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6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46篇
测绘学   43篇
大气科学   39篇
地球物理   80篇
地质学   202篇
海洋学   50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华北东部地幔热柱的特征与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燕山运动以来,华北东部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之构造转变,构造体制从印支期末华北地块与扬子地块的拼贴-增生,转变为地幔热柱演化-区域伸展断陷。华北地幔热柱强烈上隆过程中,在岩石圈底部受阻并呈蘑菇状向外拆离流变,在使上部岩石圈发生热减薄-断陷的同时,向外拆离流变的地幔岩在盆地外围受到韧性剪切带的切割,导致深熔岩浆活动并带动围岩上隆,形成一系列次级隆起(幔枝构造)。地形地貌上亦从东部隆起的高原转变为一盆多山耦合格局——地幔热柱上部的热减薄断(拗)陷与外围的一系列幔枝构造的空间有机组合,即华北东部裂陷盆地西与太行造山带、北与燕山造山带、东与朝鲜半岛、南与大别造山带(即中心裂陷盆地与外围各幔枝构造)均为盆-山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02.
分析了复合排渣钻进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工艺参数,介绍了在松软突出煤层中复合排渣钻进技术的配套设备和应用情况。实践表明,复合排渣钻进技术在松软突出煤层钻进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3.
104.
一年来,本刊编委及有关专家对编辑部来稿进行了严谨、负责的审稿,使本刊的学术质量得以不断提高.在此,谨向下列审者致以衷心地感谢.   (以姓氏笔划为序) 丁志峰 丁国瑜 丁鉴海 刁桂苓 马 瑾 毛桐恩 牛志仁 王 仁 王亚勇 王吉易 王培德 王琳瑛 王文 王 FDA5 王椿镛 王碧泉 车用太 车兆宏 邓起东 冯 锐 冯德益 石耀霖 任振球 关华平 刘百篪 刘启元 刘建华 刘 杰 刘 洋 刘福田 刘蒲雄 刘耀伟 向宏发 孙为国 安镇文 巩守文 朱元清 朱日祥 朱令人 朱传镇 朱岳清 江在森 许力生 许忠淮 许绍燮 李小军 李世愚 李幼铭 李延兴 李均之 李松林 李清河 阮爱国 吴庆鹏 吴建平 宋俊高 张天中 张少泉 张东宁 张国民 张桂清 张 流 张培震 张德齐 杜建国 汪一鹏 陆阳泉 陆远忠 陈英方 陈 勉 陈  陈晓非 陈培善 陈鑫连 杨建思 周公威 周硕愚 林长佑 林传勇 林邦慧 罗奇峰 罗灼礼 罗奇峰 范立础 范国华 郑治真 郑金涵 郑斯华 金 严 金 星 姚 陈 姚振兴 施行觉 柏美祥 洪汉净 洪时中 胡亚元 胡毓良 赵凤新 赵玉林 赵国泽 郗钦文 闻学泽 凌道盛 夏 禾 徐文耀 徐 平 徐道一 徐锡伟 殷有泉 秦嘉政 聂永安 郭大庆 郭自强 郭增建 钱书清 钱家栋 陶夏新 顾国华 顾浩鼎 顾瑾平 曹新来 梅世蓉 黄立人 黄忠贤 黄福明 龚绍京 傅征祥 傅容珊 景利平 焦明若 琴朝智 蒋 淳 谢礼立 谢新生 韩渭宾 赖锡安 詹志佳 鄢家全 蔡永恩 蔡祖煌 滕吉文 臧绍先 黎凯武   魏修成                   《地震学报》编辑部  相似文献   
105.
106.
东川澜泥坪矿区的热水沉积岩及其硅质岩铜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区域地质构造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提出云南东川澜泥坪存在一套热水沉积岩,是昆阳裂谷早期张裂断陷阶段,次级构造盆地中局部半深水-深水局限盆地沉积产物,并受同生断裂与海底火山活动所控制,与之相伴的硅质岩铜矿是东川铜矿成矿系列的一个新类型铜矿。硅质岩铜矿的发现,有利于在东川扩大找铜远景。  相似文献   
107.
不过一百年以前,人们还都以为石油在地下形成一个个巨大的湖泊,而事实上石油湖是不存在的,石油是充填在岩石——主要是砂岩、石灰岩和白云岩的裂缝和孔隙之内。岩石是一层一层地掩覆着的。为了开采石油,必须将钻井打通到含油层。这种钻井的直径一般为30厘米,深度有时达五公里。进行钻探要用钻具——钻头。  相似文献   
108.
北半球雪盖与我国夏季降水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光宇  曾群柱 《冰川冻土》1994,16(2):181-184
本用1967-1983年北半球卫星雪盖资料,对北半球北美、欧亚和青藏高原三个区域雪盖与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进行了相关分析。分析表明,三个区域夏季雪盖与夏季降水,以欧亚雪盖与降水的相关性最好,与青茂高原的雪盖相关性最小;北美冬、夏季雪盖与降水相关分布有着某种相反的分布,而青藏高原冬、夏季积雪与降水相关分布却有着某种相似的分布。  相似文献   
109.
1932—1935年期间,有关钻粒在孔底的作用问题会是广泛研究和探讨的课目,从此便出现了破裂钻粒在破碎岩石上起主要作用的观点;在孔底被钻头研转的同时破裂钻粒便以其锐利的棱角刮磨和削铇岩石。“铁砂极脆井在钻头底唇之下迅速破裂成锐角碎块。碎块在孔底为钻头所研转并以其锐利的棱面尅剥岩石。必须指出,可以使用钢砂和按大小选配过的钢质角粒进行钻进,但是所用之钢料应富有足够的脆性”——B.M.库?明工程师是这样论述钻粒的作  相似文献   
110.
针对煤矿井下定向钻进过程中由于托压效应引起的钻进摩阻大、钻进效率低、钻孔深度受限等问题,提出通过钻柱振动减阻的技术思路。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进行激振力、激振频率等关键技术参数的设计,研制ø89 mm小直径通缆水力振荡器。在室内测试碟簧和圆柱弹簧两种辅助复位原件结构的振荡器性能,并在淮南张集煤矿井下进行实钻试验。结果表明:碟簧式水力振荡器在300 L/min流量时,最大压降1.9 MPa、激振力8.11 kN、频率13 Hz,适合安装在近钻头位置辅助减阻;圆柱弹簧式水力振荡器频率在300 L/min流量时,模拟测试150 m通缆定向管柱最大变形量2.86 mm,最大复位力7.98 kN,频率11 Hz,适合安装在钻柱中间主要减阻;在张集矿井下-600 m疏水巷10号孔定向钻进产生明显托压时使用圆柱弹簧式水力振荡器,使平均钻压降低33%,钻效提高126%,显著降低钻进摩阻,提高定向钻进效率。研制的ø89 mm小直径通缆水力振荡器为煤矿水平定向钻进中托压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