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272篇 |
免费 | 1143篇 |
国内免费 | 164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88篇 |
大气科学 | 1464篇 |
地球物理 | 1514篇 |
地质学 | 3182篇 |
海洋学 | 704篇 |
天文学 | 288篇 |
综合类 | 628篇 |
自然地理 | 79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3篇 |
2023年 | 95篇 |
2022年 | 247篇 |
2021年 | 304篇 |
2020年 | 239篇 |
2019年 | 261篇 |
2018年 | 273篇 |
2017年 | 264篇 |
2016年 | 343篇 |
2015年 | 278篇 |
2014年 | 336篇 |
2013年 | 335篇 |
2012年 | 307篇 |
2011年 | 348篇 |
2010年 | 354篇 |
2009年 | 329篇 |
2008年 | 292篇 |
2007年 | 279篇 |
2006年 | 238篇 |
2005年 | 221篇 |
2004年 | 179篇 |
2003年 | 196篇 |
2002年 | 215篇 |
2001年 | 210篇 |
2000年 | 226篇 |
1999年 | 344篇 |
1998年 | 339篇 |
1997年 | 337篇 |
1996年 | 247篇 |
1995年 | 228篇 |
1994年 | 214篇 |
1993年 | 184篇 |
1992年 | 140篇 |
1991年 | 130篇 |
1990年 | 82篇 |
1989年 | 78篇 |
1988年 | 79篇 |
1987年 | 43篇 |
1986年 | 46篇 |
1985年 | 33篇 |
1984年 | 34篇 |
1983年 | 21篇 |
1982年 | 22篇 |
1981年 | 11篇 |
1980年 | 15篇 |
1979年 | 11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58年 | 2篇 |
195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0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利用多种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7年3月1日江苏北部出现的一次罕见冷空气雷雨大风天气过程的发生背景、地面要素和云团演变特征,同时从大气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出发分析了午后对流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发生前,江苏地区位于高空槽前,对流层中低层有冷式切变线伴随两股冷空气南下,受江苏省北部地面气旋阻挡,冷空气在上游堆积,当气旋东移入海冷空气爆发式南下时,造成严重的大风灾害。此次过程中,对流层中高层大气降温而低层回温使大气温度直减率增大,为对流发生提供不稳定条件,但水汽输送主要集中在低层,且高层大气无明显抽吸作用,导致此次过程未发生强对流性降水,主要以大风灾害性天气为主。 相似文献
72.
1986—1987年北半球冬季亚澳地区大气环流异常及其与西太平洋SST异常的联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6—1987年冬季亚澳地区大气环流异常主要表现在北半球中纬盛行纬向气流,副热带西风急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及ITCZ位置异常偏北;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频繁;赤道盛行异常西风和异常南风;澳大利亚海平面气压偏高等现象。在这种大气环流异常形势下,东亚地区冬季风偏弱,冷空气主要在偏北地区东移,温度异常偏高,中国北方降水偏多,南方降水偏少。与此同时,澳大利亚夏季风偏弱并推迟一个月建立,整个澳大利亚地区降水偏少。大气环流异常是从低纬开始的。ITCZ位置异常偏于北半球,比其他环流系统异常要早一个月以上发生。1986年夏季以来,西太平洋赤道附近及其偏北地区SST始终维持异常偏高,可能是造成ITCZ异常偏北的原因,并进而引起瓦克环流减弱和南方涛动指数(SOI)偏低,从而对1986—1987年的ENSO事件的发生起了促进的作用。1986年夏秋季节西北太平洋30°N950hPa上北风异常,冬季南风异常又可能是引起西太平洋SST异常分布的原因,因此,1986—1987年冬季亚澳地区的异常事件必须从海—气相互作用的观点来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73.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是江苏油田的主要油气勘探开发区,是一个南断北超的典型箕状断陷湖盆,其中的古近系戴南组为一套厚度近2 000 m的河湖相砂泥岩地层,从下到上分为一段和二段。通过沉积充填分析和沉积相编图,戴南组一段沉积时,苏北盆地断陷构造活动相对强烈,地形高差大,水体相对较深,水体范围相对较小,从南向北分别发育近岸水下扇、湖底扇、三角洲等沉积相类型。戴南组二段沉积时,构造活动有所减弱,地形高差变小,水体相对较浅,水体范围扩大至整个凹陷,从南向北分别发育扇三角洲、湖底扇、三角洲等沉积相类型。利用砂岩等厚图等资料,确定了戴南组的沉积相图。沉积相在平面上分布范围明确,纵向上既有差异性又有继承性。高邮凹陷边缘和内部的同沉积断层对沉积相和砂体的发育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沉积相控制了油气分布,特别是对隐蔽油气藏形成起重要作用。高邮凹陷戴南组的隐蔽圈闭类型主要有地层超覆、断层-岩性、砂岩上倾尖灭及透镜体圈闭等。湖底扇、三角洲前缘、扇三角洲前缘、近岸水下扇中扇等为有利的储集岩相带。结合石油地质条件的分析,确定了联18-马18井区等几个有利的隐蔽油藏勘探区。 相似文献
74.
