口群上部总体为一套红层沉积,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层序的低可容纳空间体系域为冲积扇或洪积扇砾岩与辫状河沉积所组成,高可容纳空间体系域为滨湖相风成沙岩和干旱湖泊相泥岩所构成;③河口群的层序地层学列,总体上从潮湿气候背景下的粗碎屑序列演变到干旱气候条件下的红层序列,尤其是其上部红层序列中的风成砂岩的发育及其所表征的"雨影效应"的影响,进一步说明古浪地区河口群的堆积作用过程与白垩纪祁连山隆升过程存在密切的成因联系。因此,古浪地区下白垩统河口群粗碎屑岩系的层序地层学列,特殊的沉积相构成及其演化序列,不但成为窥视早白垩世祁连山隆升过程的物质记录,而且为早白垩世东亚大气环流格局重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物质记录。  相似文献   
644.
江华军  李长安  张玉芬  姜端午 《地球科学》2014,39(11):1566-1574
为了明确嘉陵江曲流型叠置河谷形成原因及其对区域地质环境演化的响应, 在综合分析区域地质地貌背景、水系演化模式等基础上, 认为嘉陵江曲流型叠置河谷的成因可能是三峡贯通这一重大地质事件作用的结果.三峡贯通前, 古分水岭两侧的四川盆地和江汉盆地水系相互独立发育; 由于江汉盆地水系溯源侵蚀速率快, 切穿其与四川盆地的古分水岭, 分水岭西侧水系被袭夺后东流, 两大水系完成统一; 在三峡贯通事件作用下, 嘉陵江古自由河曲快速下切嵌入基岩, 形成了曲流型叠置河谷的壮观地貌景观.基于砾石层中冲积物的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 dating, ESR)测年结果, 表明三峡贯通的时间大致在早-中更新世之交.第四纪地壳活跃, 三峡的贯通可能与该时期内的"昆仑-黄河运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45.
造山带挤出构造阐述了被边界断裂所围限的造山带深变质块体,在造山带内部垂向和(或)侧向应力的作用下折返变形的过程。研究主要集中在挤出块体的几何形态及其内部变形样式、边界断裂特征、挤出路径以及挤出动力来源等4个方面,其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造山带深变质岩石折返剥露的机制问题。依据挤出块体的挤出方向与造山带主体走向之间的关系,在三维球形坐标系Lx-Ly-Lz中,将造山带挤出构造大致分为7个端员类型(Ⅰ型~Ⅶ型)。其中Lx为造山带或俯冲带的主体走向;Ly呈水平方向并与Lx相垂直;Lz垂直于Lx和Ly所构成的平面。这些基本端员类型的组合及其之间的过渡类型可以详尽地诠释大别山印支期高压-超高压岩石的挤出过程。其中榴辉岩相挤出阶段介于Ⅳ型与Ⅶ型挤出构造之间,角闪岩相挤出阶段介于Ⅱ型与Ⅵ型挤出构造之间并可能具有渠道流挤出模式,而绿片岩相挤出阶段类似于Ⅴ型挤出构造。  相似文献   
646.
利用国际GPS观测网(IGS)提供的多个台站的观测数据,分析了M级别以下的小、暗太阳耀斑对向阳面电离层TEC的影响.利用传统分析方法的结果表明,从单条视线(LOS)观测数据得到的电离层TEC及其时间变化率曲线来看,由于它们的波动水平和正常情况下的背景电离层变化相当,使此类小耀斑的信息完全淹没在背景噪声中,不能够显示和分辨出耀斑的发生.利用相干求和的数据处理方法,选用向阳面18个GPS台站的观测数据研究了一次C级SF耀斑引起的电离层TEC增加,结果发现,这种方法能有效地消除背景电离层变化噪声,电离层对耀斑的响应非常清楚和明显,这通常只能在X级别的大耀斑中看到.和GOES卫星X射线数据相比,电离层TEC变化的时间特征和耀斑爆发的开始、最大和结束时间均有很好的符合,其最大平均TEC增量在0.1TECU以下,和X级别的大耀斑相比有一个或多个量级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647.
渔获保鲜装置在渔船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48.
1引言.新建建筑物防雷装置的图纸审核和竣工验收工作是防雷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项目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防雷工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做好此项工作,对减少雷击事故隐患,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工作中,应熟练地掌握《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12)等国家有关规范。严密、细致、认真地做好防雷装置图纸审核和竣工验收工作,严把防雷设计关。从源头上消除雷灾隐患。在近几年的防雷实际工作中,针对防雷装置图纸审核和竣工验收工作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649.
提出一种基于RBF神经网络的矿产资源潜力制图模型。应用该模型生成矿产资源潜力分布图分三步完成:第一步,以找矿标志的空间分布图和已知矿点空间分布图为依据,提取训练样本;第二步,根据训练样本构建RBF矿产资源潜力制图模型;第三步,生成矿产资源潜力分布图。笔者以新疆北部阿尔泰多金属成矿带为研究区,比较了该模型与合成有矿可信度等模型的找矿靶区圈定结果。两种模型的靶区圈定结果基本相同,证明了RBF矿产资源潜力制图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50.
梅冥相  郭荣涛  胡媛 《岩石学报》2011,27(8):2473-2486
北京西郊下苇甸剖面的崮山组,属于寒武系第三统顶部,自下而上从陆棚相泥灰岩向上变浅至鲕粒滩相灰岩,组成一个淹没不整合型三级沉积层序。在该组上部的一层块状鲕粒滩相颗粒灰岩中,发育串珠状分布的、可以归为叠层石生物丘的穹窿状构造。这些叠层石生物丘,典型的地势隆起和突变的边界代表了明显的早期石化作用特征。叠层石生物丘中的柱状叠层石,为典型的泥晶相叠层石,其内部除了黏结较多的三叶虫生物碎屑外,还不均匀地分布着放射-纤维状方解石(或文石?)组成的底栖鲕粒。这些底栖鲕粒,以其较小的粒径、多样的类型、平滑但不连续的鲕粒圈层以及外部边缘的泥晶套等特征,明显区别于宿主岩石中的颗粒滩相悬浮鲕粒,而且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与微生物活动相关的微组构。鉴于叠层石是典型的微生物席建造物,该叠层石生物丘特别的宏观和微观沉积组构还可以进一步将其归为较为典型的"微生物礁",从而成为研究中奥陶生物大辐射事件之前贫乏骨骼的浅海环境的沉积作用样式、以及更加深入理解这一特殊时期的微生物造礁作用特征提供了一个较为典型的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