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9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217篇
测绘学   69篇
大气科学   127篇
地球物理   92篇
地质学   258篇
海洋学   69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9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21.
黄土丘陵区林区开垦地土壤退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林地及其开垦地土壤颗粒组成、有机质含量、>0 .2 5mm水稳性团粒含量、土壤容及土壤抗强度等性质为基础 ,分析比较了林地及林地开垦后侵蚀 10年内土壤退化问题。研究结果表明 ,林地一旦开垦后随侵蚀年限的增长 ,土壤性质逐年退化 :侵蚀 10年土壤粘粒和物理性粘粒比林地分别减少 2 .74 %和 3.0 1% ,粗粉粒增加 ,土壤颗粒组成粗化 ;有机质含量从林地的 4 5 .2 g/kg下降到侵蚀 10年开垦地的 9.8g/kg ,>0 .2 5mm水稳性团粒含量从林地的 6 0 .19%下降到侵蚀第 10年开垦地的 2 8.6 0 % ,土壤容重增大 ,土壤的抗剪强度从 0 .12 3kg/cm3 下降到0 .0 74kg/cm3 ;并将林地和开垦地土壤性质与土壤侵蚀强度进行相关分析发现 ,>0 .2 5mm水稳性团粒含量对土壤侵蚀强度影响最大 ,偏相关系数为 0 .972 8,其次为土壤粗粉粒和抗剪强度 ,偏相关系数为 0 .8879和 0 .6 0 2 0 ,说明了林地开垦后侵蚀土壤的退化 ,恶化了土壤侵蚀环境 ,造成土壤侵蚀更易发生 ,加剧着土壤侵蚀强度 ,表明恢复和重建森林植被在防治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22.
中国国家自然地图集电子版的设计和研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阐述中国国家自然地图集电子版的设计与研制过程中的若干理论、方法、技术问题及实例。文章首先分析了研制中国国家自然地图集电子版的背景和科研、政府部门、大众等用户对它的需求,以及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对它的项目和经费支持。其次,文章阐述了该电子版的设计原则和若干理论、方法问题,包括在内容上的再创作,在技术上的创新,在功能上的突破,以及在屏幕界面感知效果上的要求和原则。再次,本文介绍了本电子版的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其中体系结构和技术系统包括数据、软件、辅助资料、模型与方法,以及它的四方面的功能,即图集阅览功能、表达—模拟功能、查询—检索功能、量测分析功能。关键技术则涉及到开发平台的选择、三维和动态数据模型的建立、多源多类数据的集成3个方面。第四,文章分析了中国国家自然地图集电子版的主要特色,包括独特的交互界面结构、别致的动态交互工具、各种形式的动态地图、丰富的三维地图浏览、生动形象的三维地形虚拟飞行、新颖的多种表达方法的联合、适当的分析和查询功能。最后,文章阐明了该电子版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版本更新计划。  相似文献   
523.
天宫一号高光谱成像仪具有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图谱合一等特性,在中国航天高光谱领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针对一般遥感场景分类数据集尺度单一、光谱分辨率较低等问题,本文提出基于天宫一号的多谱段、高空间分辨率、多时相高光谱遥感场景分类数据集(TG1HRSSC)。利用天宫一号高光谱成像仪获取的高质量数据,经过辐射校正、几何校正、空间裁剪、波段筛选、数据质量分析与控制等,制作了一批通用的航天高光谱遥感场景分类数据集,通过载人航天空间应用数据推广服务平台(http://www.msadc.cn[2019-09-10])进行分发和共享。该数据集包括天宫一号高光谱成像仪获取的城镇、农田、林地、养殖塘、荒漠、湖泊、河流、港口、机场等9个典型地物场景的204个高光谱影像数据,其中5 m分辨率全色谱段1个波段、10 m分辨率可见近红外谱段54个有效波段以及20 m分辨率短波红外谱段52个有效波段。研究利用AlexNet、VGG-VD-16、GoogLeNet等深度学习算法网络对构建的数据集进行场景分类的试验,结果表明该数据集的场景分类应用实现较好效果。由于该数据集具备高分辨、高光谱等特征优势,未来在语义理解、多目标检测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24.
汞在金矿床中的分布及地质找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汞元素在各类金矿床(点)中的分布和汞的热释谱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汞法找金矿的重点应该是碳酸盐岩型金矿,有选择地兼顾其它类型的观点。  相似文献   
525.
“大工程”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的改革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喜江 《测绘工程》2008,17(2):74-76
从高校扩招后出现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现象入手,分析当前经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测绘工程专业的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般本科院校在“大工程”背景下进行测绘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26.
