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5篇
  免费   445篇
  国内免费   540篇
测绘学   230篇
大气科学   289篇
地球物理   592篇
地质学   1249篇
海洋学   248篇
天文学   44篇
综合类   243篇
自然地理   225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149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149篇
  2018年   140篇
  2017年   143篇
  2016年   138篇
  2015年   149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141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30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对某高坝心墙黏土进行了三轴压缩过程中的轴向渗透试验,观测了不同压实密度的试样在不同围压下轴向渗透系数随轴向应变的变化过程以及试样的变形形态。试验发现,三轴压缩过程中试样的渗透系数的变化趋势与压实密度和围压有关。当围压大于试样的前期固结压力时,试样在三轴压缩过程中一直呈现体缩,变得更密实,因而渗透系数随着轴向应变的增加而减小,最后趋于稳定。当围压远小于试样的前期固结压力时,试样产生了对抗渗不利的集中剪切带,集中剪切带成为渗流通道,使得试样的表观轴向渗透系数随轴向应变的增加而显著增大。重度压实的黏土在低围压下的大剪切变形下会产生高渗漏性的集中剪切带的试验事实,可以用来解释土石坝心墙的局部渗漏现象。  相似文献   
992.
汉南镁铁层状杂岩是出露于扬子板块北缘的一个大岩体,据测同位素年代为1121-748Ma,属中元古侵位于西乡群变质岩系的岩体。杂岩体按岩石类型分为由辉长岩类组成的上部带和由辉石-橄榄岩组成的下部岩带构成。岩石化学、矿物化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演变与层状岩序变化相当一致。韵律层发育部位,矿物组分多次重复出现。层状岩序的稀土总量(La/Yb)N值完全符合随着层序增高、分馏趋势增加一般规律。本文系统阐述了杂岩体各为岩石的铂族元素分配特征,初步确定了铂矿化与铜镍矿化产出部位。在分析了杂岩体产出构造环境的基础上,探讨了杂岩体原始岩浆性质,估算了部分熔融程度。  相似文献   
993.
对羌塘盆地昂达尔错地区中侏罗统布曲组储集层流体包裹体样品进行荧光观测、显微测温、测盐等系统测试分析,识别出两期流体包裹体。第一期流体包裹体主要分布在裂缝充填的方解石脉中。第二期流体包裹体分布在方解石晚期微裂隙中。通过对与烃类共生的盐水包裹体进行均一化温度测试,两期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分布在64~198 ℃范围内,总体呈现出两个明显的温度峰区:80~130 ℃、130~180 ℃。分析认为,研究区存在两期规模较大的油气运移。第一期以成熟度较低的油气充注为主;第二期以高成熟度的油充注为主。结合研究区储层埋藏史得出,研究区主要的油气成藏期发生在距今100~156 Ma,即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994.
基于曲率类属性,本文提出预测"裂缝发育带—裂缝发育方向—开启裂缝"的一套流程,首先对地震数据体进行曲率运算预测裂缝型储层发育带;然后对曲率数据体计算玫瑰图属性,用成像测井的玫瑰图与曲率体计算的玫瑰图进行比对,从而确定裂缝的发育方向;根据裂缝发育方向优选2个主要裂缝发育的主方向,然后根据裂缝发育的主方向对曲率数据体计算2个主方向方位强度属性;将2个方位强度属性分别与产能交会,其中相关性较好的方位为裂缝的开启方位。上述方法在哈萨克K油田应用,预测了K油田区东部地区为缝洞型储层发育带,西部地区为裂缝型储层发育带;主要发育NE向和NW向两组裂缝,其中NE向裂缝北部地区开启性好,NW向裂缝南部地区开启性好;根据预测结果,提出的2口钻井获得了商业油流。  相似文献   
995.
通过对南海西沙石岛已完钻的科学探井——西科1井进行岩性组合特征、元素地球化学、TEX86等多种指标分析,尝试恢复了西沙地区中新世以来海平面变化,讨论了碳酸盐岩台地形成发育的控制因素。发现受控于南海区域性构造事件及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双重影响,西沙地区海平面呈现早中新世高—中中新世低—晚中新世到上新世高—第四纪低的变化趋势,海水温度从早中新世到上新世呈整体下降趋势。岩性组合特征揭示,西沙地区碳酸盐岩台地在早中新世开始发育,到中中新世逐渐繁盛,在中中新世末达到顶峰,形成了包含潟湖相在内的大型礁盘;在晚中新世—上新世由于海平面快速上升以及海水温度下降而逐渐衰退淹没,到第四纪进一步持续萎缩。研究发现,西沙地区在早中新世和晚中新世—上新世,出现2次较强的白云岩化作用,与海平面下降造成碳酸盐岩台地暴露剥蚀直接相关。西科1井揭示的碳酸盐岩台地的发育演化过程是南海新生代碳酸盐岩台地繁荣与消亡的代表,是南海新生代构造演化与全球气候变迁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996.
