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67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65篇
地球物理   63篇
地质学   159篇
海洋学   28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Peishu  Zong  Jianping  Tang  Shuyu  Wang  Lingyun  Xie  Jianwei  Yu  Yunqian  Zhu  Xiaorui  Niu  Chao  Li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2017,129(3-4):1263-1277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 The parameterization of physical processes is one of the critical elements to properly simulate the regional climate over eastern China. It is essential to...  相似文献   
82.
庞朝云  黄山  张丰伟 《气象科技》2016,44(5):805-810
利用机载PMS粒子探测系统对2006年8月27日甘肃省中部一次降水性天气过程进行空中观测,对云中微物理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云层中小粒子对含水量的贡献较大,云层主要以平均直径小于20μm的小云滴为主。在低层云滴浓度和含水量大于上层,而平均直径小于上层,符合"播撒-供给"降水机理,云上部主要增长方式有凝华增长、淞附增长,在云下部主要增长机制是碰并增长。  相似文献   
83.
分散液态烃裂解气资源评价涉及五方面内容,可概括为"五步法"的定量评价方法。步骤一:源内和源外液态烃的分配比例和数量研究。模拟实验及实际地质样品统计相结合的研究结果,烃源岩中滞留烃的数量可观,受有机质丰度、类型、演化程度、烃源岩岩性、物性以及与储集层的配置关系等因素影响。总体特征烃源岩排油率变化于20%~80%,以TOC 2%为界,排油率为50%上下;高TOC、类型优质的烃源岩排油率高。步骤二:源外分散液态烃的主要分布、富集区研究。通过数值模拟正演研究液态烃的优势运移通道及分布富集区;同时,通过热成因沥青的数量统计及分布、样品的荧光特征反演研究分散液态烃的分布富集区。步骤三:不同赋存状态液态烃裂解成气的转化率研究。模拟地质条件下碳酸盐岩、泥岩和砂岩中的分散液态烃裂解生气实验,反映碳酸盐岩、泥岩和砂岩对液态烃的裂解均有催化作用,作用强度依次减弱,主生气期对应的Ro值分别为1.2%~3.2%、1.3%~3.4%和1.4%~3.6%;超压抑制液态烃裂解生气,达到相同转化率温度滞后30℃左右。步骤四:研究区含油气系统研究:加强液态烃晚期规模生气和有效成藏的要素和关键时刻的分析。步骤五:分散液态烃裂解气的定量评价以及资源评估。以深层海相天然气成因研究为基础建立的分散液态烃"五步法"定量评价方法,实现了中国深层古老烃源岩源内分散液态烃裂解气、源外分散液态烃裂解气、古油藏裂解气、干酪根降解气的整体、系统评价。  相似文献   
84.
基于区域海洋模式ROMS,建立了一个三维非线性斜压浅海模式,考虑了包括径流、风场、海面热交换以及黄渤海环流等因素,研究了夏季8月份黄河入海径流量对黄河口及附近海域环流结构的影响。数值实验较好地佐证了黄河冲淡水的"北偏"现象,并很好的体现了冲淡水对河口附近海域环流结构的影响。数值研究表明:黄河入海径流量对河口附近海域环流结构有显著影响,径流越大冲淡水向北-西北方向偏转越明显,同时流轴中心余流流速也显著增大;莱州湾顺时针环流受黄河入海径流影响显著,径流量越大越不利于该环流的发育和维持,而径流量越小环流越稳定;径流量越大导致河口附近海域表层余流加大,余流垂向梯度得到加强,底部补偿流增强,河口垂向环流越明显。  相似文献   
85.
Optical salinity sensors described here measure directly the seawater refractive index and thus enable a measurement of the seawater density and composition variation. We detail the measurement dependence to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in particular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compared to conductivity sensors, and demonstrate that it may be advantageous to directly measure refractive index rather than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so obtain a more direct route to density and absolute salinity.  相似文献   
86.
三化螟为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单食水稻,在田阳一年发生完全4个世代,开展各世代螟蛾盛发高峰期气象预警,对科学适时防螟灭虫,虫口夺粮意义重大。利用农业植保部门提供的三化螟蛾盛发高峰期虫情资料和气象部门气象观测同期资料,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三化螟蛾盛发高峰初日气象预警模型。结果表明:各世代预警模型输出的盛发高峰初日与实况误差3天的拟合正确率为82.2%~92.9%。试报2015—2016年,第1世代预报与实况误差为3天,第2代至第4世代误差为1~2天。三化螟蛾盛发高峰初日气象预警模型的拟合正确率、试报结果误差范围比较理想,可投入日常业务应用。  相似文献   
87.
汉阳鱼作为湖北武汉地区古生代鱼类的代表,其真实形态一直未被确定下来,同时关于汉阳鱼目内部的系统发育学关系也只停留在其下两个属种的讨论上,并未对其开展详细的分析讨论.采用形态学和分支系统学的方法,对湖北武汉兰多维列世清水组上部的盔甲鱼类新材料进行了详细研究,建立了汉阳鱼科一新属新种:意外洪山鱼(Hongshanaspis inexpectatus gen.et sp.nov.),同时修订了汉阳鱼属的部分特征.新属以头甲呈宽大于长的梯形和横长的长条形中背孔等特征而归属于汉阳鱼科,同时又以头甲侧缘从眶孔往后逐渐由光滑变为锯齿状,椭圆形的背位眶孔,发育8对侧横管和细小粒状的突起纹饰等特征区别于汉阳鱼科其他属种.分支系统学显示,汉阳鱼目并未组成一个单系类群,其下的汉阳鱼科的属种也并未组成一个单系类群,而是一个多分支形式,但其下的修水鱼科的属种却组成了一个单系类群.相关的相标志表明,相比于锅顶山汉阳鱼,意外洪山鱼生活在水体更深的潮控三角洲环境中.   相似文献   
88.
长江破碎带的研究过程及最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南京市及其附近区域(活动断层探测目标区范围)所开展的浅层人工地震探测、槽探、钻探,以及第四纪地层划分、新年代学测试数据等多学科资料,综合评价了长江破碎带的最新活动年代、活动性质、断层相关参数及其与地震活动关系方面的最新认识。  相似文献   
89.
一个精细粒度实时计算资源管理系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彬  宗翔  魏敏 《应用气象学报》2008,19(4):507-512
由于相应业务系统软件的缺乏,国家级气象高性能计算机的资源管理措施落后于能力建设的发展。对此,该文提出了一个精细粒度实时计算资源管理系统。系统设计紧密围绕着目前竞争最为激烈的计算资源,采用资源虚拟单元GCU作为资源使用的计量单位,屏蔽了不同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体系结构差异,实现了计算资源细粒度的统一量化统计。系统可分为用户接口层、资源管理层、HPC系统层等3个层次,根据与网格平台软件不同结合方式以两种方式运行。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完成了系统的研发、部署和试验运行,根据试验运行的部分数据进行了用户单位和用户个人的计算资源使用的统计分析。目前,计算资源管理系统成果已成功应用到国家级气象高性能计算机计算资源的业务管理工作中。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