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27篇
  免费   3163篇
  国内免费   2084篇
测绘学   1263篇
大气科学   1133篇
地球物理   1393篇
地质学   4537篇
海洋学   1678篇
天文学   102篇
综合类   492篇
自然地理   976篇
  2025年   10篇
  2024年   303篇
  2023年   291篇
  2022年   449篇
  2021年   510篇
  2020年   443篇
  2019年   529篇
  2018年   434篇
  2017年   431篇
  2016年   366篇
  2015年   528篇
  2014年   480篇
  2013年   600篇
  2012年   607篇
  2011年   596篇
  2010年   604篇
  2009年   606篇
  2008年   586篇
  2007年   555篇
  2006年   545篇
  2005年   457篇
  2004年   379篇
  2003年   265篇
  2002年   270篇
  2001年   229篇
  2000年   157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0篇
  1974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空间离群是指空间邻域中属性特征值明显不同于其他对象的空间对象,空间数据离群挖掘能为人们提供很多有趣的信息,但空间数据具有复杂的拓扑关系、方位关系和度量关系等空间特征,传统的面向事务型数据库的离群挖掘算法并不适用于空间数据库。本文提出了基于MST(Minimum Spanning Tree,最小生成树)聚类的空间数据离群挖掘算法(SOM);有机结合了最小生成树理论与密度的方法,既体现了空间离群的局部特性,又体现了空间离群的孤立程度。该算法通过MST维护空间数据的基本空间结构特征,通过打断MST中最不一致的边形成MST聚类,不仅具有密度的聚类方法能够聚集非球状簇和分布不均的数据集的特点,而且聚类结果不依赖于用户参数的选择,因此,离群挖掘结果更合理。最后,通过实例数据,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它适用于大规模空间数据集的离群挖掘。  相似文献   
102.
两类矿物前体对As(Ⅲ)阴离子吸附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两类矿物前体对A s(Ⅲ)阴离子的吸附反应的实验研究发现:这两类矿物前体在吸附反应过程中pH值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它们对A s(Ⅲ)的吸附均属于化学吸附。M g-A l-LDO从环境中获取阴离子以恢复重建LDH的结晶结构,并释放OH-使溶液pH升高;F e(OH)3凝胶改变了A s(Ⅲ)的络合配位数,同时产生H+离子,使溶液pH降低;M g-F e-LDO兼有二者的特点。在室温条件下,M g-A l-LDO和M g-F e-LDO对A s(Ⅲ)的吸附容量分别为83.2×1-0 3和87.45×1-0 3,而F e(OH)3凝胶为204.9×1-0 3。矿物前体对溶液中阴离子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大大高于对应的矿物,主要原因是它们的吸附机理不同,前者为化学吸附,而后者以物理吸附为主。  相似文献   
103.
近42年日照市气候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日照市1961-2002年的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以及季降水量、季平均气温资料,利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和滑动t检验法,分析了日照市近42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均存在突变,其中,冬季气温突变最为明显,秋季略有突变但不明显,春、夏季气温没有突变现象;夏季降水量突变最为明显,秋季不明显,冬、春季没有突变现象。  相似文献   
104.
蔡枫  郑永来 《岩土力学》2009,30(Z2):560-564
从减少基坑开挖过程中坞墙位移和控制坞壁渗水角度出发,利用数值模拟分析,探讨在深基坑开挖中得到广泛应用的普通土钉墙和用于船坞坞室基坑开挖中的复合土钉墙技术,将联合劲性水泥土搅拌桩的复合土钉墙用于干船坞的坞墙结构。从工程探讨角度,研究土钉联合劲性水泥土搅拌桩、预应力锚杆的复合土钉墙在干船坞这一特定条件下的应用问题,并通过分析模拟结果,为干船坞坞墙设计施工过程中安全问题提出一些注意点  相似文献   
105.
