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2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71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真空预压土体的变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锴  梅国雄  宰金珉  殷宗泽 《岩土力学》2007,28(11):2471-2474
对真空预压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了该法的加固机理,并指出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研究表明,真空预压的加卸载实际上是以小主应力方向加卸载为主的过程;在卸去真空的过程中,小主应力方向的卸载会削弱土体的竖向回弹,土体不会出现明显的回弹现象,甚至可能继续沉降;模拟真空预压应力路径的试验需要更加合理的设计。  相似文献   
42.
赵建平  余闯  陈国兴  宰金珉 《岩土力学》2006,27(Z1):108-112
在分析土压力随变形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种新的考虑位移影响的土压力计算模型。利用提出的新模型,并考虑了群桩和圈梁的共同协同作用,编制了相关的有限元计算程序。对一个实际的工程实例进行了计算分析,并与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表明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3.
宋林辉  梅国雄  宰金珉  周峰 《岩土力学》2006,27(Z1):1183-1187
到目前为止,土压力理论的研究可以归结成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和基于半数值半解析方法的两种思路。土压力的经典理论都是建立在前者基础上的,它将土体视为弹性体、刚塑性土或弹塑性体,选择摩尔包线作为破坏准则,将问题简单化,得到的土压力理论值与实际值相差较大;而建立在半数值半解析方法上的土压力研究,则将函数表达式与计算机数值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土体的变形、施工的时间以及土体的强度指标,使的土压力计算值与实际值比较吻合,所以后者开始成为土压力理论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44.
沉桩引起的三维超静孔隙水压力计算及其应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王伟  宰金珉  王旭东 《岩土力学》2004,25(5):774-777
引入时间、深度参数分析在饱和软粘土中沉桩时引起的超静孔隙水压力,给出了考虑固结效应的超静孔隙水压力的三维解析解;分析了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过程中桩周土发生曼德尔效应的时间和区域,提出了在群桩施工过程中土体中的超静孔隙水压力是消散与累加的综合过程,施工完毕后则变为单一的消散的计算模型,并给出计算公式。通过算例,分析了桩群不同桩距、不同入桩顺序对超静孔隙水压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45.
首先概括介绍了三维横观各向同性比奥固结有限层分析方法,并采用已经发表的4个算例结果来考证所编制的计算程序,然后详细地讨论了横观各向同性对瞬时沉降、最终沉降和固结性状的影响,发现横观各向同性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分别高达33 %,24 % 和40 %,最后给出了一些对工程实践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计算图表。  相似文献   
46.
王伟  卢廷浩  宰金珉 《岩土力学》2005,26(Z1):244-247
沉入饱和软土中的预制制桩的极限承载力随间歇期的增长而增大,这一现象虽已被工程界广泛认可,但至今仍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有效地确定单桩承载力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对桩基础设计非常重要。人们提出了多种估算预制桩随时间变化的桩承载力的方法,但由于不同方法有各自的适用性和局限性,算出的结果有时差别很大,在使用时很难准确把握。首先分析了用于估算饱和软土中预制桩承载力随时间变化的几种方法:对数函数法、双曲函数法、人工神经网络法和基于超孔隙水压力消散的理论解析公式法。再以简洁性、理论性、适用性等为准则,结合工程实例,对以上几种方法进行比较,指出各自优缺点,推荐基于超孔隙水压力消散的简化解析方法来估算软土中预制桩承载力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47.
Marine sediment microbial fuel cell(MSMFCs)can be utilized as a long lasting power source to drive small instruments to work for long time on ocean floor and its higher power has a significant meaning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Anode modification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MSMFCs.Herein,humic acid(HA)and humic acid-iron ion complex(HA-Fe)were used to modify the anode for constructing a better MSMFC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HA-Fe modified anode,better than HA modification,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MSMFCs cell power output.The maximum power density of HA-Fe modified MSMFCs is 165.3 mW m?2,which are 6.5-folds of blank MSMFCs.The number of microorganisms on anode,redox activity,and relative kinetic activity were 1.8-,6.1-,and 13.1-folds of blank MSMFCs,respectively.The MSMFCs improvement w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electron transfer media of HA and the valence conversion of Fe ions.A synergist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naturally occurring HA and Fe ions on the anodic surface in marine sediments would make the modified anodes have‘renewable’characteristics,which is beneficial for the MSMFCs to maintain its long-term higher power.  相似文献   
48.
塔里木盆地苏盖特布拉克地区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发育3种类型碳酸盐岩微生物(蓝细菌)建造,即下部微生物丘状和层状建造、中上部微生物礁和顶部叠层石建造。微生物丘状和层状建造的特点是似层状孔洞和纹层结构发育,形成于潮下高能带,与微生物席粘结有关,分布相对稳定。微生物礁是由枝状或丛状微生物骨架生长和微生物席粘结两种方式形成,分布较广,可分为两大期:第1大期发育在海退背景下,呈宏观块状建造特征;第2大期则发育在较大的海侵背景下,呈现两期点礁特征。叠层石建造发育在更大范围的海侵背景下,超覆于点状建造之上,要求的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强,由微生物粘结作用形成,其中叠层石和核形石是其重要标志,仅分布在研究区北部的苏Ⅱ、苏Ⅲ和苏Ⅳ剖面近顶部。  相似文献   
49.
新疆东戈壁斑岩型钼矿床是西北地区发现的第一个特大型钼矿床,矿床产于下石炭统浅变质碎屑岩夹火山岩中,位于雅满苏大断裂附近.文章通过分析含矿脉体之间的交切关系及生成先后顺序,将东戈壁钼矿成矿期热液作用划分为4个阶段;根据金属矿物之间的穿插、交代、共边关系,确定了矿物生成的先后顺序.  相似文献   
50.
埋深基础地基极限承载力的数值求解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梅岭  梅国雄  宰金珉 《岩土力学》2009,30(6):1810-1814
为确定作用在已知埋深、给定基础形状地基土上的极限承载力,对基底下的土体进行网格划分,先假定一均布荷载作用在此地基土上,运用明德林解的积分公式,结合角点法,编制MATLAB语言程序,求出每个网格节点上附加应力,进而求得每个网格节点上主应力,根据破坏准则,结合程序找出破坏点的坐标,利用MATLAB的图形处理功能,把破坏点的坐标在坐标图中显示出来。继续加大矩形荷载,直至这些破坏点在坐标图中刚好能够形成一个连续的破坏面,此时的矩形荷载即为此地基的极限承载力。此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了地基承载力经验公式中一些不合理的假设带来的误差,更符合实际情况,而且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地基土的三维破坏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