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6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地球物理 | 20篇 |
地质学 | 4篇 |
海洋学 | 1篇 |
天文学 | 44篇 |
综合类 | 4篇 |
自然地理 | 22篇 |
出版年
2016年 | 22篇 |
2014年 | 1篇 |
2011年 | 3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1篇 |
2001年 | 2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5篇 |
1976年 | 4篇 |
1975年 | 7篇 |
1974年 | 4篇 |
1973年 | 1篇 |
1972年 | 4篇 |
1971年 | 4篇 |
1970年 | 1篇 |
1969年 | 3篇 |
1968年 | 3篇 |
1965年 | 1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195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6 毫秒
81.
在回顾南海北部海岸和陆架地层证据的基础上,梳理了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演变历史。结果显示:1)本区晚第四纪地层拥有2套海相沉积,上(新)海相层是当前间冰期(或10.5 ka B.P.以来)高海平面期间形成的沉积物,而下(老)海相层最可能是末次间冰期(126―120 ka B.P.)高海平面阶段留下的沉积物;2)老海相层顶面埋深在三角洲盆地内至少比现今海平面低10~15 m,在珠江口一带则低于20 m,这说明珠江三角洲盆地存在构造沉降,因为2次间冰期的海平面高度是相近的;3)在新生代欧亚板块大陆向东南伸展的构造格局下,南海北部陆架和海岸带经历长期连续的沉降,而长期平均沉降率在0.12 mm/a左右,明显低于GPS测出的现代沉降率;4)在这种板块运动基础上,晚第四纪断裂活动增强了三角洲盆地的沉降,为2次海侵提供了可容沉积空间。 相似文献
82.
83.
近年来,文石石笋成为古气候研究的新材料,但文石的方解石化对文石石笋氧同位素的影响问题仍未很好地解决。选取湖南湘西莲花洞方解石化文石石笋LH5为研究对象,基于18个TIMS-U系年龄和311个δ18O,探讨了方解石化对文石石笋古气候记录的影响。结果表明:1)文石的方解石化会引起文石矿物中所赋存的铀元素流失,造成铀系年龄的倒转,但LH5石笋中下部铀系衰变体系的开放程度较低(<10%),在剔除异常年龄后,仍可构建时间标尺。2)通过末次冰消期气候事件的对比发现:文石的方解石化会导致δ18O的异常波动,末次冰消期其他中国南方石笋记录的气候事件,如B?lling-Aller?d和新仙女木事件等在LH5石笋中都难以确认。而在LH5石笋的中上部文石层段,δ18O波动却能够很好地记录气候的变化。3)洞穴滴水的淋滤被认为是文石方解石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对于LH5石笋而言,洞穴滴水的溅蚀作用可能在文石向方解石转变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在石笋的不同部位受到溅蚀淋滤的强度不同,以及石笋结构的非均一性等原因,导致文石的方解石化不均匀,这也最终造成LH5石笋文石-方解石层段δ18O的非线性变化,失去记录气候变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84.
85.
根据湖北永兴洞石笋(YX51)10个U/Th年龄,470组氧、碳同位素数据建立了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MIS3)早期57.7~35.6kaB.P.期间东亚夏季风演化时间序列。在发育时段,千年尺度δ18O峰谷变化与高纬冰芯记录的Dansgaard-Oeschger(DO)事件一致;δ13C呈现出与δ18O正相关同步演化特征,但受区域环境影响,在事件内部细节上存在差异。区域对比表明,同一季风区的永兴洞和葫芦洞石笋δ18O指示的季风降水同位素组成具有本质上一致性;高低纬记录对比显示,千年尺度的峰谷变化一一对应,反映热带辐合带(ITCZ)水汽传输能力、平均位置变化对东亚季风和高北纬气候具有重要影响。在DO13至DO15事件内部,永兴洞石笋δ18O记录了显著的双峰特征,说明低纬季风强度变化和格陵兰冰芯δ18O揭示的次级暖峰具有一致对应关系,指示大气快速传输机制在高低纬环境突变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6.
对珠江三角洲中部中山市东升镇附近PRD11孔的岩性和软体动物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与邻近的PRD10孔以及珠三角其他位置的钻孔记录比较。结果表明:受海平面变化、河流作用和构造升降影响,研究区晚第四纪经历了5个环境阶段:1)约9 010 cal. a B.P.以前,钻孔所在地暴露地表,沉积物遭受风化剥蚀,形成杂色黏土;2)9 010―7 000 cal. a B.P.为全新世大海侵时期,研究区开始发育河口湾环境;3)7 000―5 460 cal. a B.P.,研究区水深短暂下降;4)5 460―3 340 cal. a B.P.水深有所加大,并在约4 546 cal. a B.P.时达到全孔最大水深;5)约3 340 cal. a B.P.以来海水逐渐退出研究区,河流作用增强,研究区逐渐演变为上三角洲平原环境。 相似文献
87.
, . . , . . . . (1970). () , , 20 /. (et al., 1970; , 1971), .qV , , , (et al., 1975). , . 相似文献
88.
В. В. Железняков 《Astrophysics and Space Science》1968,2(4):403-416
u , . , .. (1.10), (1.2) ( (1.2)) . (1964) . (1.10), , , , (1.13). , , S
iq
,R
iglm
,K
iqlm
(1.10) . , . . , (1.3), (2.3); (2.8)–(2.10). , , , , z (2.20), .. , , (. (2.15)).
(K
e, 0
) .
S
, ( (2.24)). (2.24a)
S
±/4. , , (K
e, o<0). L, —
,
, ; , . . 相似文献
89.
(, 1944; , 1962) . , , . , . , .
Nutational dampers of dual-spin satellites
The paper considers application of the small parameter methods (Artemjev, 1944; Volosov, 1962) in the linear theory of damping the nutating motion of dual-spin satellites. The external moments affecting the satellite are left out of consideration. The influence of the damper on the satellite motion is assumed to be small. As a special case the conditions of stability for the satellite stationary spinning and the optimal parameters ensuring a maximal rate of damping the nutating motion have been obtained.相似文献
90.
В. В. Железняков 《Astrophysics and Space Science》1971,13(1):74-86
, v
0c (c — ). , , . 1919, . ( ) 0532. , .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