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0篇
  免费   242篇
  国内免费   249篇
测绘学   95篇
大气科学   235篇
地球物理   162篇
地质学   635篇
海洋学   166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96篇
自然地理   14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91.
上扬子区早三叠世印度期的地层,从西向东由滨岸相砂泥岩(飞仙关组)到台地碳酸盐岩(大冶组),代表了一个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的大规模碳酸盐台地淹没事件之后、三叠纪早期缓坡型台地的生长发育过程。受制于三叠纪早期的两个海侵—海退旋回,早三叠世印度期大冶组中的鲕粒滩相灰岩经历了自西向东的进积作用。上述沉积作用过程的结果,在湖北利川的三叠系大冶组顶部发育厚层块状鲕粒滩相灰岩;该鲕粒灰岩,较大的粒径以及多样的宏观形态,成为一个窥视鲕粒成因的典型地点。这些主要由碳酸盐泥晶粘聚而成的粒径多超过2 mm的鲕粒,包括同心鲕粒、椭圆鲕粒、复合鲕粒、不规则鲕粒、核心不太清楚的鲕粒等多种类型。这些粒径超过2 mm的巨鲕,不但代表了显生宙较为罕见的沉积学现象,而且有可能代表了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之后荒凉海底环境的沉积响应,为进一步了解成因还未完全明了的鲕粒所代表的碳酸盐世界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实例。  相似文献   
592.
文章首先介绍了滇黔桂金三角地区金矿成矿构造环境,研究及总结出该区微粒浸染型金矿的四种(断裂,褶皱、环形构造,不整合面)控矿构造类型,并对构造控矿规律进行了探讨,提出构造分级控矿,控矿构造与容矿岩石组合控矿,褶皱构造与断裂联合控矿等规律,及“不整合面构造带是一种具有重大意义的成矿及控矿构造体系”的新观点新认识。  相似文献   
593.
崔智林  梅志超 《地层学杂志》1996,20(3):213-216,T001
"海棠山灰岩"分布在陕西镇安海棠山一带,呈断块出露,面积约30km~2,厚度>120m。前人根据所采到的腕足、珊瑚等化石把这套地层笼统置于下石炭统,划归界河街组。最近我们在这套灰岩中处理出牙形石 Idiognathoides sulcatus sulcatus,Id.sinuatus,Idiognathodus deli-catus,Declinognathodus lateralis 等,其时代为纳缪尔晚期。因此,该灰岩的时代为维宪期纳缪尔晚期,而界河街组的时代为杜内期维宪早期。  相似文献   
594.
川江是长江上游物源的主要汇集河段,其重矿物组合特征对长江的形成与演化研究非常重要。通过对金沙江、川江主河段及各支流沉积物进行系统的样品采集和重矿物组合特征分析发现,川江段干流重矿物组合稳定,以赤褐铁矿-磁铁矿-钛铁矿-绿帘石-角闪石-辉石-绿泥石为主。川江段干流与支流在重矿物组合方面存在显著不同,各主要支流的重矿物组合也有明显差异。金沙江、川江段及川江段的主要支流的沉积物重矿物特征与其源区的表壳岩系显示出极好的一致性。通过比较发现,川江段干流重矿物组合主要受金沙江制约,尽管有众多的支流汇入,但并未改变干流的重矿物组合特征,说明宜宾以上的表壳岩系对长江上游的重矿物组合特征具有支配意义。  相似文献   
595.
