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26篇
  免费   1436篇
  国内免费   1962篇
测绘学   407篇
大气科学   1963篇
地球物理   2046篇
地质学   4087篇
海洋学   822篇
天文学   378篇
综合类   801篇
自然地理   920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128篇
  2022年   355篇
  2021年   383篇
  2020年   309篇
  2019年   335篇
  2018年   429篇
  2017年   402篇
  2016年   455篇
  2015年   353篇
  2014年   440篇
  2013年   462篇
  2012年   361篇
  2011年   392篇
  2010年   425篇
  2009年   429篇
  2008年   420篇
  2007年   375篇
  2006年   342篇
  2005年   310篇
  2004年   220篇
  2003年   263篇
  2002年   259篇
  2001年   226篇
  2000年   290篇
  1999年   414篇
  1998年   375篇
  1997年   382篇
  1996年   345篇
  1995年   279篇
  1994年   253篇
  1993年   186篇
  1992年   168篇
  1991年   125篇
  1990年   86篇
  1989年   95篇
  1988年   84篇
  1987年   58篇
  1986年   42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4篇
  1958年   9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41.
基于角质颚长度的头足类种类判别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刘必林  陈新军  方舟  金岳 《海洋与湖沼》2015,46(6):1365-1372
本文根据2013 年8 月于舟山市沈家门东河菜场采集的5 种近海常见经济头足类(剑尖枪乌 贼、杜氏枪乌贼、金乌贼、曼氏无针乌贼和短蛸), 利用逐步判别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其上、下角质颚 的各5 种长度指标(喙长、头盖长、脊突长、侧壁长、翼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这5 种头足类角质 颚长度差异显著(ANOVA: P<0.001), 其中以金乌贼的角质颚尺寸最大, 短蛸的角质颚尺寸最小。判 别分析显示, 角质颚长度适合用来划分头足类的种类, 综合判别成功率为96.2%, 其中以上颚侧壁 长、上颚头盖长和下颚脊突长对判定的贡献率最高。然而, 与之相比, 标准化后的角质颚长度则更适 合用来划分头足类的种类, 综合判别成功率达到100%, 其中以标准化下颚喙长和标准化下颚翼长对 判定的贡献率最高。主成分分析显示, 角质颚长度及标准化后角质颚长度对枪乌贼类和乌贼类的判 定成功率均达到100%.本文建立了一种基于角质颚长度判别分析法的头足类种类判定的新方法, 丰 富了头足类种类鉴定的技术手段, 为我国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42.
根据榧螺螺旋部的差异可将其分为两种不同的形态类型,类型Ⅰ(MorphotypeⅠ)的个体螺旋部陷入体螺层中,其壳顶与前部数螺层愈合;类型Ⅱ(MorphotypeⅡ)的个体螺旋部高出壳顶,缝合线明显,此类型可明确鉴定为伶鼬榧螺(Oliva mustelina)。本研究通过线粒体COⅠ和16SrRNA基因序列的分析对两种形态类型的榧螺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表明:两种形态类型的榧螺含有共享的单倍型;不同形态类型间的遗传距离和同一形态类型内的遗传距离重叠;两者的单系性在系统发育分析中没有得到显现,而是共同构成一个单系。因此,两种形态类型的个体均为伶鼬榧螺。类型Ⅰ可能是伶鼬榧螺中一种少见的有别于典型个体的形态变异类型。  相似文献   
943.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Hadley中心的海表面温度(SST)资料等,从北大西洋秋季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变化入手,对其影响后期冬季大气环流场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北大西洋SST异常与大气环流异常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2)秋季北大西洋SSTA具有较好的持续性,"正负正"海温异常空间分布导致12月巴伦支海上空500hPa位势高度异常偏高;(3)异常环流形势对应的海表面风异常场(SSWA)通过阶段性风-蒸发-SST异常反馈机制(WES机制)利于海温异常分布的持续及对上空异常大气环流的反馈;(4)三极子海温结构中负异常海温自10月份开始有自西向东的移动,风作用下蒸发加大,伴随上升运动自欧洲西部爱尔兰群岛出现自西向东移动的降水正异常区,潜热释放有利于冬季巴伦支海上空的异常高压脊发展。研究表明,北大西洋秋季SSTA通过阶段性海气相互作用机制影响海洋温度分布和大气环流异常,对后期冬季中国东北部的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44.
北极海冰的年代际转型与中国冻雨年代际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璐  黄菲  周晓 《海洋学报》2015,37(11):105-117
基于1961-2013年HadISST海冰密集度资料,定义了北极海冰的季节性融冰指数,结果显示近几十年来北极季节性融冰范围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并分别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中期存在显著的年代际转型,相应地,中国冻雨发生频数总体上呈现出显著的减少趋势,但也存在显著的年代际转型。在20世纪70年代末之前,北极季节性融冰范围较小但显著增长,中国冻雨频数年际变化振幅较大,且主要受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北极季节性融冰范围维持振荡特征,没有显著的线性趋势,中国冻雨频数变化振幅减小,与北极海冰相关较弱,主要相关因子为北大西洋及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变化;而90年代中期以后,北极海冰融化加快,特别是2007年以后,季节性融冰范围大大增加,而中国冻雨频数处于低发时段,其变化与太平洋扇区海冰及堪察加半岛附近海温呈显著负相关,季节性融冰的显著区域也从东西伯利亚海逆时针旋转向波弗特海-加拿大群岛北部扩张,同时向北极中央区扩张。不同年代影响冻雨的海温或海冰关键海区不同,产生特定的大气环流异常响应,进而影响到我国冻雨。  相似文献   
945.
