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62篇
  免费   6699篇
  国内免费   3396篇
测绘学   2798篇
大气科学   1905篇
地球物理   2714篇
地质学   10019篇
海洋学   2429篇
天文学   211篇
综合类   1211篇
自然地理   1970篇
  2025年   39篇
  2024年   583篇
  2023年   640篇
  2022年   1048篇
  2021年   1240篇
  2020年   987篇
  2019年   1028篇
  2018年   961篇
  2017年   871篇
  2016年   868篇
  2015年   1128篇
  2014年   1032篇
  2013年   1190篇
  2012年   1296篇
  2011年   1235篇
  2010年   1241篇
  2009年   1112篇
  2008年   1148篇
  2007年   1086篇
  2006年   1030篇
  2005年   834篇
  2004年   604篇
  2003年   427篇
  2002年   451篇
  2001年   389篇
  2000年   315篇
  1999年   136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4篇
  1976年   5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Stable oxygen and hydrogen isotopic compositions (δ18O and δD) of plant xylem water and its potential water sources can provide new information for studying water sources, competitive interactions and water use patterns of plants. The contributions of different water sources to three plants, Hedysarum scoparium (HS), Caragana Korshinskii (CK) and Artemisia ordosica(AO),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artificial sand-fixed vegetation of Shapotou,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engger Desert of northwestern China, based on meteorological data and δ18O and δD values of precipitation, groundwater, soil water and xylem water of HS, CK and AO.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water content throughout the soil profile and their competition balance for water uptake during different growth seas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se sand-fixed plants have developed into a relatively stable stage and they are able to regulate their water use behavior as a response to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which reinforces the effectiveness of plantation of native shrubs without irrigation in degraded areas.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腺瘤(PA)的4D-DECT影像特征及物质成分信息,评价其定位及定性诊断价值。资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3例PA患者的临床资料及4D-DECT影像资料,逐一观察并记录CT征象,分别对病变与邻近组织的CT衰减值(HU)、碘浓度、Rho、Z值及DEI进行测定及比较分析。结果:53例患者中,52例(98.11%)为单发病灶,1例(1.89%)为多发病灶,共计病灶54枚,其中32枚(59.26%)位于气管-食管旁沟,10枚(18.52%)为异位腺瘤,22枚(40.74%)可见“短线征”,14枚(25.93%)可见“极血管征”;动脉期(90 kV)图像PA与甲状腺CT值无明显差异,平扫、动脉期(混合0.5、150 kV)及静脉期(90 kV、混合0.5、150 kV)图像中PA、甲状腺及淋巴结CT值均有差异。动脉期及静脉期淋巴结的碘浓度、Z值及DEI明显低于PA及甲状腺,静脉期PA的碘浓度、Z值及DEI明显低于甲状腺;动脉期及静脉期甲状腺Rho明显高于PA,动脉期PA的Rho明显高于淋巴结。结论:4D-DECT可较好地显示PA的影像学特征,还可以提供病变的碘浓度等多种物质成分信息,有助于提高PA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双能量CT虚拟单能量成像在鉴别脊柱急慢性压缩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85例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行双能量CT及MRI检查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0例急性压缩性骨折(共60个椎体)、35例慢性压缩性骨折(共48个椎体)。所有病灶椎体均有MRI诊断结果作为参照。将双能量CT图像数据进行虚拟单能量重建,分别得到40~120 keV的9组图像。对双能量CT虚拟单能量不同能级图像质量进行评分,作Kappa检验评价观察者间一致性。测量脊柱急慢性压缩骨折椎体在双能量CT虚拟单能量不同能级CT值,作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者CT值之间差异性。通过ROC曲线分析虚拟单能量成像不同能级对脊柱急慢性压缩性骨折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两名观察者对图像质量主观评估一致性较好(Kappa=0.805)且在虚拟单能量80 keV能级下图像质量评分最高。脊柱急慢性椎体在虚拟单能量不同能级下CT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在120 keV时AUC值最高为0.72,相应敏感性为86.7%。结论:相较于常规CT,双能量虚拟单能量成像能通过形态学特征及不同能级定量值进行综合评估,更好地鉴别脊柱急慢性压缩性骨折,从而帮助指导临床治疗决策及改善患者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104.

为了解楼板空间作用对型钢混凝土(SRC)柱-钢梁混合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分别建立带有楼板和不带楼板的两跨三层SRC柱-钢梁框架,选取2组天然波和1组人工波对其进行弹塑性分析,对比2种框架结构的型钢应力分布、混凝土板损伤、层间相对位移角以及框架基底剪力,分析楼板在结构抗震中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增加楼板可以有效增加框架抗侧刚度,最大可使层间位移角降低38.7%;同时可以减小核心区梁端塑性区域的面积,减缓型钢上翼缘应力发展速度;而且楼板的存在可使最大基底剪力提升60.7%,有利于减小结构损伤和提高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05.
