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5篇
  免费   186篇
  国内免费   301篇
测绘学   53篇
大气科学   277篇
地球物理   304篇
地质学   463篇
海洋学   181篇
天文学   56篇
综合类   120篇
自然地理   128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0 毫秒
951.
福建省夏季高温成因分析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邹燕  周信禹  林毅  朱艳萍  高珊 《气象》2001,27(9):26-30
通过对1961-1999年7-9月各高温过程环境背景的统计分析,探讨造成福建省高温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及形势特征。结果表明:(1)夏季高温过程分布具有较为明显的空性和时间性;(2)西太平副热带高压是影响福建省高温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3)热带系统外围西北风场控制下的显著增温现象是影响高温过程的重要天气系统;(4)地形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气温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952.
金星探测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星探测是解答太阳系类地行星形成演化,地球宜居性的形成和未来发展,以及外太阳系宜居星球搜索策略的关键。由于金星恶劣的环境条件、对探测技术的多重挑战和相对高昂的探测成本,金星探测和研究程度远不及月球和火星。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金星探测任务相对匮乏。本文梳理了国际上金星探测研究进展、关键科学问题及技术需求,提出了未来金星的探测目标和探测方式建议。目前,对金星大气和气候研究程度最高,包括大气结构和大气化学,能量平衡和热结构,云层和霾层,大气环流和动力学以及气候演化等。高层大气的物理化学和太阳风与金星的相互作用方面也有重要进展。金星地表和内部的研究则相对滞后,研究涵盖金星表面形貌特征,撞击和重塑历史,火山和构造活动,地表物质组成,地表和大气相互作用等,但受限于数据的空间覆盖率和较低的分辨率和精度,诸多重大问题尚未解答,迫切需要新的探测数据。除探测任务外,金星研究还依赖于地基观测、实验室模拟和数值模拟研究。地面模拟设施对支持金星探测任务研发和金星基础科学研究尤为重要。未来十年是中国开展金星探测的契机和研发相关技术的关键时期。本文可为对金星探测、行星科学、太阳系探测感兴趣的科学家和工程人员提供...  相似文献   
953.
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台网记录的宽频带波形资料,采用近震全波形反演方法得到2022年2月1日—3月31日发生在中国大陆地区的MS≥4.0共20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逆断型5次,走滑型14次,未知型1次。  相似文献   
954.
A three-dimensional (3D) soil–structure interface model is proposed within the two-mechanism constitutive theory and bounding surface theory originally established for soils. The proposed model has two main characteristics: first, the model is formulated based on two different and superposed deformation mechanisms. The first mechanism is due to the stress ratio increment, and the second is due to the normal stress increment. Each mechanism induces a shear strain component and a normal strain component. The proposed model can be reduced to the conventional single-mechanism interface model. Second, the plastic modulus and stress dilatancy are defined using the bounding surface theory. The plastic flow rule under cyclic loading is modified and assumed to be dependent on both the stress state of the mapping point and the stress reversal loading direction. The proposed model was validated against the available 3D interface tests and was found to satisfactorily reflect the salient features of the interfaces under monotonic and cyclic loading paths with different normal boundaries. The problem in which the elastic normal stiffness in conventional single-mechanism interface models is often underestimated to enhance the simulation performance under varying normal stress conditions is solved by incorporating the second mechanism. And the effect of the second mechanism on the modeling behavior is discussed. The modified plastic flow direction accurately simulates the 3D cyclic shear response,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odel simulation and test result increases with the number of cycles by use of the plastic flow direction defined in conventional bounding surface theory.  相似文献   
955.
A semianalytical procedure is proposed for evaluating the internal forces of circular tunnel with imperfect interface bonding in layered ground subjected to an obliquely incident plane P or SV wave. In this study, the hoop bending moment and hoop axial force are related to the free‐field responses of the ground. A one‐dimensional numerical approach is firstly presented to obtain the free‐field responses of a layered half‐space with an obliquely incident plane P or SV wave propagation. Then, the free‐field stress state is transformed and decomposed in the polar coordinate system. The internal forces of tunnel caused by the isotropic stress state and the pure shear state are calculated and then summed up to obtain the overall analytical solutions. Finally, the validity of the proposed semianalytical procedure is demonstrated by numerical examples.  相似文献   
956.
宋维琪  邹文勇 《地震学报》2005,27(1):102-108
在研究Zhdanov的二维电磁场偏移成像的基础上, 针对它在某些方面的不足, 研究并提出了改进算法. 首先, 用一维反演结果确定初始背景电阻率, 然后在延拓计算过程中, 利用迭代算法进行逐层修正、 延拓计算, 从而获得较准确的电阻率; 第二, 研究了有限差分方程的改进算法, 根据大地电磁场变化的特点, 设计了纵向以等比级数变网格的迭代算法. 通过以上两方面技术的改进, 经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试算验证, 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957.
2008年初湘西北出现了自1956年有气象记录以来低温持续时间最长、冰冻范围最大、强度最强的一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罕见的特大冰冻灾害给当地支柱产业之一的椪柑生产带来严重影响.本文从天气学和农业气象学角度出发,对低温雨雪造成的椪柑冻害及椪柑成果的贮藏、销售影响进行了详细评估,旨在为湘西北椪柑生产恢复与制定防灾减灾措施提出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58.
近56年我国暖冬气候事件变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冬季平均气温序列采用三分位方法确定单站暖冬阈值, 并将单站暖冬分为弱和强两个等级。以此为基础, 确定区域暖冬和全国暖冬的界定方法和等级划分标准。区域暖冬采用站点相对比例确定, 全国暖冬采用暖冬面积相对比例界定。对我国1952— 2007年的暖冬事件变化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南方暖冬频率高于北方, 强暖冬多发区出现在我国中西部地区; 北方单站暖冬指数上升幅度大于南方, 表明北方暖冬事件上升趋势更加明显; 以1986年为界, 前期 (1952— 1985年) 南、北方各区域均很少出现暖冬, 南方各区暖冬频率略高于北方各区, 后期 (1986—2007年) 各区暖冬年大为增加, 北方各区增加最明显且超过了南方; 56年中, 全国性暖冬共发生15次 (年), 其中强暖冬共有5次 (年); 全国暖冬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 在有效面积不变的情况下, 暖冬面积每10年增加10%。  相似文献   
959.
为了提高沙瓦特指数的计算精度, 在沙瓦特指数计算方案中引入二分法:先用于计算抬升凝结高度上的要素, 进而计算假相当位温, 再依据假相当位温守恒性质用于计算500 hPa气块温度。与其他方案对比表明, 该迭代算法计算的沙瓦特指数精度较高; 与查表法所得的气块温度对比表明, 该迭代算法得到的气块温度的最大绝对误差为1.36 ℃, 平均误差 (-0.68 ℃) 与平均绝对误差 (0.69 ℃) 数值接近; 迭代算法与查表法之间以系统性偏差为主; 此外, 该迭代算法计算量小, 收敛速度快, 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60.
MODIS影像水体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鹏  邹春辉  赵学斌 《气象科技》2012,40(6):869-873
水体与植被、城市、土壤等地物在不同波段的光谱反射率的差异是利用遥感手段提取水体信息的基本原理.在水体光谱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MODIS数据特征以及各种水体信息的提取方法,比较了这些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并详细描述了各种水体指数的应用效果.水体指数法是目前最受关注的水体识别方法.综合利用各种水体指数和波段特征来提取水体信息,可有效排除其他地物的干扰,显著提高了水体监测的精度,从而为大范围的水资源与水环境动态监测迅速提供可靠的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