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5篇
  免费   215篇
  国内免费   180篇
测绘学   133篇
大气科学   49篇
地球物理   217篇
地质学   432篇
海洋学   130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olypeptide fromChlamys farreri (PCF), a topical polypeptide isolated fromChlamys farreri, was used in this experiment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photoprotective effect of PCF against chronic skin damage induced by ultraviolet A (UVA) and ultraviolet B (UVB) radiation. The chronic ultraviolet-irradiated guinea pig model was established, and visible changes in the skin including wrinkling, sagging and erythema were observed. Malondialdehyde (MDA) and antioxidant enzymes including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and 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 in the dorsal skin were determined using biochemical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ed: (1) PCF (5 % and 20%) could greatly protect the dorsal skin of guinea pig against wrinkling, sagging and erythema induced by UV radiation in a concentration-dependent manner. (2) PCF could reduce MDA formation in the dorsal skin caused by UV irradiation, while increasing the activities of SOD and GSH-px. (3)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 PCF groups and UV model group were significant (P<0.05,P<0.01).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opical application, of PCF provided broad solar UV spectrum photoprotection; and that the antioxidant property of PCF might play a role in photoprotection. Project No. 39970638 supported by the NSFC, and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reau of Qingdao (No. 2001-28-50).  相似文献   
2.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abilities of polypeptide from Chlamys farrer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INTRODUCTION Active oxygen free radicals can damage cell structure, even kill the cells, causing aging and cer- tain serious diseases (Bors et al., 1989). Usually, the production and scavenging of active oxygen free radicals are in balance in healthy hu…  相似文献   
3.
随着"数字国土工程"的启动,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而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设是"数字国土工程"中基础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分析桌面地理信息系统MapGIS的功能,结合赣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数字化实践,总结出用MapGIS进行土地利用数据库建库的流程,并对数据库建设中应特别注意的质量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1983—1984年,1987—1988年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调查资料,着重讨论了该海域夏季溶解氧分布特征及其与上升流、生物活动的关系。该上升流区温度、盐度、溶解氧含量及其饱和度的特征值分别为24.4℃,34.3,4.49mlO_2/L和93%。溶解氧含量及其饱和度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与盐度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最短路径算法在旅游线路规划中的应用——以庐山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庐山旅游风景区为例,以一日游为主题,结合旅游景区景点知名度和各景点的停留时间,改进了G IS中的最短路径算法,利用VC++分析旅游区内各个景点之间的最短路径关系,得出该旅游区内的三条较合理的不同主题的一日游路线。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加强对庐山风景区的开发力度,促进庐山风景区的发展,并最终能推广G IS在旅游线路规划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7.
杨山晚古生代沉积盆地位于桐柏-大别山北麓,它具有明显的前陆盆地沉积特点,由早期(D2?—C1)的复理石建造到晚期(C1—P?)的磨拉石建造;古生物地理分析表明其与华北、扬子陆块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其间不可能有古洋盆的存在,因而它应当是桐柏一大别造山带碰撞造山过程中形成的前陆盆地。杨山晚古生代前陆盆地的形成说明,扬子陆块和华北陆块的陆-陆碰撞起始于晚泥盆世之前(S3—D2),而桐柏-大别造山带中生代的构造事件则可能代表一次大规模陆内逆冲-推覆作用。  相似文献   
8.
广义地阐述艺术教育在高等学校理工科专业教育中的普遍意义,重点论述对测绘学科各专业学生进行艺术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介绍在建立美术基础教育体系的探索中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数字影像设备(如CT、MRI等)日益突出的图像存储和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鉴于不同厂家和时期设备配置不同,提出了4种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胶片扫描,视频采集,光盘或MOD输入,DICOM接口连接,完全解决了图像长期大量存储的问题。同时具有网络联机查询,图文报告,电子病历管理,激光相机接口等丰富的增值功能,是数字化医院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0.
含矿流体混合反应与成矿作用的动力平衡模拟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舸  CBZHAO  王岳军  BEHOBBS  龚纪文 《岩石学报》2003,19(2):275-282
本文在约定热液体系中成矿元素成矿速率(成矿过程中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所合成矿元素重量的变化)的基础上。借助于物质-热-化学-成矿四重全耦合的研究思路,构建了均匀热液体系、层状热液体系、岩浆侵入热液体系下成矿元素的迁移、富集、溶解与沉淀作用数值模型。模拟结果表明;(1)硫化物(H2S)和硫酸盐(SO42-)流体的混合反应是成矿热液体系中铅、锌、铁成矿元素成矿的重要控制因素;(2)均匀介质、岩浆侵入或地质构造的存在,对成矿元素在成矿流体运移的速度、流线、温度分布和成矿元素的溶解与沉淀分布都有着各自的特征.不同的成矿环境或成矿背景制约了成矿元素的迁移与富集以及矿体的产出定位。暗示成矿环境及成矿速率对热液体系中成矿元素的沉淀与溶解具重要作用;成矿流体的混合反应是成矿作用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在成矿理论研究中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地质构造因素的约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