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19篇
  免费   1991篇
  国内免费   2606篇
测绘学   1219篇
大气科学   1705篇
地球物理   2088篇
地质学   4962篇
海洋学   1478篇
天文学   429篇
综合类   881篇
自然地理   1254篇
  2024年   77篇
  2023年   170篇
  2022年   603篇
  2021年   666篇
  2020年   547篇
  2019年   679篇
  2018年   652篇
  2017年   575篇
  2016年   630篇
  2015年   600篇
  2014年   647篇
  2013年   719篇
  2012年   746篇
  2011年   662篇
  2010年   647篇
  2009年   561篇
  2008年   587篇
  2007年   511篇
  2006年   430篇
  2005年   373篇
  2004年   308篇
  2003年   270篇
  2002年   342篇
  2001年   312篇
  2000年   220篇
  1999年   256篇
  1998年   177篇
  1997年   164篇
  1996年   148篇
  1995年   129篇
  1994年   102篇
  1993年   98篇
  1992年   90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2篇
  1958年   5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7 毫秒
431.
数字农业——数字地球的应用之一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本文描述了数字农业的概念和内容, 目前的状态和趋势。信息技术、空间技术和微电子技术使传统农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数字农业是以大田耕作为基础, 以先进的高技术为支撑的集约化和信息化的农业技术系统。它是指从耕作、播种、灌溉、施肥、中耕、田间管理、植物保护、产量预测到收获、保存、管理等过程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应用遥感、遥测、遥控、全球定位系统和计算机等先进技术, 以及智能化的农业设备, 实现农业生产和管理的数字化。使每一平方米的土地得到最优化的使用。形成一个包括对农作物、土地、土壤从宏观到微观的监测、预测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以及环境要素的现状和动态分析、诊断预测、耕作措施、管理方案的决策支持在内的信息农业技术系统。本文首先描述遥感和遥测技术在农业监测和预报中的作用, 介绍了GPS、GIS和自动化农机的一体化技术以及数字农业技术系统的构成。  相似文献   
432.
汤池沟热田大地构造位置处于辽阳-本溪凹陷与凤城凸起的交接部位,属浅埋藏水热对流型热田。热储由中生代燕山期花岗斑岩、凝灰岩组成。热源为岩浆活动的余热。热流体主要靠侧向基岩裂隙水及断裂充水带的水补给,自北东向南西方向以脉状裂隙水运动为主,热流体直接受北东、北北东及北西向断裂控制。该热田储存有较丰富的地热资源,热能总量计算为 58.05 TJ,目前的热水开采量每年为 414 000 t,相当于消耗燃烧值为 29.3 MJ的标准煤每年 1 833.43 t,如果按此潜力开发,其开采年限预计可持续 80年以上。  相似文献   
433.
434.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水平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品质。论文基于高德地图获取的地图数据,使用城市网络分析工具(Urban Network Analysis Toolbox, UNA)对大连市沙河口区内的6类公共服务设施分布进行空间分异分析,并对区内90个社区的居民出行可达设施的数量及类别进行测度,最后对各个社区进行总体评价。结果表明:① 大连市沙河口区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不均,北多南少,呈现出“一主多次”的“廾”字形的结构,主要分布在西安路商业区周边和各个街道的次级商业区;② 居民可达设施数量空间差异大,北多南少,各街道均有1或2个区域可达设施数量较多;③ 居民可达设施类型数量存在一定差异,70%以上的住宅楼中的居民可以获得全部6类公共服务设施;④ 各社区居民可达设施总体处于差异较小的均衡状态,但仍有个别社区存在内部差异较大的现象。设施的分布、地物的阻隔和社区的封闭程度对居民获取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影响较大,建议构建“设施完善、便捷可达”的15 min社区生活圈。  相似文献   
435.
近20年来由于封山育林政策的实施和人工乔木林的大面积种植,广西森林面积大幅增加,正在经历深刻的森林转型,森林转型过程中农林交错带和森林内部的结构重组都给生态系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扰动。本文基于2000—2016年MODIS-EVI影像数据、1∶100万地貌图和4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变化矢量法和Sen+Mann-Kendall对广西进行森林转型背景下的森林转型路径和森林内部扰动特征分析。研究表明:自2000年以来广西森林的EVI变化强度以无变化和低变化类型为主,总体EVI上升趋势略大于下降趋势,EVI显著下降主要分布于十万大山、大瑶山、海洋山和越城岭等山地区域和桂西北的百色水利枢纽和龙滩水利枢纽周围,显著上升部分主要集中于桂中南的左江-邕江-郁江流域平原丘陵区、桂西南喀斯特区和桂东北山地区地势低平的河谷地带。广西森林面积增加的土地来源于耕地和草地,森林转型路径表现为"经济增长型"和"森林短缺型"两种路径并存,或者存在更为复杂的复合型路径。广西森林内部扰动的减少型和扰动型分布于桂西北喀斯特和桂东北山地起伏度较大的陡坡区域,增加型分布于桂中南的平原丘陵地区。由于山地陡坡区域和喀斯特地区的生态敏感性,应更多关注扰动型和减少型在桂西北和桂东北地区的集中分布问题。  相似文献   
436.
