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67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81篇
地质学   170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01.
卫星热红外遥感在地震预测和断层活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璇  张元生  张丽峰 《地质论评》2016,62(2):381-388
近年来,利用卫星技术通过测量地—气系统的红外辐射来探测地表的热状况,使热红外遥感在地震预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本文回顾了红外遥感资料应用于地震预测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地震热红外短临预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实效,介绍了利用热红外遥感信息研究断层活动变化的探索与发展,探讨了地震热红外异常发生的机理,并就该技术的应用与理想效果之间的差距提出了未来工作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202.
The North Qilian orogenic belt is an elongate tectonic unit that lies between the North China plate to the north and the Middle Qilian microplate to the south, and is formed by a collision of the two plates in the Caledonian. The Shihuigou Section from Yongdeng County, Gansu Province, is in the eastern sector of the North Qilian Mountains, spanning the Ordovician island-arc zones. The Zhongpu Group is distributed in the Shihuigou area and composed of medium-basic volcanic rocks and volcanic clastic rocks interspersed with cherts, limestones, slates, and metamorphic sandstones. The geochemistry of chert from the Zhongpu Group reveals that all cherts coexisting with island-arc volcanic rocks formed in a continental margin basin environment.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rare earth elements reveal that these cherts formed in a relatively deep-water basin with no significant terrestrial interference. Therefore,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North Qilian orogenic belt was previously an archipelagic ocean in the Ordovician. Translated from Geological Review, 2006, 52(2): 184–189 [译自: 地质论评]  相似文献   
203.
郭晓  张元生  莘海亮  李稳 《中国地震》2007,23(4):383-392
利用甘肃数字地震台网的波形记录,基于遗传算法,首先用Atkinson方法计算非弹性衰减系数,在此基础上用Moya方法同时反演震源参数和场地响应。反演结果表明:甘东南地区非弹性衰减Q值与频率的关系为Q(f)=404.2f0.264;9个台站中除了天水台,其余台站的场地响应均没有显示明显的放大效应,这与其均处于岩石地基的情况相吻合;研究区地震的应力降范围为1~70bar;震源参数拐角频率与地震矩、地震矩与震级之间存在较明显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204.
The middle sector of the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 stretches over 200 km long from Ngamring through Geding to Rinbung, roughly along Yarlung Zangbo River valley (Fig. 1). This belt resulted from the closure of the Tethyan ocean and the collision be- tween Indian plate and Lhasa block[1―8]. Lots of works demonstrated that rifting of the Tethyan basin in southern Tibet started from Triassic time. Initial oce- anic crust appeared in the Late Jurassic, and then ex- perienced a rapid sprea…  相似文献   
205.
鄂东南地区早三叠世大冶群为一套以碳酸岩为主的地层。在发育较全的阳新龙港新屋铺剖面可以划分出10个岩性段。本文着重探讨早三叠世中、晚期的沉积相特征。早三叠世鄂东南地区为下扬子海域的一部分,推测早三叠世早期奉区与赣西北为统一的开放海,可能与分隔华北和扬子大陆的秦岭-大别山海域相连。沉积物以深水盆地相和陆棚相泥质页岩和灰岩为主,夹风暴成因的砾屑灰岩和重力流成因的碎屑灰岩。早三叠世中期,大别山、九岭山古陆成为局限盆地,发育潮坪、渴湖、障壁丘和鲕粒滩;晚期因周期性的海平面变化导致形成局限浅水盆地、蒸发岩沉积和深水盆地泥岩和重力流沉积。这些变化与Haq等人(1988)提出的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相吻合。  相似文献   
206.
近些年来,随着沉积学的新理论和新概念越来越多地渗入到地层学领域,岩石地层学也有了很大的进展。本文旨在从地层的沉积作用入手,讨论了地层的结构类型、分类及其地层的有序性。地层的沉积作用由垂向加积和侧向加积形成,并细分为4种类型的旋回沉积作用。现代岩石地层学的基本内容包括:(1)岩石地层单位的建立或厘定,(2)地层的成因,(3)地层的时代;(4)地层格架(岩石地层格架、年代地展格架和生物地层格架)等.岩石地层单位的确立是岩石地层学研究的基础,是建立在对地层的五个基本属性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1)岩石学特征,(2)生物学特征;(3)结构特征;(4)厚度和体态;(5)接触关系(地层单位顶、底和内部接触关系)。  相似文献   
207.
