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3篇
  免费   712篇
  国内免费   951篇
测绘学   289篇
大气科学   740篇
地球物理   909篇
地质学   1761篇
海洋学   482篇
天文学   109篇
综合类   348篇
自然地理   478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219篇
  2021年   244篇
  2020年   206篇
  2019年   215篇
  2018年   260篇
  2017年   205篇
  2016年   250篇
  2015年   199篇
  2014年   224篇
  2013年   219篇
  2012年   220篇
  2011年   190篇
  2010年   196篇
  2009年   174篇
  2008年   180篇
  2007年   183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111篇
  2000年   114篇
  1999年   148篇
  1998年   87篇
  1997年   111篇
  1996年   88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7篇
  1968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1年   1篇
  193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71.
Landsat时序变化检测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序变化检测已成为当前Landsat数据主流的变化检测方法。本文从检测算法对比、时序数据构建和精度评价等方面对Landsat时序变化检测进行回顾和评述,进而提出Landsat时序变化检测当前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所面临的挑战。Landsat时序变化检测算法可大致归纳为轨迹拟合法、光谱-时间轨迹法、基于模型的方法3大类,这些算法大多基于森林扰动提出;变化检测常用指标有波段型、植被指数型、线性变换型、组合型4大类,每类指标的优势不同,可综合多类指标以更全面地检测不同扰动类型。尽管Landsat时序变化检测已取得长足发展,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最大挑战是缺少一致性的参考数据集进行变化检测精度评价。  相似文献   
872.
Using statistically downscaled atmospheric forcing, we performed a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to evaluate future climate's impact on storm surges along the Gulf of Mexico and U.S. east coast. The focus is on the impact of climatic changes in wind pattern and surface pressure while neglecting sea level rise and other factors. We adapted the regional ocean model system(ROMS) to the study region with a mesh grid size of 7–10 km in horizontal and 18 vertical layers. The model was validated by a hindcast of the coastal sea levels in the winter of 2008. Model's robustness was confirmed by the good agreement between model-simulated and observed sea levels at 37 tidal gages. Two 10-year forecasts, one for the IPCC Pre-Industry(PI) and the other for the A1 FI scenario, were conducted. The differences in model-simulated surge heights under the two climate scenarios were analyzed. We identified three types of responses in extreme surge heights to future climate: a clear decrease in Middle Atlantic Bight, an increase in the western Gulf of Mexico, and non-significant response for the remaining area. Such spatial pattern is also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projections of sea surface winds and ocean wave heights.  相似文献   
873.
青藏高原北部活动层土壤热力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3年10月~2004年9月期间高原北部可可西里(QT01)、北麓河(QT02)、开心岭(QT05)、通天河(QT06)等地活动层土壤温度梯度、土壤热通量及土壤水分的观测资料,计算了高原北部活动层土壤的导热率、土壤容积热容量、导温率等土壤热力参数.结果显示,QT02、QT05、QT06三站导热率、导温率夏秋季节较大而冬季较小,容积热容量则相反,表现为秋冬季节大而夏季较小;QT01站导热率表现为春季大,夏季较小;表层土壤粒度较小及较低的土壤湿度是冬季导热率较小的可能原因;冻土的热力特征参量可描述为相应深度的温度、体积含冰量及土壤盐度的函数,土壤含水量是融土热特征参数的主要影响因子;土壤水分含量小于某一临界值时,导温率随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大而增大,反之则减小.  相似文献   
874.
In the summer of 2008, the world’s largest green-tide occurred in the Yellow Sea, China. The hypothesized cause was the expansion of Porphyra yezoensis aquaculture along the Jiangsu coastline and the re-occurrence of a green-tide in 2009 was predicted. In this study, satellite and field images showed the formation of the June 2009 green-tide which again originated from the Jiangsu coast. The responsible species, its source and biomass accumulation were studied to support the previous hypothesis. Morphological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e homology of Ulva prolifera in the 2008 green-tide with the U. prolifera from P. yezoensis aquaculture rafts. About 91-505 kg/ha of U. prolifera was attached to the P. yezoensis aquaculture rafts and a total biomass of 4956 tonnes was estimated during the harvesting of P. yezoensis. This is sufficient to seed a bloom when they are dislodged from the rafts as a result of harvesting practices.  相似文献   
875.
深埋电极的地电阻率观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研究了四极观测系统装置系数与电极埋深的关系;然后给出了点电流源在3层地壳模型的地表和第二层时,电源所在层的电位的解析表达式;最后将天津宝坻地区的电性结构简化成一个3层模型,计算给出了当地表层和基岩中的电阻率出现变化时,在地表和基岩上层开展四极地电阻率观测结果与供电极距和深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876.
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断裂带一直以来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四川盆地含油气构造演化、南北地震带地震危险性分析的重点地区,对新构造运动、油气勘探、地震研究均有重要意义。自从汶川地震在龙门山断裂带上发生以来,各研究领域的专家利用已有的资料,基于各自对龙门山断裂带构造的认识,对该地震的发震构造问题开展了广泛的讨论,提出了多种发震构造模式,但大部分仅提出了一个或是几个二维的发震构造剖面,部分三维发震构造模型也仅是不考虑断层相互切割关系的简单化的有限元模型,且部分模型仅仅是提出了起始破裂处的发震模型。鉴于汶川地震长达240km的地表破裂带,仅建立局部地区的构造模型是远远不够的,而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和中小震精定位结果、震源机制解均表明龙门山断裂带的构造存在较大的南北活动的差异。因此,研究地震发生和传播机制需要建立整个龙门山断裂带的复杂三维构造模型。  相似文献   
877.
利用南京站1949—2008年逐日气温、逐月降水距平百分率资料及南京市统计年鉴数据,分析农作物产量对夏季累积高温的气候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949年以来南京市夏季累积高温呈波动上升趋势;最近60年(1949—2008年)和最近30年(1979—2008年)夏季累积高温的线性增长率分别为0.35℃/a和2.88℃/a;夏季累积高温与夏、秋粮产量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6和-0.62,油料作物对夏季累积高温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响应,但不如前两者显著,棉花产量对夏季累积高温变化不敏感。  相似文献   
878.
针对AWX格式红外云图数据特点,依据红外云图三维仿真原理,通过构建DEM模型和应用OpenGL技术,提出了适合云图自身特点真实感表现的颜色及透明度获取方法,实现了对AWX格式红外云图三维仿真显示,并给出了实现方法及流程。通过应用验证,该方法对AWX格式红外云图三维仿真显示速度快,更好地反映了云团的空间分布特征,增强了云图的显示效果。  相似文献   
879.
天顶对流层延迟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依据精密单点定位(PPP)原理编写天顶对流层延迟估计程序,分别利用所编程序和GAMIT软件进行实测数据解算,将所得数据与IGS网站提供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PPP与双差法估计对流层延迟都有较高精度;但在双差法解算过程中发现,无远距离测站参与解算会影响对流层延迟估计的精度。  相似文献   
880.
地震预警中的单台综合定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日本基盘强震观测网中某个地震事件首个地震台记录的震级在4级以上、震中距为30~100 km的强震数据,运用B-Δ法和Voronoi多边形法相结合的方法计算震中距。结果表明,B-Δ法和Voronoi多边形法相结合计算出的震中距与单用B-Δ法的计算结果相比,单台定位所用时间相同,但其定位精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