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492篇 |
免费 | 3219篇 |
国内免费 | 211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312篇 |
大气科学 | 1143篇 |
地球物理 | 1418篇 |
地质学 | 4630篇 |
海洋学 | 1710篇 |
天文学 | 103篇 |
综合类 | 511篇 |
自然地理 | 99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1篇 |
2024年 | 317篇 |
2023年 | 302篇 |
2022年 | 465篇 |
2021年 | 541篇 |
2020年 | 462篇 |
2019年 | 534篇 |
2018年 | 447篇 |
2017年 | 443篇 |
2016年 | 375篇 |
2015年 | 538篇 |
2014年 | 484篇 |
2013年 | 605篇 |
2012年 | 616篇 |
2011年 | 607篇 |
2010年 | 609篇 |
2009年 | 619篇 |
2008年 | 594篇 |
2007年 | 570篇 |
2006年 | 549篇 |
2005年 | 458篇 |
2004年 | 381篇 |
2003年 | 267篇 |
2002年 | 271篇 |
2001年 | 231篇 |
2000年 | 162篇 |
1999年 | 88篇 |
1998年 | 29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29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14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3篇 |
1979年 | 10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10篇 |
1974年 | 2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西两端分别有一个构造急剧转向的地区——构造结, 这里是探讨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演化的重要场所.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对比显示这2个构造结有: (1)相似的地貌景观; (2)相似的地质特征和演化历史, 即都缺失喜马拉雅沉积岩(寒武纪—第三纪); (3)结晶岩系中都有高压变质岩, 且在10 Ma以来均发生过深熔与混合岩化作用; (4)25 Ma以来, 特别是10 Ma以来两地都经历了快速剥露和隆升作用; (5)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的碰撞时间接近, 分别为75 Ma和65 Ma, 均早于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其他地区.这些相似性表明: 伸展拆离和以河流作用为主的地表过程是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西构造结快速剥露的主导因素; 因强烈剥露减压所致的地壳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岩浆向地表减压处的流动在构造结的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2.
难浸金矿石电场强化电离—氰化提金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硫、砷、炭(泥)含量较高的难浸金矿石,采用电场强化电离-氰化提金新工艺进行试验,从理论上对方法原理者了讨论,并通过试验对比,证明该方法较规氰化提金方法提高了金浸出率(8%~80%),缩短了浸出周期(为原周期的1/4~2/3)。经野外堆浸试验,肯定了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3.
基于Leclaire对饱和双相孔隙弹性介质Biot模型的扩展,研究含有两种不同固相组分的三相多孔弹性介质中体波的传播特性。以饱和冻土为例,分析了各相体积分数、颗粒形状,接触参数等因素对波动方程中惯性参数、黏性参数、刚度参数的影响;对该三相介质模型进行了退化,分析了孔隙中只含液态水或固态冰时体波的特性;以饱和冻土为例,通过数值计算,探讨了饱和冻土中体波的相速度和衰减系数与胶结参数、接触参数、频率、饱和度、孔隙率等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与一般的饱和土不同,饱和冻土中存在5种体波,即3种纵波和2种横波;5种体波均具有弥散性和衰减性,且P1波、S1波弥散性和衰减性远小于P2、P3、S2波;胶结参数、饱和度、孔隙率对5种体波的传播特性影响显著,接触参数对传播特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4.
45.
贵州东部及邻区南华纪锰矿层中的黄铁矿产出形态多样,为了研究它们的成因标志,通过野外和镜下观察发现黄铁矿主要呈浸染状、条带状和结核状产出,并以草莓状和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为主。硫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含锰岩系中黄铁矿具有异常高δ34S值的特征,介于+37.9‰~+62.6‰之间(平均52.7‰),呈塔式分布,峰值在+46‰~+59‰之间,沿同一矿体剖面从下到上逐渐减小,不同矿床间差异大。结果表明沉积盆地的封闭性和冰川事件使海水硫酸盐浓度降低并富集重硫同位素,随后形成的硫酸盐最低带进一步减小了硫同位素的分馏,使黄铁矿的δ34S达到异常高值。随着沉积盆地逐渐变开放,矿层由下而上黄铁矿的δ34S值逐渐减小,而不同矿床黄铁矿的δ34S值差异则是因为沉积盆地封闭性的差异。因此,封闭的局限沉积盆地是锰矿床形成的重要地质背景条件,而渗流热卤水或火山锰源可能是矿床的主要锰质来源。 相似文献
46.
47.
通过对手术切除的37例胃癌患者的离体标本的自体荧光光谱检测,显示308nm,337nm激发光谱均呈双主峰结构,双主峰的比值均能区分胃癌与正常胃壁(P<0.001).分别用308nm,337nm激发荧光光谱单因素分析诊断胃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8.8%,86.8%,86.4%和80.1%,72.1%,67.5%.对308nm及337nm激发荧光光谱双因素分析,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4.4%,92.1%,91.9%,其诊断正确符合率明显高于单因素分析的结果.研究表明,以308nm及337nm双波长激发检测胃壁浆膜,双因素判别算法可较好地区分胃癌,这种方法有望成为手术中快速识别胃癌在胃壁的浸润范围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8.
海洋细菌对赤潮藻生长及其产毒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采用麻痹性贝类毒素小白鼠生物测定法 ,研究了在可控生态条件下两株海洋细菌S1 0 、P42 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及其产毒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菌株S1 0 在较高浓度下对藻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在较低浓度下抑藻生长作用较弱 ,不同浓度的菌株S1 0 均能有效地抑制藻细胞内麻痹性贝类毒素的产生 ,且在较低浓度下效果较好 ;菌株P42 对该藻的作用恰好与S1 0 相反 ,在较低浓度下明显抑制藻细胞的生长 ,不同浓度的菌株P42 也能有效地抑藻产毒 ,且在较高浓度下作用较明显。实验用的藻株毒力约为 ( 0 .95— 1 2 .1 4)× 1 0 - 6MU/cell,属于低毒藻株 ,该藻株在培养第 1 4天达到毒性最高峰 ,峰值为 1 2 .1 4× 1 0 - 6MU/cell,之后逐渐下降。讨论了海洋细菌在赤潮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9.
50.
本文利用测试粒子模拟的方法研究离子在通过垂直无碰撞激波结构时的加速.我们首先探究了在理想激波条件下,离子通过激波结构后的能量增益与其初始参数(包括回旋相位角、初始位置和上游平均能量)的关系; 然后进一步探索了离子通过由自洽的一维混合模拟给出的更接近真实的激波结构时获得的加速,研究了激波内部的电场和磁场结构对离子能量增益的影响.结果显示,当离子能量较低(离子回旋半径小于激波面厚度或相当)时,激波横越电势和磁过冲对离子的能量增益起到促进作用; 而当能量较高时,激波内部结构对于离子能量增益的影响逐渐可以忽略. 此外,与激波横越电势相比,激波磁过冲的强度对离子能量增益的影响占主导,离子的能量增益随着磁过冲的增强而增强.最后,我们发现激波的磁场过冲和横越电势对于离子能量增益的影响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叠加,甚至有互相抵消的效应.作为示例,我们给出了一个激波法向电场的双极结构使得离子加速变弱的例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