魏星  黄茂松 《岩土力学》2004,25(Z2):43-46
自然土体处于初始应力状态,其强度和应力-应变关系都呈现出各向异性,而以往广泛使用的剑桥模型是建立在重塑土试验结果的基础上的,因此,计算实际问题时有一定缺陷.在总结了一些在修正剑桥模型基础上进行扩展而得到的各向异性模型,尤其是S-CLAY1模型.然后,假定了初始屈服面的倾角为K0线,这样使S-CLAY1的计算更加简单.此外,还编制了相关程序,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简单合理,参数正确,可以在实际工程中应用.  相似文献   
997.
针对长江中下游形成中性和中酸性岩浆岩的岩浆成因和Fe、Cu成矿作用问题,完成了一系列壳幔物质混合物、下地壳物质混合物及中性-中酸性岩浆岩在1000-2000MPa和900-1550℃的水不饱和条件下熔融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本地区中性和中酸性岩浆岩可能主要由适当比例的壳幔物质混合物熔化而得的岩浆结晶而成。硅酸盐玻璃的电子探针分析数据没有显示出K与Cu和Fe与Na的相关关系。在含硫体系中,铜在中性-中酸性硅酸盐熔体中的溶解度介于0.02%-0.23%之间,但多数铜分析值在0.1%以上(大致相当于初始物中15%的铜溶解在硅酸盐熔体中)。余下的部分铜则以Cu、Fe、S组成的小球粒形式不均匀地散布在硅酸盐熔体中。实验结果还表明,中性-中酸性硅酸盐熔体的不混溶性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998.
新寨矿泉水属重碳酸钙钠型低钠、低矿化度的含氯硅酸矿泉水,是来自花岗岩体中较深层的构造裂隙水、其水质、水量、水温十分稳定,为花岗岩体中较深层的构造裂隙水。矿泉水中有益元素的物质组份来源于花岗岩体,偏硅酸和氡含量达到国家标准,具有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999.
张廷山  杨洋  龚其森  梁兴  魏祥峰 《地质学报》2014,88(9):1728-1740
利用环境扫描电镜(ESEM)、原子力显微镜(AFM)、比表面积分析仪对四川盆地南部早寒武世筇竹寺组以及早志留世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的微观孔隙类型、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四川盆地南部筇竹寺组和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微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包括黏土矿物层间孔、有机质孔、晶间孔、矿物铸模孔、次生溶蚀孔等基质孔隙。ESEM和AFM两种方法结合,能客观地反映页岩气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具有互补性。本区筇竹寺组和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以极为发育的微孔为主,为页岩气储层提供了大量孔体积和表面积,但是筇竹寺组页岩比表面积和孔体积都较龙马溪组的小。笔者认为有机碳含量、黏土矿物类型及其含量、干酪根类型及其热演化程度是控制本区筇竹寺组和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主要因素,其中,热演化程度的影响最为明显。在一定范围内,热演化程度与比表面积、孔体积与黏土矿物中伊/蒙间层含量具有正相关性,随着热演化程度、有机碳含量、Ⅱ型干酪根含量的增加,表现为微观孔隙数量增加,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增大。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ARIMA模型的洞庭湖第四纪沉积物中镉演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洞庭湖区沉积物钻探取样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上,分别建立第四纪和全新世时期Cd和Cd/Ca的时间序列演化ARIMA模型,并据模型的拟合值及未来预测值对区域地球化学环境中Cd的演化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区内Cd的演化有较显著的周期性——环境地球化学旋回,与气候多次冷暖的交替有关;沉积物Cd/Ca受气候环境等控制,分析该比值的变化规律可推测区域环境地球化学的演变历史;Cd和Cd/Ca两者的变化基本同步,说明该区Cd的演化主要为自然演化;未来30年内沉积层的Cd含量仍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之后转为降低。从本区环境地球化学指标的时间变化规律及其与全球环境变化的相关联中说明自然条件是区域镉等元素沉积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