赵海涛  郭广礼  查剑锋 《测绘科学》2008,33(2):33-34,37
提出了附有限制条件间接平差的虚拟观测算法,该算法计算简单,易于理解,讨论了虚拟观测值的权的取值问题,最后用一算例验证了附有限制条件间接平差的虚拟观测算法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527.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生物土壤结皮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生物土壤结皮是荒漠生态系统地表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沙化土地恢复和流沙固定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了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固沙植被区不同类型生物土壤结皮理化性质及结皮发育对下层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结皮层厚度、孔隙度、黏粉粒和田间持水量以及有机碳、无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和电导率均表现为藓类结皮 > 混生结皮 > 地衣结皮 > 藻类结皮;砂粒含量和容重表现为藻类结皮 > 地衣结皮> 混生结皮 > 藓类结皮。结皮下0~2 cm和2~5 cm土层理化性质表现出与结皮层相同的变化规律。总体上,生物土壤结皮对下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表现为藓类结皮和混生结皮大于地衣结皮和藻类结皮;而结皮对下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生物土壤结皮的拓殖和发育是荒漠生态系统成土过程和土壤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28.
A dataset of hourly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from the period 1 January 1982 to 31 December 2012, and covering the global ocean at a resolution of 0.3 0.3, was created using a validated ocean mixed-layer model (MLSST). The model inputs were heat flux and surface wind speed obtained from the Coupled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 dataset. Comparisons with in-situ data from the Tropical Atmosphere Ocean array and the National Data Buoy Center showed that the MLSST fitted very well with observations, with a mean bias of 0.07C, and a root-mean-square error (RMSE) a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0.37C and 0.98, respectively. Also, the MLSST fields successfully reproduced the diurnal cycle of SST in the in-situ data, with a mean bias of -0.005C and RMSE of 0.26C. The 31-year climatology revealed that the diurnal range was small across most regions, with higher values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northern Indian Ocean, western Central America, northwestern Australia, and several coastal regions. Significant seasonal variation of diurnal SST existed in all basins. In the Atlantic and Pacific basins, this seasonal pattern was oriented north-south, following the variation in solar insolation, whereas in the Indian basin it was dominated by monsoonal variability. At the interannual scale, the results highligh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ur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SST, and revealed that the diurnal warming in the central equatorial Pacific could be a potential climatic indicator for ENSO prediction.  相似文献   
529.
全球升温1.5℃和2.0℃情景下淮河上游干流径流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ISI-MIP(The Inter-Sectoral Impact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推荐使用的5个全球气候模式数据(HadGEM2-ES,GFDL-ESM2M,MIROC-ESM-CHEM,Nor-ESM1-M,IPSL-CM5ALR),驱动SWIM(Soil and Water Integrated Model)水文模型,研究全球升温1.5℃和2.0℃情景下淮河上游干流径流量变化,得出结论:(1)淮河上游干流径流量年际变化在2种升温情景下均呈先减小后增加趋势。全球升温1.5℃时年径流量较基准期(1986—2005年)增长9.5%,而升温2.0℃情景下涨幅更明显,高达17%。(2) 4个季节径流量在2种升温情景下较基准期均有增长,其中春季涨幅最明显,达24.4%,夏、秋、冬季涨幅分别为7.1%、16.1%、13.5%。全球升温2.0℃时淮河上游干流径流量在4个季节较基准期增长率均大于全球升温1.5℃时。(3)不同气候模式输出日径流量最大值相差较大而平均值相差较小。未来2种升温情景日径流量超过王家坝闸设计流量的日次较基准期均有增加,尤其升温2.0℃情景较基准期增多22次,较升温1.5℃情景多5.8次,表明未来升温2.0℃情景下淮河上游出现极端径流事件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  相似文献   
530.
The North Tibet plateau is the world highest plateau with a unique alpine grassland and water environment. To obt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rrect supply of Molybdenum (Mo) to livestock in north Tibet, we investigated the content and geographical variation of Mo in different families of pasture plants (n=1017) and water (n=40), then discuss the Cuprum (Cu):Mo ratio in different plant families, and calculate the total Mo intake of the yak in north Tibet. The average Mo concentration in five families preferred for grazing are: Compositae (2.71 μg g-1), Leguminosae (2.70 μg g-1), Gramineae (2.48 μg g-1), Cyperaceae (1.63 μg g-1), and Rosaceae (1.51 μg g-1). There was a strong geographical variation in Mo concentration (p < 0.001). The mean value of Mo in north Tibet surface water from 15 sites is 0.89 µg L-1. The Mo ingestion by yak through these plants and water in north Tibet is about 9586 µg day-1 which means the toxicity of Mo does not exist in the average daily diet. However, the large geographical variation found may cause some toxicity of Mo in the average daily intake of north Tibet pasture plants in some areas. The Cu:Mo ratio of 2:60 is considered the limit for risk of Mo hyperactivity, while extremely high Cu:Mo ratios may lead to chronic copper poisoning. Our survey of plant samples found 43.29% below and 29.3% above the limiting Cu:Mo ratio of 60 indicating some risk to north Tibet livestoc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