HY-2A卫星雷达高度计数据的全球统计评价及质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自HY-2A卫星发射以来,针对HY-2A卫星雷达高度计产品的交叉定标、真实性检验及质量评估工作一直在持续开展。本文主要以HY-2A卫星高度计第44周期的IGDR产品数据为例,通过使用全球分布图、二维直方图和每日均值统计的方法完成了与Jason-2IGDR产品的比对验证,同时对主要环境校正参数及地球物理产品的数据质量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高度计产品数据质量较稳定,此外利用HY-2A卫星升降轨交叉点海面高度差、与Jason-2卫星交叉点海面高度差以及沿轨海平面异常数据分析的方法进行了HY-2A卫星高度计观测系统的性能评估,结果显示,HY-2A卫星海面高度精度约为7.48cm,精度接近Jason-2,能满足海洋应用与科学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946.
本文利用区域海气耦合模式FROALS(Flexible Regional Ocean-Atmosphere-Land System)对西北太平洋地区1984-2007年连续积分结果,对比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同化资料讨论了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和表层洋流的气候态及年际变率。结果表明,FROALS基本能够再现冬、夏季季节平均的海温型,但均存在一个明显的冷偏差;FROALS对气候平均态的表层洋流有较高的模拟技巧,对于冬、夏季的表层洋流型都能够再现。另外,表层洋流的模拟偏差与海表高度的模拟偏差直接相关。由于模式模拟的黑潮热输送较观测偏强,使得模式模拟的海洋热输送倾向于使黑潮路径上的海温呈现正偏差。从表层洋流的年际变率来看,模式模拟的与ENSO(El Nio-South Oscillation)相联系的年际变率信号与观测相似:在El Nio年,北赤道流和棉兰老流增强,低纬度西太平洋海表高度降低,而在La Nia年则呈现出相反的形态,但是在模式中这种信号稍强于观测。  相似文献   
947.
Zhang  Kaikai  Mai  Kangsen  Xu  Wei  Zhou  Huihui  Liufu  Zhiguo  Zhang  Yanjiao  Peng  Mo  Ai  Qinghui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2015,14(3):541-548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dietary proline (Pro), and Pro and hydroxyproline (Hyp) in combination on the growth performance, total...  相似文献   
948.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waterborne copper(Cu) and cadmium(Cd) on survival, anti-oxidative response, lipid peroxidation and metal accumulation in abalone Haliotis discus hannai. Experimental animals(initial weight: 7.49 g ± 0.01 g) were exposed to graded concentrations of waterborne Cu(0.02, 0.04, 0.06, 0.08 mg L-1) or Cd(0.025, 0.05, 0.25, 0.5mg L-1) for 28 days, respectively. Activities of the anti-oxidative enzymes(catalase, CAT;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glutathione peroxidases, GPx;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 contents of the reduced glutathione(GSH) and malondiadehyde(MDA) in the hepatopancreas, and metal accumulation in hepatopancreas and muscles were analyzed after 0, 1, 3, 6, 10, 15, 21, 28 days of metal exposure, respectively. Results showed that 0.04 mg L-1, 0.06 mg L-1 and 0.08 mg L-1 Cu caused 100% death of abalone on the 21 st, 10 th and 6th day, respectively. However, no dead abalone was found during the 28-day waterborne Cd exposure at all experimental concentrations. Generally, activities of SOD and GST in hepatopancreas under all Cu concentrations followed a decrease trend as the exposure time prolonged. However, these activities were firstly increased and then decreased to the control level and increased again during Cd exposure. Activities of CAT in all Cu exposure treatment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These activities were firstly increased and then decreased to the control level and increased again during Cd exposure. Contents of MDA in hepatopancreas in all Cu treatment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to the control level. However, the MDA contents in hepatopancrea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changed during the 28-day Cd exposure. The metals accumulation in both hepatopancreas and muscles of abalon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waterborne metals concentration and exposure time.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H. discus hannai has a positive anti-oxidative defense against Cu or Cd. In conclusion, anti-oxidative mechanism in abalone to resist waterborne Cu did not follow the same pattern as that for waterborne Cd.  相似文献   
949.
米探1井取得天然气勘探突破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四段具有巨大勘探潜力,然而,对盆地奥陶纪马四期古构造格局和岩相古地理研究还存在争议,制约了下步天然气勘探进程。为此,基于地震、野外露头、钻井、岩芯、微观薄片和测井等基础资料,对马家沟组四段构造- 岩相古地理开展了系统研究,确定了盆地奥陶纪马四期古构造格局,并恢复出马家沟组四段岩相古地理,预测了有利勘探区。研究结果表明:①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马四期发育“两陆三隆四坳”的古构造格局,其中两陆为伊盟古陆和阿拉善古陆,三隆分别为中央古隆起、中条古隆起和神木- 志丹低隆起,四坳为西南边缘坳陷、桃利庙坳陷、府谷坳陷和柳林坳陷;② 马四期为碳酸盐岩内缓坡和中缓坡沉积,其中内缓坡又发育白云岩坪、含云膏坪、微生物丘、灰泥丘、砂屑滩、丘滩间海和灰质潟湖等7类微相;③ 古构造格局控制马家沟组四段沉积分异,微生物丘、灰泥丘和砂屑滩等3类有利储集相主要沿中央古隆起和神木- 志丹低隆起等古地貌高部位分布。因此认为,神木—靖边地区是有利储层发育区,且处于岩性相变带,生储盖配置关系好,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是天然气勘探的有利靶向区。  相似文献   
9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