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42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41.
利用2015年夏季北京闪电综合探测(BLNET)总闪辐射源定位、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自动气象站和探空资料等多种协同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2015年8月7日北京一次强飑线过程不同阶段的闪电特征,并探讨了闪电与对流区域和地面热力条件之间的关系。飑线过程整体上以云闪为主,根据雷达回波和闪电频数可以将飑线过程分为发展、增强及减弱三个阶段。发展阶段表现为多个孤立的γ中尺度对流降水单体,随着北京城区降水单体的迅速发展,强回波顶高延伸到-20℃温度层高度,闪电辐射源高度也逐步增加,闪电明显增多,但总闪电频数整体低于80次/min。增强阶段单体合并,闪电频数快速增长,0℃层以上及以下的强回波(>40 dBZ)体积明显增大,飑线形成后,总闪和地闪均达到峰值,分别约248次/min和18次/min,负地闪占总地闪比例为90%,辐射源主要分布在线状对流降水区内,辐射源数量峰值出现在5~9 km高度层。减弱阶段飑线主体下降到0℃以下并迅速衰减,辐射源分布明显向后部层云降水区倾斜。95%的闪电发生在对流线附近10 km范围内,即对流云区和过渡区。在系统发展和增强阶段,对流云区与层云区辐射源的活跃时段基本一致;系统减弱阶段,对流降水云区辐射源数量迅速减少。在系统的不同发展阶段,闪电活跃区域对应于冷池出流同平原暖湿气流在近地面形成的相当位温强梯度带内。  相似文献   
42.
王东方 《地质论评》1985,31(6):564-568
我国东北地区从早太古代地核形成起,不同地质时期产生的一些主要构造带控制了地质发展的基本进程,控制了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其中有的已被初步揭示,有的刚刚引起人们的注意。笔者以为,经过深入地研究,它们可能成为本区今后重点开拓的地区。  相似文献   
43.
44.
利用快电场变化脉冲定位进行云闪初始放电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高时间精度GPS同步的雷电快天线电场变化测量仪等设备,在2004年夏季对甘肃中川地区雷暴的闪电放电特征进行了7站同步观测.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种基于到达时间差的快天线电场变化脉冲定位方法,对8月20日一次强雷暴过程的5次云闪初始阶段产牛的快天线电场变化脉冲进行了三维定佗分析.结果表明:基于辐射源到达不同测站的时间差,能够对云闪产生的辐射源进行较好的定位,闪电的放电区域与雷暴的不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雷暴发展的比较旺盛阶段,闪电的放电区域相对较高,对应的离地高度为3.3-6.4 km(此时对应的雷达回波顶高约9 km,回波强度在35 dBz以卜的回波顶高约7 km);在雷暴处于减弱和消敞阶段,闪电的放电高度降低,所分析的该阶段的其中1个云闪对应的离地高度为1.1-3.0 km(此时对应的雷达回波顶高约6 km,回波强度在35 dBz以上的回波顶高约3 km).与雷达同波的对比分析发现,云闪初始阶段的辐射脉冲源位置与强回波区具有较好的空间一致性,辐射脉冲源位置分别与25-50 dBz的回波区域相对成.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定化结果的可靠性,而且说明利用快天线电场变化测量仪组网观测对闪电进行定位跟踪有可能反映雷暴强中心的发展变化过程,同时也表明了利用快天线电场变化测量仪组网观测在强对流的监测和预臀中有一定的应用潜力.另外,定位误差的模拟试验表明,当雷电距观测网络较近时,定位误差较小,雷电距观测网络中心越远,定位误差越大.5次云闪的实际定他误差对比表明,模拟试验的定位结果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地反映实际定位误差.这说明了该定位系统对位于探测网络上空或附近的雷电可以进行云内放电过程的较好的三维定位.  相似文献   
45.