本研究首次应用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监测张掖市临泽县平川段的黑河河床表面温度与河水温度,确定了该时段黑河中游湿地临泽平川段的地表水地下水转换情况。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温度分辨率为0.01℃,采样间距为0.25m,时间间隔为4min。通过对全长550m的河床表面温度与河水温度连续监测,分析该区段温度场动态,发现试验区河段河流受地下水补给,有地下水溢出带。通过河床表面温度与河水温度、环境温度的对比,清楚反映了该河段温度异常带的分布与变化规律,明确了地下水溢出带的位置与地下水溢出强度。  相似文献   
106.
大兴安岭吉峰科马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岩石学研究表明,大兴安岭北段吉峰林场一带变质超基性岩为具有典型鬣刺结构的科马提岩。科马提岩系列由橄榄质科马提岩、玄武质科马提岩及拉斑玄武岩、辉长岩等岩石组成。科马提岩显示了从超镁铁质到镁铁质地球化学趋势,拉斑玄武岩具有从富镁到富铁的趋势,而上覆长英质火山岩则遵循钙-碱趋势。科马提岩稀土配分型式为类似于南非超镁铁质科马提岩的平坦型或轻稀土略富集而重稀土平坦型。科马提岩系列8件样品的Sm-Nd同位素数据构成一条相关性较好的等时线,等时线年龄为1727Ma±74.7Ma,INd=0.510725±0.0000798,εNd(t)=6.94±1.56,表明科马提岩形成于中元古代早期,其源区为亏损的软流圈地幔。这一地壳增生事件可能与松嫩地块从西伯利亚地台南缘裂解有关。   相似文献   
107.
刘东燕  郑志明  侯龙 《岩土力学》2010,31(Z1):23-27
通过自制的新型试验装置进行不同边界情况下的边坡模型变形破坏研究。探讨了边坡模型破坏开始时的坡角(破坏角)与边界条件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该破坏角会与模型厚度成一定的反比关系,但随着模型厚度超过一定值,边界条件造成的影响将趋于弱化,同时,运用数学手段定量地印证了这种关系形式。另外,还通过试验验证了相比于边界条件而言,破坏角的变化幅度会对模型材料的孔隙率更加敏感。基于所得结果,可对试验装置进行改进,并优化试验手段。  相似文献   
108.
地壳垂直运动的研究中,多面函数法是一种传统并得到广泛应用的方法。本文通过首都圈和晋冀蒙两个地区的实例,对多面函数和移动法综合拟合模型与多面函数模型等几种模型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多面函数和移动法综合拟合模型在拟合精度上优于其他几种模型,拟合残差更稳定,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9.
南沙渚碧礁生态系有机碳的分布及周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9 年 4 月对我国南沙群岛渚碧礁海水中溶解有机碳的分布及礁坪区颗粒有机碳 (POC) 和溶解有机碳 (DOC) 的周日变化特征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渚碧礁表层海水 DOC 变化范围为 1.43~3.62 mg/L,平均为 2.16 mg/L,含量分布大致表现为礁坪区>潟湖>礁外。潟湖 DOC 的垂直分布大致表现为表层高于底层,可能与表层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关。礁坪区 POC 及 DOC 都呈现显著的周日变化特征,POC 呈现夜晚高,白天低的特点,浮游植物的昼夜垂直移动可能是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DOC 的周日变化则主要受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及细菌等生物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0.
积雪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积雪参数(雪面积、雪深和雪水当量)反演对水文模型和气候变化研究有着实际的意义。然而,目前森林区的雪深遥感反演精度一直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和重要的季节性积雪区之一,本文利用FY3B卫星微波成像仪(MWRI)L1级亮温数据和L2级雪水当量数据,以及东北典型林区野外实测雪深数据,对Chang算法、NASA 96算法和FY3B雪深业务化反演算法进行了验证与分析。结果表明:在东北典型林区的雪深反演中,Chang算法和NASA 96算法反演的雪深波动都比较大,当森林覆盖度f≤0.6时,NASA 96算法表现比较好,均方根误差值在3种算法中较小,但当f >0.6时,NASA 96算法失真严重。当考虑纯森林像元(f=1)时,Chang算法低估了雪深47%。当f≤0.3时,FY3B业务化算法始终优于Chang算法。整体上,FY3B业务化算法相对稳定,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