75.
从深部矿地球化学勘查实际需求出发,根据近年来20余个矿床研究结果,总结提出了热液成因有色金属矿床矿致异常规律--多维异常体系。多维异常体系是指产出在特定成矿地质时期地质体中,空间有序共存、形成机理各异、成矿指向递进的多属性地球化学异常体系,将在斑岩型、矽卡岩型、热液型以及沉积改造型等与热液作用有关的有色金属矿产深部矿预测和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安徽马头斑岩型钼铜矿为例,对该矿床多维异常体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在该矿床中,存在着以Na2O为代表的负异常体系、以S为代表的矿化剂元素异常体系、矿化剂元素S与Fe和成矿元素间协同平衡体系、成矿及其伴生元素异常体系等,这些异常体系对成矿的指示作用是递进的,从而证实了多维异常体系的存在。对应用多维异常体系思路预测和评价深部矿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76.
全球三大洋海山钴结壳资源量估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钴结壳具有Co、Ni、Cu和Mn及其他金属的潜在矿产资源和储存在结壳层中古环境信息的双重意义。与深海多金属结核和热液硫化物矿床相比,具有较高Co、Ni和Pt含量的海山钴结壳有可能成为商业勘探的潜在目标。为合理地估算出全球三大洋海山钴结壳资源量,基于我国西太平洋海山钴结壳拖网采样调查资料和对太平洋海山钴结壳资源分布规律和钴结壳矿区圈定参数指标的深入研究,按海山不同高度、不同洋壳年龄赋予不同结壳厚度,进而计算出全球三大洋海山钴结壳分布面积为3 039 452.14km2和干结壳资源量为(1 081.166 1~2 162.332 2)×108 t。太平洋海山钴结壳分布面积为2 123 087.12km2和干结壳资源量为(513.244~1 026.488)×108 t,大西洋海山钴结壳分布面积为512 509.74km2和干结壳资源量为(116.503 2~233.006 4)×108 t,印度洋海山钴结壳分布面积为403 855.28km2和干结壳资源量为(81.484 9~162.969 8)×108 t。三大洋海山钴结壳的Mn、Co、Ni和Cu金属量分别为(138.848 0~277.696 0)×108 t,(3.967 6~7.935 2)×108 t、(2.793 6~5.587 2)×108 t和(0.825 1~1.650 2)×108 t。根据钴结壳的Co含量、Co通量和厚度相关分析,所赋予的钴结壳厚度占理论推测厚度的6.10%~12.20%,这与Ku等得出"钴结壳生长时间约占其整个生命史4%"的认识非常相近。三大洋海山钴结壳实测厚度与赋值厚度对比分析表明,太平洋海山钴结壳赋值厚度平均值为1.87cm,实测厚度平均值为1.77cm,相对误差为5.35%,大西洋和印度洋相对误差分别为18.18%和23.23%。研究数据表明按海山高度和洋壳年龄所赋的钴结壳厚度基本合理,估算出的钴结壳资源量基本可靠。本文首次估算出三大洋海山钴结壳资源量,为整个海盆和三大洋海山钴结壳资源量估算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77.
云南民族语地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惠荣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4,6(1):11-22
云南有25种世居的少数民族,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也是民族语地名语种最多的省。云南被称为“地名博物馆,,民族语地名有其典型性。云南的民族语地名有很多特点,但并不特殊,在其他地方也似曾相识。本文以一个省为单元,对少数民族语地名进行全面综合研究,探讨民族语地名与地理环境、历史发展的关系及各种民族语地名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8.
79.
Chen Tieyun Zhu Zhenghong
Professor Dept. of Naval Architecture Ocean Engineering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Lecturer 《中国海洋工程》1991,(1)
The plastic node method is reformulated by the variational principle and is applied to elasto-plastic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tubular joints, eventually including the effect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gussets, stiffener rings, etc., if necessary. Four different joints are studied here in detail for the elasto-plastic behavior, the strain at the hot spot, the strain concentration factor around the intersection line, and the propagation of the plastic region with loading up to collapse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ultimate strength, safety factor,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lastic field. The present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相似文献
80.
长江河口三角洲区有孔虫沉降速度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晓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0,10(3):47-58
作者对有孔虫壳体沉降速度进行了测试和研究,提出了不同属种有孔虫的壳径与沉降速度相关方程,引进了“当量直径”的概念,并用于长江口三角洲地层中的化石群,提出了解释潮汐河口有孔虫埋葬群的形成机理,从而定量的研究和辨别三角洲地层中的原地埋葬和异地埋葬化石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