戴维  徐亚军  杜远生  覃永军 《地质论评》2017,63(5):1153-1168
黔东南下江群是一套具复理石特征的陆源碎屑岩夹火山碎屑岩建造,由下向上分别为甲路组、乌叶组、番昭组、清水江组、平略组和隆里组。本文研究了该套岩石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Nd同位素特征。结果显示:下江群各个组样品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Co、La、Ce、Nd、Y和Lu元素的富集,Ta和Ni元素亏损以及明显的Eu负异常,ε_(Nd)(t)表现出负异常(ε_(Nd)(t):-0.35~-3.36)。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源岩以遭受了中等程度化学风化作用(CIA:52~79)的酸性岩为主,并混有适量的基性岩。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判断物源区主要以盆地周缘的近源沉积为主,如分布在桂北一带的花岗质岩石和基性岩。构造背景判别表明盆地处于与岛弧活动相关的活动大陆边缘背景,如此的构造背景暗示,江南造山带西段在下江群沉积期可能仍存在消减作用,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此时还未完全拼合。综合对比江南造山带东、西两段消减—碰撞的时间,暗示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之间可能具有一个"东早西晚"的碰撞造山过程。  相似文献   
208.
黔西南晚二叠世龙潭组物源分析及区域沉积古地理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鑫  杨江海  刘建中  杜远生  柴嵘 《地质学报》2017,91(6):1374-1385
黔西南上二叠统龙潭组为一套以海陆交互相细屑岩为主的沉积地层,与下伏茅口组平行不整合接触。龙潭组砂岩碎屑组分以板片状—微晶状的玄武—安山质火山岩岩屑为主,并含少量霏细晶—隐晶质的酸性火山岩岩屑。泥质岩全岩主量元素以低SiO_2(28.3%~51.9%)、高TiO_2(1.0%~4.1%)和低Al_2O_3/TiO_2比值(3.9~6.9)为特征,与峨眉山高Ti玄武岩的Al_2O_3/TiO_2比值(集中在2.5~5.0之间)较为接近。龙潭组的碎屑锆石显示峰期年龄为~260Ma,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火山喷发期(258~263Ma)相吻合。锆石微量元素指示其与板内/非造山环境的岩浆活动有关,结合同时期北部陆相和南部深水盆地相的沉积物源研究,该结果表明龙潭组碎屑岩的源岩为峨眉山玄武质和长英质火山岩。基于此,本文对晚二叠世滇黔桂地区峨眉山源区—河流—滨岸—右江深水盆地的沉积古地理格局进行重建。  相似文献   
209.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人口分布与地形要素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形条件是影响区域人口分布的最基本的因素之一,本文基于1 km×1 km人口空间分布公里网格数据定量分析一江两河地区人口分布基本特征及其与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等地形要素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揭示西藏高原人口分布现状的本质、理解人口空间分布结构特征,对于今后宜居地选址、改善农牧民人居环境、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促进区域内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 一江两河地区90%的区域人口密度不足10人/km2,80%的人口分布在不足5%的土地上,人口分布比较集中。当前一江两河地区有2个主要的人口集中区,分别是拉萨市城关区和日喀则地区日喀则市,拉萨市城关区尤其显著。② 一江两河地区人口沿河分布,80.46%的人口居住在距离河流10 km以内区域,人口总数、人口密度与距河流距离呈明显的指数关系,距离河流2 km以内的区域人口密度高于50人/km2;③ 近99%的人口分布在海拔4500 m以下,当高程超过3800 m时,人口密度随海拔升高呈下降趋势;④ 近70%的人口分布在坡度小于15°的区域,而且随着坡度越大,人口密度越小,人口分布受坡向的影响不明显;⑤ 地形起伏度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显著,近85%的人口分布在地形起伏度小于800 m的区域,人口密度与地形起伏度之间为倒指数关系。  相似文献   
210.
从地震前兆差异性看地下流体突变型前兆的物理本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元胜 《内陆地震》1999,13(2):120-126
利用地下流体前兆资料,从前兆异常的差异性出发,研究了突变型前兆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突变型前兆集中出现在化学参数中,而在地下流体物理参数中出现较少,仅在富含天然气的油井水位中出现;出现突变型前兆的井(泉)具有含水层埋藏深、地下水循环路径长、温度高的特点。这一结果表明,地下流体突变型前兆的形成与观测井(泉)的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球化学环境以及观测参数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关。其形成不是一个单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