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6篇
  免费   194篇
  国内免费   208篇
测绘学   78篇
大气科学   227篇
地球物理   169篇
地质学   788篇
海洋学   90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79篇
自然地理   19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0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6年   3篇
  1965年   2篇
  1959年   6篇
  1958年   6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我国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特别是咸化湖泊沉积中普遍发现属于“海源陆生”的沟鞭藻化石,由于其良好的生油特性,被认为是我国白垩纪—第三纪陆相油气资源的重要来源。柴达木盆地第三系始新统下干柴沟组是该地区最主要的烃源岩,生油岩及原油中富含公认的沟鞭藻生物标志物4 甲基甾烷和甲藻甾烷,但迄今该地区尚未发现可靠的沟鞭藻化石。本次研究在柴达木盆地北缘昆2井下干柴沟组发现了类型单调但化石丰富的以Subtilisphaera为主的沟鞭藻化石组合,为肯定柴达木盆地第三系原油沟鞭藻的贡献提供了直接化石证据。研究表明,沟鞭藻发育的第三系中始新统可能是本地区最有利的生油层,形成于湿热气候所控制的陆相咸水湖泊。  相似文献   
992.
中国日降水量小于不同阈值日数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廖要明  陈德亮  谢云 《地理学报》2012,67(3):321-336
利用中国672 个站点1951-2010 年的逐日降水资料,系统分析了全国各地日降水量小于0.1 mm、1 mm、5 mm和10 mm不同阈值的日数、平均持续日数、最长持续日数和持续10 天以上过程出现频次等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分别选择齐齐哈尔、乌鲁木齐、北京、昆明、常德、南京、汕头和海口8 个代表站点,分析了各变量的历史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全国日降水量小于0.1 mm、1 mm、5 mm和10 mm日数、平均持续日数、平均最长持续日数、极端最长持续日数以及日降水量小于0.1 m持续10 天以上过程发生频次的时空分布特征基本相似,空间上自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减,时间上冬、秋季多,春、夏季少,这与我国气候干旱的时空分布特点基本一致;而全国日降水量小于1 mm、5 mm和10 mm持续10 天以上过程出现频次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我国实际干旱灾害的发生规律基本一致,高值中心出现在华北、黄淮、江淮、江南等地,发生时间集中在春、夏季。全国主要区域代表站点日降水量小于0.1 mm日数、平均持续日数、最长持续日数基本都呈增加趋势,且南方强于北方;日降水量小于1mm、5 mm和10 mm日数、平均持续日数和最长持续日数在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减少趋势,其中乌鲁木齐日降水量小于5 mm和10 mm平均持续日数线性减少趋势分别达2.0 d/10a 和7.5 d/10a,最长持续日数线性减少趋势分别达9.3 d/10a 和11.8 d/10a,呈现出明显的湿润化趋势。  相似文献   
993.
出于能源安全的考虑及对温室气体减排的关注,世界各国近些年大力发展生物液体燃料,我国政府提倡以木薯等非粮作物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但一直以来科学家们对生物液体燃料的碳效应争论激烈,争论的焦点在于原料种植对土壤碳库的影响及不同技术条件下副产品利用的评估。本文通过建立碳平衡分析模型,将原料种植对土壤碳库影响及副产品利用的替代效应纳入研究体系,评估了我国木薯燃料乙醇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每生产单位质量(1kg)木薯燃料乙醇,在新旧两种技术条件下的碳排放分别为0.457kg和0.647kg。碳排放主要来自于氮肥的使用、木薯种植对土壤碳库的破坏及木薯燃料乙醇加工转化过程能源投入,在新技术条件下分别占总排放量的9%、29%和50%。以汽油的碳排放为参照,在旧技术条件下我国木薯燃料乙醇碳排放呈现负效益,在新技术条件下其碳排放为汽油的90%,倘若能避免对土壤碳库的破坏,则这一比例将下降到64%。因此,为了促进我国木薯燃料乙醇的发展,首先应该引导农民合理施肥,利用边际土地种植木薯,不转换林地、草地等土地类型的利用方式;此外,要开发高效节能的燃料乙醇转化技术及加强对副产品的二次利用。  相似文献   
994.