阻尼器连接填充墙采用黏滞阻尼器与主体框架结构连接,是一种新型填充墙与框架的柔性连接方式,能满足柔性框架结构的大变形需求。为使得阻尼器连接填充墙达到最优的力学性能,结构布置和构件力学参数的选择十分重要,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分别建立了柔性钢框架结构和阻尼器连接填充墙-框架结构的有限元模型,考察不同阻尼系数阻尼器连接填充墙的抗风、抗震和抗倒塌力学行为。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经过对阻尼器阻尼系数优化取值后,阻尼器连接填充墙在风荷载作用下不会开裂且最大应力值仅为嵌砌刚性连接填充墙的1/3,主体结构加速度地震响应可降低48%左右,并能保证墙体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不倒塌。最后给出阻尼器连接填充墙设计流程。  相似文献   
106.
一次强震常伴随着多次余震作用,且时间间隔较短。研究表明,主震诱发的系列余震会对原有结构造成进一步的累积损伤。核岛厂房结构作为核反应堆的最后一道防线,其在服役期间可能遭受主震和余震的累积作用。参考我国现行规范,定义了四类性能水准(PL)和三种极限状态(LS),以混凝土最大应变作为结构破坏指数(DI),以谱加速度Sa作为地震动强度指标(IM),提出一种考虑主余震序列作用下核岛厂房结构的易损性评估方法。选取PEER数据库地震记录,采用增量动力分析方法,给出了AP1000核岛厂房在420条主余震序列地震作用下的易损性曲线。定量分析了主震强度和主余震谱加速度比对核岛厂房结构易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核岛厂房的超越概率随着余震强度的增大而增大;余震在主震对结构损伤的基础上会加重核岛厂房的附加损伤;随着主余震谱加速度比从0.5增加到1.0时,核岛厂房结构破坏状态超越概率提高了10%~40%。  相似文献   
107.
某超高层建筑巨型框架采用了直角梯形截面型钢混凝土巨型柱,为研究这种不对称截面型钢混凝土巨型柱的抗震性能及混凝土强度对抗震性能的影响,进行了2个较大尺度的不同混凝土强度的直角梯形截面型钢混凝土巨型柱模型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比较了2个试件的水平承载力、滞回性能、骨架曲线、刚度、耗能及变形,分析了正、负两向加载下试件抗震性能的差异及混凝土强度对试件抗震性能的影响,采用条带法对试件正截面承载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两试件均呈现以弯曲为主的破坏形态,滞回曲线均较饱满,滞回耗能性能良好;由于试件截面配钢和配筋不对称、骨架曲线不对称,正向加载下,截面直角边基本均匀受压,抗震性能相对好,负向加载下,截面斜边尖角部位受压较大,抗震性能相对差;混凝土强度较高的试件,滞回曲线更为饱满,水平荷载达峰值前刚度退化较慢,表现出了良好的抗震性能,但达到峰值点后承载力下降相对快些;用条带法计算所得正截面承载力与试验符合较好;构造合理的直角梯形截面型钢混凝土巨型柱可用于巨型柱框架抗震设计。  相似文献   
108.
为研究复式钢管混凝土钢板剪力墙框架的抗震力学性能,基于装配式复式钢管混凝土柱-钢板剪力墙框架结构拟静力试验研究,合理采用材料本构关系并引入了损伤因子来考虑混凝土的损伤退化,利用ABAQUS软件建立两榀框架的有限元模型,并且对结构进行有限元计算。有限元模拟所得框架的滞回曲线与试验所得吻合良好,验证了有限元模拟的正确性。基于此,分析了整体框架以及各构件在受力过程中的应力分布,验证了钢板对于该类结构抗震性能有明显的提升及结构试件设计的合理性;最后对该类框架结构进行了参数分析,研究了轴压比、钢材强度及钢板剪力墙厚度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为此类框架结构试验以及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9.
深度学习是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的扩展,对复杂函数有很好的逼近能力,本文将其引入用于瞬变电磁视电阻率计算.首先,建立归一化感应电动势与瞬变场参数单一映射关系的5层深度神经网络,通过对单一隐含层不同神经元个数所训练的误差情况进行分析,确定5层深度神经网络各隐含层神经元个数为13,8,5,8,13.训练算法选择了改进的具有自适应学习率的Nadam算法,该算法可加速训练过程.对训练好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仿真实验,采用典型地电模型加以验证,发现其对不同的地电模型均具有较好的反映,证明本文采用的基于深度学习计算视电阻率的可行性.应用结果表明训练好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可快速准确计算视电阻率.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