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387篇 |
免费 | 12132篇 |
国内免费 | 1914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853篇 |
大气科学 | 6598篇 |
地球物理 | 9437篇 |
地质学 | 34587篇 |
海洋学 | 9968篇 |
天文学 | 580篇 |
综合类 | 4147篇 |
自然地理 | 749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76篇 |
2023年 | 1714篇 |
2022年 | 3471篇 |
2021年 | 4152篇 |
2020年 | 3394篇 |
2019年 | 3764篇 |
2018年 | 3254篇 |
2017年 | 3141篇 |
2016年 | 3178篇 |
2015年 | 3843篇 |
2014年 | 3574篇 |
2013年 | 4356篇 |
2012年 | 4760篇 |
2011年 | 4640篇 |
2010年 | 4580篇 |
2009年 | 4219篇 |
2008年 | 4248篇 |
2007年 | 4048篇 |
2006年 | 3863篇 |
2005年 | 3202篇 |
2004年 | 2434篇 |
2003年 | 1735篇 |
2002年 | 1786篇 |
2001年 | 1575篇 |
2000年 | 1294篇 |
1999年 | 531篇 |
1998年 | 204篇 |
1997年 | 149篇 |
1996年 | 97篇 |
1995年 | 68篇 |
1994年 | 57篇 |
1993年 | 48篇 |
1992年 | 52篇 |
1991年 | 32篇 |
1990年 | 52篇 |
1989年 | 24篇 |
1988年 | 35篇 |
1987年 | 53篇 |
1986年 | 60篇 |
1985年 | 45篇 |
1984年 | 40篇 |
1983年 | 31篇 |
1982年 | 30篇 |
1981年 | 23篇 |
1979年 | 28篇 |
1978年 | 6篇 |
1977年 | 6篇 |
1963年 | 6篇 |
1957年 | 18篇 |
1954年 | 3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包古图金矿四矿区L7号脉由浅部的自然砷-石英脉型矿石和深部的辉锑矿-石英脉型矿石组成。矿脉中含罕见的As、Sb矿物,如paakkonenite(Sb2AsS2)、自然砷、自然锑、方锑金矿、硫锑金银矿(Au3Ag4Sb10S12)等。热液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黄铁矿-毒砂阶段(Ⅰ),围岩中形成大量的毒砂和黄铁矿并伴随较强硅化;粗粒石英阶段(Ⅱ),形成沿围岩壁或围岩角砾的梳状石英;Au-As-Sb矿化阶段(Ⅲ),形成辉锑矿-自然锑-自然砷-paakkonenite-银金矿-自然金-方锑金矿-硫锑金银矿-辉锑银矿-银锌黝铜矿-斜方砷铁矿-硫铜锑矿-石英;晚期Sb矿化阶段(Ⅳ),形成与粒状方解石共生的辉锑矿、自然锑和paakkonenite;方解石阶段(Ⅴ),形成穿切矿体和围岩的方解石(-石英)细脉。辉锑矿和斜方砷铁矿交代毒砂,自然金、方锑金矿、paakkonenite和自然砷交代辉锑矿。辉锑矿的结晶主要受温度和还原S含量的控制,自然砷、自然锑的结晶主要受氧逸度和温度控制。As、Sb分别以自然砷、辉锑矿和自然锑形式存在,同时消耗大量H2S,流体进入张性空间后也释放H2S,导致硫逸度急剧降低,含Au络合物失稳而成矿。 相似文献
972.
喜马拉雅山脉中段的珠穆朗玛峰等地,海拔高差巨大、生境复杂多变、土地覆被类型多样且植被垂直带谱完整,是全球范围内研究土地覆被垂直变化的理想场所。本文基于30 m空间分辨率的土地覆被数据(2010年)和DEM数据,在ArcGIS和Matlab平台的支持下,提出并运用脊线法、样带法和扇区法3种山地南北坡划分方法,研究了喜马拉雅山土地覆被垂直分布与结构差异。结果表明:① 山地土地覆被分布具有明确的垂直地带性结构特征,喜马拉雅中部土地覆被垂直带谱为南六北四式,土地覆被垂直带谱中具有人类活动的特点。② 南北坡之间的土地覆被垂直带谱差异明显,南坡土地覆被类型完整多样,北坡相对简单;对同类型土地覆被而言,南坡较北坡分布高程低、幅度宽。③ 依据各类型分布面积比随海拔变化情况,土地覆被类型在南北坡上的垂直分布可分为4种模式:冰川雪被、稀疏植被和草地为单峰分布型,裸地为南单峰北双峰分布型。④ 3种划分方法中,南坡的土地覆被垂直带结构具有相似性,而北坡的土地覆被垂直带结构存在差异,扇区法较好地反映了土地覆被自然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973.
974.