孔隙率对黄土抗剪强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孔隙率对黄土抗剪强度影响效果的认识并不充分。本文以陕西省延安黄土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孔隙率的黄土直剪试验研究,探讨了孔隙率对粘聚力与内摩擦角的定量变化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基于孔隙率的延安黄土抗剪强度模型,并对其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延安黄土粘聚力与孔隙率间呈幂函数变化关系;(2)延安不同孔隙率黄土内摩擦角取值呈现出两个区间,当孔隙率n≥0.4时,其内摩擦角在25±2.5°的范围内变动,而当孔隙率n<0.4时,其内摩擦角在29.5±2°的范围内变动;(3)通过分析得到了基于孔隙率的延安黄土抗剪强度模型,且该模型得到的黄土抗剪强度理论值与实测值间的误差较小,相对误差均在7%以内,具有较高的精确度。研究成果不仅能为延安黄土抗剪强度研究等提供技术支持,而且还能为该地区的工程建设等方面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37.
研究了聚合氯化铝(PAC)为原料合成锂吸附剂的基本工艺路线,并探究了加料方式、反应物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加料速度等对所合成吸附剂吸附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配比是影响吸附剂吸附量的最主要因素,得到了最佳合成条件,在此条件下所合成吸附剂对锂离子的吸附容量为6.1mg/g。推断吸附剂的主要成分为晶态或非晶态的LiCl·2Al(OH)3·nH2O,同时含有Al(OH)3、(CaO)3Al2O3·6H2O及 LiCl·H2O等成分。从吸附结果来看,结晶度较差的片状LiCl·2Al(OH)3·nH2O和非晶态的Al(OH)3为主成分的吸附剂吸附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438.
Wang  Chenzhi  Zhang  Zhao  Zhang  Jing  Tao  Fulu  Chen  Yi  Ding  Hu 《地理学报(英文版)》2019,29(2):287-305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 Rice (Oryza sativa L.) is the most important staple crop of China, and its production is related to both natural condition and human activities. It is fundamental...  相似文献   
439.
人类的行为轨迹可快速提取到车辆难以通行的人行道路以及人行道路设施等信息,这些信息是行人LBS的关键性元素,它的完备性程度决定了行人LBS服务质量的高低。本文使用志愿者数据集与百度地图,研究了一整套基于VGI数据的人行道路信息提取方法。通过轨迹数据清洗、道路几何路网提取、人行道路设施的检测与识别3个主要板块实现了人行道路信息的提取。算法在完成道路几何路网信息提取的同时,实现了人行横道、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道路设施信息的获取。  相似文献   
440.
The forest litter is an essential reservoir of nutrients in forests, supplying a large part of absorbable base cations(BC) to topsoil, and facilitating plant growth within litter-soil system. To characterize elevational patterns of base cation concentrations in the forest litter and topsoil, and explore the effects of climate and tree species, we measured microclimate and collected the forest litter and topsoil(0-10 cm) samples across an elevational range of more than 2000 m(1243 ~ 3316 m a.s.l.),and analyzed the concentrations of BC in laboratory. Results showed that: 1) litter Ca concentration displayed a hump-shaped pattern along the elevational gradients, but litter K and Mg showed saddle-shaped patterns. Soil Ca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with elevation, while soil K and Mg had no significant changes. 2) Ca concentration in the forest litter under aspen(Populus davidian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all other species, but in topsoil, Ca concentration was higher under coniferous larch and fir(Larix chinensis and Abies fargesii). Litter K and Mg concentrations was higher under coniferous larch and fir, whereas there were no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ree species in the concentrations of K and Mg in topsoil. 3) Climatic factors including mean annual temperature(MAT), growing season precipitation(GSP) and non-growing season precipitation(NGSP) determined BC concentrations in the forest litter and topsoil. Soil C/N and C/P also influenced BC cycling between litter and soil. Observation along elevations within different tree species implies that above-ground tree species can redistribute below-ground cations, and this process is profoundly impacted by climate. Litter and soil Ca, K and Mg with different responses to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depend on their soluble capacity and mobile a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