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2篇 |
免费 | 74篇 |
国内免费 | 7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4篇 |
大气科学 | 43篇 |
地球物理 | 119篇 |
地质学 | 273篇 |
海洋学 | 30篇 |
天文学 | 4篇 |
综合类 | 71篇 |
自然地理 | 45篇 |
出版年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4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5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28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23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21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13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10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6篇 |
1965年 | 4篇 |
1964年 | 14篇 |
1963年 | 6篇 |
1962年 | 5篇 |
1960年 | 11篇 |
1959年 | 16篇 |
1958年 | 13篇 |
1957年 | 15篇 |
1956年 | 6篇 |
1955年 | 5篇 |
195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石场-中楼盆地位于郯庐断裂带中段的沂河-沭河地区。郯庐断裂左旋切割了秦岭-大别-胶南造山带及前中生代地层,研究区内沂河-沭河断裂切割了年龄为136.2Ma(40Ar/39Ar法)的胶南造山带北缘剪切带,并被时代为119Ma(K-Ar法)的青山群地层不整合覆盖,显示郯庐断裂在早白垩世曾发生了明显的走滑运动。石场-中楼盆地受沂河-沭河断裂的控制,整体为长60km、宽30km,长宽比近于2∶1的“菱型”构造盆地。盆地内早白垩世莱阳群的沉积厚度大于6263.71m,沉积速率大于0.4mm/a;沉积相特征反映盆地具有深而窄,沉积速度快、沉积相变剧烈的特点。盆地沉积中心的迁移方向与边界断裂的左旋走滑效应一致,“边走滑边沉积”的特征明显。根据构造背景、构造格架及沉积特征,确定石场-中楼盆地为郯庐断裂早白垩世左旋走滑过程中形成的拉分盆地 相似文献
102.
103.
104.
105.
为了考察融化作用所引起的大气冷却现象,1981和1982年间,我们用多普勒雷达和无线电探空仪,在日本筑波市区对九个连续降水过程的融化层个例进行了观测。其中有六个个例显示出融化层附近确有冷空气存在,而另三个表明无冷空气存在。冷空气存在于相对湿度大于90%的云区中,它与地面降水量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冷空气的形成与雪花融化有关。0℃高度以下有一层大致等温,该等温层还向0℃层以上延伸。在等温层以下,我们观测到一个温度直减率很大的不稳定层。等温层向0℃高度以上延伸,说明融化层附近空气发生了垂直混合。 相似文献
106.
107.
副热带中气旋在各种大气扰动中所占的位置,根据其大小和强弱来看,界于温带气旋和弱的热带低压之间,它发生在海洋上,最大也只有100—200公里,利用现有的观测网能观测到的机会极少。因此,几乎没有什么线索来研究它的结构和性质。1960年9月1日一个偶然的机会,名濑站的雷达发现了一个中气旋,并对它做了很详细的记录。这个中气旋发生在中国东海,向东北方向移动,经过一昼夜,最后在九州中部登陆后消失。这一扰动肯定不是副热带中气旋中最典型的例子,但是通过对这个实例的研究,窥探到了中气旋的一般结构、性质。中气旋作为副热带的扰动具有螺线状降雨带,随着它进入中纬度,在强烈辐合的东半圆内的雨区发生了为数很多的积雨云,形成了明显的中高压。可是,作为扰动的主体的中气旋和伴随着而出现的中高压,它们的大小和强度是属于同一量级的,它们的特征是后者显著地改变了前者的结构。再有,因环流较弱,不可能形成对称的结构,这也是它的一个特征。利用有限的高空观测点和高山观测站的观测资料,按时间序列进行内插,从1公里到14公里每隔1公里做一张等高面天气图,共做了14张,从而进行了三维空间的分析。结果表明:流向副热带中气旋的空气流入量恰好处于积雨云的空气流入量与正在发展期的台风空气流入量之间。 相似文献
108.
一、引言 各种类型的丘陵山区地形往往形成不同的小气候环境,研究某些特定作物对地形小气候的要求,对于合理开发丘陵山区,提高土地气候生产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一种模糊型的分类方法,评判某一作物对某类地形小气候的利用等级。 在山地考察中,不能每块小地域都长期设点观测,只能选择本地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地形进行有限观测,从中找出其规律性。我们在宜溧山地考察中发现,局部小气候差异,主要是拔海高度、坡向、屏障地形、坡度、距水体远近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同时,研究几种主要亚热带经济作物的适生(包括安全生育、产量、质量等)气候条件,然后评判某一地域的“地形小气候”对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适应程度。也就是说,假定有一块地域A,它 相似文献
109.
110.
北京地区春末-秋初气溶胶理化特性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分析了1997年5~9月和1998年4~9月北京整层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近地面气溶胶粒子数浓度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还分析了 1997年5月16日、7月21日和8月2日收集的北京单个气溶胶粒子样品的形态、大小和化学元素组成.结果显示,北京地区春末-秋初整层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在0.1~1.6之间变化;气溶胶数浓度(D>0.3μm)为几~几百个/cm3;整层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日变化型式与近地面气溶胶数浓度呈现相反的走向;气溶胶光学厚度和数浓度的日、季节变化显示了整层大气和近地面大气气溶胶与该地区气象、气候条件的关系.气溶胶数浓度与大气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风向的关系是偏东风数浓度大,西、西南风数浓度小.电子显微镜分析的结果表明:颗粒物的形态以不规则形、丸形、液态滴形和方形为主;颗粒物化学元素组成有Si、K、S、Al、Mg、Ca、Fe等元素;人类活动排放的Zn、P、Ti、pb、Ba等元素也探测到;北京近地面粒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富含Ca和K元素,它们可能分别来自建筑粉尘和有机物的燃烧;给出了一个典型的碳黑粒子和一个粒子经过凝结过程的卫星滴环绕的矿物粒子的照片和元素谱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