李国庆  张玉芬  李长安 《地质论评》2021,67(3):67040021-67040021
武汉位于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江、湖地质环境是造就武汉城市的基础,同时江河水患又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筑堤防洪是武汉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武汉的城市发展史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堤防的修建史,是武汉城市发展的人地关系史。本文以武汉堤防修筑历史进程为主线,探讨了堤防建设的地质环境及对城市空间拓展和城市建设的意义。结果表明:修筑于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 ~ 1118年)武昌的花蕊堤是武汉市最早的堤防,距今已有约900年的历史;明代以前为零星堤防建设阶段,主要为保护城廓安全,哪里遇险在哪里修堤,具有局部性、应对性特点。明代堤防兴建已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一定的系统性,特别是袁公堤的修建开启了武汉围垸发展的历史。清代是武汉堤防大发展时期,开始了较系统的堤防工程,奠定了武汉市堤防系统的基础,大量围垸的修建使武汉城市由沿河、沿江(天然堤)发展开始走向了内陆(围湖)发展的新阶段。民国时期,武汉市的堤防建设在清代的基础做了进一步的局部完善。武汉市的防洪堤防体系真正形成于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之后又不断地加固和加高,使之真正成为武汉市的安全保障工程;汉口的形成与发展完全依赖于堤防,城区的扩大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均是以四次堤防建设—袁公堤、汉口堡、京汉铁路堤、张公堤为前提的。堤防不仅是城市空间扩展的前提,又是城市建设的基础,民国以前武汉城区的主要街道大多数都依堤而建,平时以堤为街,汛期以街为堤,这是武汉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显著特点。分别以袁公堤和张公堤为界,武汉堤防建设中的人地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人类部分干预自然”维护生存阶段、“人为改造自然”谋求发展阶段和“人为控制自然”快速发展阶段。本研究可为地处洪泛区的城市地质调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96.
一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文化,而民族文化又对自然环境具有改造作用。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相互适应是文化与环境持续存在的原因。本文通过深入到处云南南部亚热带山地地区的元阳县哈尼族地区的调查,提出和分析了哈尼文化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的结果一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特征,并探讨了哈尼文化与自然环境两者梯田景观的关系,证实了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哈尼文化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结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97.
通过室内培养实验,利用密闭红外气体分析方法(IRGA) 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呼吸及其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时段,林地的土壤呼吸速率始终高于水田,并且这种变化在培养前期更为明显.指数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土壤呼吸和表层土壤(0-5cm)温度的关系.当土壤呼吸速率达到稳定后,Q10值表现为林地大于水田,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Q10值与培养时间均呈显著的二次方程关系.  相似文献   
598.
若干风蚀粉尘释放模型述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粉尘气溶胶对大气、陆地和海洋多方面的影响促进了粉尘释放的模拟研究。Gillette和美国FPA的粉尘释放模型相对地比较简单,主要考虑了摩阻速度和土壤质地对粉尘释放的影响,没有考虑粉尘释放过程的微观机制;邵亚平和Alfaro等人的DPM粉尘释放模型都通过土壤粒度分布、粗糙度和起动摩阻速度等参数表达了地表特征对粉尘释放的影响,且都描述了粉尘释放的微观机制。20多年来粉尘释放的模拟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表现在通过室内和野外实验证实了粉尘释放的主要机制为跃移颗粒的冲击,并分别从粉尘的结合能与跃移颗粒动能及跃移颗粒产生的弹坑体积角度来描述这个微观机制。然而所有的模拟工作只是从某一方面反映了粉尘释放过程,对粉尘释放机制还没有完全了解清楚,特别的是目前关于粉尘结合能研究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也是粉尘释放模型需要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599.
我国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匮乏,水资源利用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准确估算内陆河流域蒸散发与农业灌溉效率,对研究内陆河流域气候变化和水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基于地表能量平衡方程的SEBAL模型,对2017—2018年疏勒河流域蒸散量进行定量估算与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并结合降水量与净灌溉水量数据,对疏勒河流域昌马灌区的年内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进行估算。结果表明:(1) 疏勒河流域2017—2018年日均ET呈单峰变化趋势,最大值为6月的5. 03 mm·d–1,最小值为12月的0. 55 mm·d–1,并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2) 疏勒河流域四季ET差异显著,夏季ET达到最高的201. 83 mm,春秋次之,冬季最低为53. 92 mm;ET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流域上游ET明显高于中下游地区。(3) 昌马灌区各灌溉时段不同的灌溉水量造成了各灌季蒸散量的差异,灌区ET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中部与东南部,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灌区边缘。(4) 昌马灌区年内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呈下降趋势,其中春灌、夏灌、秋灌和冬灌分别为0. 76、0. 71、0. 69和0. 55,年均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 67。  相似文献   
600.
海上漂浮式风力机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海上漂浮式风力机概念及其发展,列出了浮式结构的分类以及所面临的挑战,重点论述了目前世界上漂浮式风力机研究现状,给出了目前漂浮式风力机的发展趋势,并对其在我国的适用性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