北京城区相继多次降雹的一次强雷暴的闪电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受东北冷涡和低层暖湿气流影响,2016年6月10日北京午后爆发了相继5次降冰雹的一次强雷暴天气过程。利用国家“973”项目“雷电重大灾害天气系统的动力—微物理—电过程和成灾机理(雷暴973)”2016年夏季协同观测期间获得的闪电全闪三维定位和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详细分析了此次雹暴的闪电活动和雷达回波特征。此次雹暴过程包括三个孤立的单体相继发展、并合,所分析的4次降雹过程中,总闪电频数在降雹期间都有明显增多,最高可达179 flashes min?1。云闪占全部闪电的80%以上,其中3次降雹前出现正地闪突增,其比例升高,占全部地闪的比例最高达58%。降雹时雷达回波>45 dBZ的面积增大,顶高超过13 km。整个雹暴过程,闪电辐射源主要分布在6~10 km的高度区域,与强回波具有一致性。所分析的4次降雹过程均出现明显的总闪频数跃增,并通过2σ阈值检验,其中3次提前时间为8~18 min,说明总闪频数对于降雹过程有一定的预警能力。  相似文献   
46.
辽北地区中,上元古宙凡河群,据其总的构造样式;近万 m 厚的沉积—火山建造;厚度巨大的细碧岩及其与硅质岩、英安岩、凝灰岩和火山角砾岩组合;非补偿性和补偿性堆积的双层结构;平行裂陷槽延伸方向的生长性断裂和重力梯级带,以及拉伸角砾岩带、滑塌构造、碳酸盐岩的浊积岩系等,表明凡河群为中、晚元古宙分布于华北地台北缘的坳拉谷沉积。其形成作用可据 Ramberg(1972)的重力不稳定模式来阐明。该坳拉谷构造作用的早期阶段控制了关门山铅—锌矿田的成矿和分布。对该坳拉谷构造及成矿作用的研究无疑对关门山矿田新一轮找矿和靶区分析是有稗益的,同时对整个华北地台北缘构造演化研究也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7.
王东方 《地球化学》1983,(4):426-430
白垩纪是我国中生代以来主要变动时期之一。除塔里木西缘及其西南、藏北湖区和以南有海相白垩系分布外,其余广大疆域内都分布着各种类型的陆相白垩系。白垩纪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两侧及频临太平洋的东部沿海。后者研究程度较高,生物地层资料丰富,地层比较齐全,对比甚远,对全国同时期地层影响较大。因此陆相侏罗-白垩系界限同位素年龄的测定和确定,自然应以这些地区为基础。例如,燕辽  相似文献   
48.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裂谷火山岩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濒太平洋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在大地构造上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其一,具宽阔发育的中新生代火山岩带;其二,在火山岩带断续出露区分布着一个大中小型盆地系列带。盆地带两侧也分布着前寒武纪或前中生代地层,后者沿亚洲陆缘的分布以及中新生代地层的陆相成因特点说明中新生代的山脉—盆地系列就其主要方面而言,不属于陆壳的增  相似文献   
49.
内蒙-吉林东部古生代早期板块会聚带成矿系列概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朝板块北侧西起狼山以北,东至吉林东部为一东西向的早古生代地糟褶皱带,其造山作用发生于古亚洲海洋板块与中朝陆壳板块会聚的演化时期,从晚震旦-寒武奥陶纪开始,发生过洋壳向陆壳下俯冲。最近几年据多方面的资料以及我们的观察和研究,板块构造的模式业已初具轮廊,组  相似文献   
50.
随着新全球构造学说的不断深入研究,稀土元素(REE)的分布模式对确定消减带或板内火山岩的成因模式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造岩元素由于造山作用时期或后期变化而带来不确定性时,REE的分布模式、特点对恢复和研究火山岩的起源及岩浆的演化过程是十分有意义的。对辽宁中西部中新生代火山岩系按喷发旋回的顺序进行系统的同位素年龄和REE分量的测定,对了解火山岩带的大地构造性质也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