用户对地质雷达调查的兴趣与日俱增,这就要求地球物理仪器供货商提高数据解释的质量和信息量。因此,从此点出发,我们着重介绍地质雷达技术发展的主要前景方向。  相似文献   
995.
<正> 盆地和山岭是岩石圈动力学作用下两种主要的地貌形态和地壳结构,是岩石圈变形的两个侧面。它们之间主要存在三种关联关系:(1)在构造上,盆地与山岭存在耦合性; (2)在旋回上,两者之间存在反转性;(3)在沉积上,两者存在互补性。系统思考和分析盆地与山岭之间的耦合及相关的盆地,可归纳出8种耦合类型和常见的10种盆地类型(图1)。  相似文献   
996.
隗合明 《矿床地质》1991,10(4):300-312
秦岭凤太矿田的所有铅锌(铜)矿床中都含有大量的氧化硅,前人资料中往往以沉积或蚀变单一形成方式论其成因,非此即彼。本文提出氧化硅有三种产出类型,以同生沉积型为主,其次为成岩后生阶段交代灰岩者,第三类为造山期形成的脉体。三类氧化硅的产出特征有许多不同,但硅质来源一致,即均来自深部地层和岩石中循环的含矿热液。对矿床中氧化硅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探讨矿床的成因,而且对于该类矿床的勘查有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7.
热储温度是地热研究和地热资源开发中一个重要参数,但直接测量深部热储温度有时有困难。笔者在建立围岩体热动态方程和将热水井作为热管降温的热动态方程的基础上,以有限元法对围岩体的热过程和热水井的温度场进行分析研究,并以北京、冀中和湛江地区的热水井为例,揭示井口温度与热储温度之间的函数关系,从而求得热储温度或预测井口温度。  相似文献   
998.
射流式液动锤活塞回程缓冲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FD动态分析了回程缓冲机构不同弹簧刚度系数对射流元件控制道内流动特性和活塞回程冲击速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缓冲机构施加在活塞上的弹簧作用力不会影响射流元件主射流的正常附壁和切换,刚度系数较大的弹簧可以显著降低活塞回程冲击速度,减小回程中活塞对射流元件的冲击;弹簧增幅在5倍时,活塞回程冲击速度降幅为52.88%,有效避免了射流元件中硬质合金零件在工作中发生断裂的现象.  相似文献   
999.
湘南地区燕山期成矿花岗岩有3种类型,其主要造岩矿物化学成分和种属明显不同;矿物的化学成分变异特征均显示出壳幔岩浆混合成因的特点:①角闪石均属于钙质角闪石亚类。②MC型早期次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多属镁质黑云母;CM型晚期次花岗岩中的黑云母主要为铁质黑云母;C型花岗岩中的黑云母主要为铁叶云母-铁黑云母,且多为铁锂黑云母。3类型花岗岩中黑云母的成分变异呈线型关系,暗示有成因联系。③3类型花岗岩中斜长石有明显区别,MC型多为中长石,CM的多为更长石,C型多为钠长石。斜长石环带构造发育程度不同,CM型早期次单元花岗岩中的斜长石环带最发育。④CM型花岗岩及其暗色微粒包体中的碱性长石主要属于相对富钾的正长石,包体中的个别属歪长石,表明其形成温度较高;C型花岗岩中碱性长石为相对贫钾的钠正长石及微斜长石。⑤造岩矿物特征和成分变异显示了成矿花岗岩的形成与壳幔岩浆混合作用有关,形成MC型和CM型早期次单元花岗岩的岩浆演化主要是岩浆混合作用,而CM型花岗岩晚期次的花岗岩类和C型花岗岩类的岩浆演化可能还存在分离结晶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浅层地热能     
地表下约100米的区域最适于提供和蓄集地热能最。地表下10-20米区域内的土壤温度一年四季几乎保持稳定(见图1)。基于地热梯度(平均3℃/100米).土壤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升高。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丰要方法如下:(1)地源热泵(也称为地热泵);(2)地热蓄能(UTES)。本文对浅层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合理应用以及一些成功的地源热泵利用实例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