许多研究表明中强地震前出现了红外辐射异常。近年来,川滇块体中、强地震频发,利用遥感数据对其红外辐射异常变化开展深入分析十分必要。结合13年MODIS/Terra遥感红外数据,采用空间距平分析法、辐射增强阈值面积指数法及辐射亮温均值低频时间序列法,对2004年4月—2017年6月红外亮温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川滇块体及周边构造断裂M≥5.5地震的震前异常信息。结果表明:(1)M≥6.0地震在震前3~6个月川滇块体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红外辐射增强异常现象;(2)震前红外异常并非随机分布,而可能是受到相关块体的控制;(3)以宁蒗M5.7地震和鲁甸M6.5地震为例研究发现,震前辐射增强较高的小范围区域与震中位置存在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975.
2017年8月8日四川发生九寨沟M7.0地震,是继2008年汶川M8.0地震后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东部的又一强震.现今GPS速度观测数据显示,2008年汶川地震前后的1999-2007年和2011-2016年两个时间段内巴颜喀拉块体东部地表速度场存在明显的差异.本文以实际GPS速度观测资料为约束,构建三维有限元地球动力学模型,分别计算分析了两个时段内震源区及周边现今地壳形变、弹性应变能和应力积累特征,进一步探讨汶川地震的发生对九寨沟地区变形及应力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汶川地震之后(2011-2016年)巴颜喀拉块体东部的地壳形变、弹性应变能积累及应力积累速率均明显大于震前,增加量值达1.5~3倍;九寨沟地震发震断裂上库仑应力增长率在1999-2007年约为0.7 kPa·a-1,2011-2016年间增至1.2 kPa·a-1.上述结果表明,现今巴颜喀拉块体东部地壳应力积累过程有利于左旋走滑型九寨沟地震的发生,汶川地震的发生调整了区域应力状态,加速了九寨沟地震的孕育过程.
相似文献976.
基于扫描线的车载激光雷达点云滤波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车载激光点云扫描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扫描线的车载激光雷达点云滤波方法.首先利用坡度差值将扫描线分成不同的线段集合,剔除原始点云数据中的离散点;然后对各线段集合赋予相应属性来进行分类;最后利用局部线性回归进一步对分类结果进行精化.对比实验表明:该滤波方法不但能够成功提取建筑物立面点,而且还能很好地保持建筑物立面的细节特征. 相似文献
977.
移动轨迹聚类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轨迹数据是人类移动行为的表征,能够映射出人的出行模式和社会属性等信息。怎样有效挖掘轨迹数据蕴藏的人类活动规律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通过轨迹聚类发现行为相似的类簇,从而探究群体的移动模式是轨迹挖掘和深度应用常见的方法之一。本文首先根据轨迹数据的特点,将轨迹数据模型分为轨迹点模型和轨迹段模型,并据此定义相应的相似性度量:空间相似性度量和时空相似性度量;然后,对两类模型的聚类方法进行了综述,并总结不同聚类算法的优缺点,以期为不同应用选取聚类算法提供科学依据;最后对移动轨迹数据聚类方法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78.
基于综合指标法的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保护有效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生态系统服务保护纳入到传统的以保护区为基础的自然保护之中是生态保护研究的新领域。利用综合指标方法,分析了中国从2000-2010年的4种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特征;并对中国的七大生态保护和恢复区域的服务空间保护成效进行评价,提出了国家尺度上的生态系统服务保护优先性分级。主要结论为:① 中国的生态系统服务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显著增加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显著减少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及华北地区。黄土高原的生态系统服务提高主要是农田向草地和林地、草地向林地的转换引的;华北地区的降低主要是耕地的减少以及人工用地的增加引起的;东北地区是由于林地向耕地草地、耕地向湿地与人工用地的转换引起的。② 七大生态保护和恢复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均为增加趋势而且显著增加面积大于减少面积;显著增加面积最大的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最小的为重点生态功能区;显著减少最大为重要生态功能区、最小的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区。而且,对服务的保护成效在重要生态功能区最高,其次为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其余区域均小于全国平均水平。③ 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保护优先性等级中,极高级别占到了国土面积的26.18%,保护的生态系统服务量占到全国总量的64.19%,保护成效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47倍。 相似文献
979.
荒漠植物白刺总DNA提取及鉴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荒漠植物白刺含有较多的多糖、酚类等次生代谢物,用常规的CTAB、SDS等方法难以获得高质量的总DNA。针对这一问题探索出一种适合白刺属植物总DNA提取的方法。其特点是在裂解细胞膜之前,首先用无CTAB缓冲液进行两次多糖、酚类等次生代谢物的抽提;加大CTAB浓度,用3×CTAB作为裂解液;在用异丙醇沉淀DNA之前,用高浓度NaCl再次分离多糖。用这种方法我们对分布于甘肃的四种白刺属植物的总DNA进行了提取,开展了与总DNA相关的PCR扩增和其他遗传学分析,并取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